公告栏:
站内搜索:
银川乡村文旅IP强势出圈
时间:2025-07-07 17:07:49 来源:银川日报 作者:鲍淑玲 点击:415次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资料图片
盛夏的银川乡村,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贺兰山东麓的民宿小院里飘出葡萄酒醇香,稻渔空间的玻璃栈道旁七彩稻田的美景令人赞叹,白芨滩的露营基地中传出人们的阵阵欢笑,闽宁镇的工坊里巧娘们正飞针走线制作着非遗手鞠球……当传统农耕文明遇上现代文旅思维,银川乡村正悄然上演着一场惊艳的“变形记”。从“千村一面”到“一村一品”,从“乡村旅游”到“农耕体验”,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乡村文旅I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跨界融合
乡土禀赋炼成“吸睛”爆款IP
行走银川乡村,单一农耕图景已成过往。资源跨界融合,正孕育出一个个引爆市场的文旅新地标。
在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将“农旅文教”熔于一炉。“一到暑假,我们这里几乎天天满员。”园区负责人言语间难掩欣喜。园区内,宁夏特色的灵武长枣、中宁圆枣与精品葡萄同棚生长,7大品类、11棚果蔬既是丰饶物产,也是研学与采摘的鲜活教材。这里以现代农林为基、加工为翼,构建“一带二园九区”格局,将科技与人文织入田园。游客可漫步乡间寻野趣,或体验烧烤垂钓之乐;典农云居民宿以自然与现代交融的设计,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放松之地,让传统农业焕发复合业态新魅力。
向北而行,位于贺兰县的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为农业注入艺术与生态智慧。以广袤稻田为画布,彩色稻禾为颜料,勾勒出巨幅生态画卷,鱼、蟹、鸭子悠游其间,趣味盎然。观景塔、玻璃栈道、科普长廊点缀其间,将传统稻田升华为集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实现了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休闲旅游与加工销售的完美融合,成为银川一二三产融合的样板。
视线转向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古枣溪园”依托300亩百年古枣林,雕琢“长枣文化”IP。该项目一期以秦渠水系和枣林生态为基底,打造林下无动力乐园、亲水露营基地、枣研课堂等多元板块,深挖林下休闲、度假、康养等潜力,构建以长枣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产业链,让古枣树结出产业新果。
从利思・田园蜜语的复合业态、稻渔空间的艺术农业到古枣溪园的林下经济,银川以“农业+”为策略,捕捉旅游新趋势,推动文旅与农业、教育跨界融合,优化结构、延伸链条,让沉睡的乡土资源迸发出强大“吸睛”能量,曾经寂寂无闻的小村纷纷蝶变为网红打卡地。
深耕主题
个性魅力破解“留量”核心密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川乡村深谙“特色即生命力”,通过追求极致的主题化运营,打造不可复制的鲜明IP,将短暂的观光“流量”转化为深度体验的持久“留量”。
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的破题之作充满诗意——将浩瀚宇宙与农耕文明巧妙嫁接,36间主题民宿以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星座浪漫命名,风格迥异的设计精准匹配多元客群。星座民宿配备专业望远镜与观星台,满足游客探索苍穹的梦想;每个院落按不同主题设计研学、游乐场景,为非遗注入浓郁文艺气息。星光村以星空为魂、传统文化为根,让游客在仰望星空与沉醉田园间感受诗意栖居,成为回头客不断的“留量”磁极。
贺兰县金贵镇牡丹花乡以花为媒打造“美丽经济”。园区百种鲜花织就缤纷花海,并不断解锁“新玩法”:露营烧烤区烟火升腾,萌宠乐园童趣盎然,稻田上空的热气球成为浪漫打卡地标,轻奢营地、天空之镜等新项目持续引流。依托“牡丹+”“林果+”“农业+”的多元融合路径,借力沿黄明星小镇区位优势,金贵牡丹花乡将“颜值”转化为富民“产值”,打造出乡村文旅新增长点。
灵武市梧桐树乡陶家圈村则直击都市人心灵,打造了“认养地块”农夫乐园。整齐的田地里,羽衣甘蓝、贝贝南瓜等作物长势喜人,游客可化身“农场主”认养专属菜园,选择全程托管或亲身参与种植,深度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之乐。这种“全程托管+休闲观光”的模式将土地转化为情感连接的载体,地方特产借力旅游与电商直播成为“舌尖风物”,让“留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从星光村的宇宙哲思、牡丹花乡的绚烂美学到陶家圈村农夫乐园的农夫体验,银川乡村以主题深耕和个性化表达塑造高辨识度文旅名片,破解了“流量易逝”的行业难题,为乡村振兴筑牢可持续发展的“留量”根基。
生态赋能
铸就IP“长红”基因
文旅IP的长久生命力,根植于深厚的生态底蕴与文化内涵。银川深谙此道,让绿水青山的馈赠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成为乡村IP“长红”的核心密码。
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昊然山居,是生态与文化赋能乡村旅居的典范。这座地处贺兰山下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仿古木门半掩着现代风情庭院,智能化设施与自然景致完美相融,“回头客多,节假日一房难求”成为其口碑的最佳注脚。客人可一边品鉴葡萄美酒,一边静赏贺兰山的壮美,享受都市难觅的慢生活。毗邻的西村海棠民宿以复古静怡的气质,为都市人辟出一方世外桃源。昊苑村依托19座酒庄及千余公顷葡萄园,创新探索“葡萄酒+民宿旅游+民宿文化”模式,打造了集品鉴、旅游、文化、观光、农事、特色民宿于一体的“六位一体”集群,十余家特色民宿同频发力,让葡萄酒醇香与山居诗意交融,为乡村IP注入历久弥新的魅力。
在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昔日“芦苇之乡”依托独特自然禀赋,变身炙手可热的“胡家堡渔乐营地”。作为宁夏首批特色旅游村,这里文化主题公园、网红轰趴馆、专业垂钓池、星空露营地、特色烧烤区、精品民宿、缤纷花海一应俱全。“天天有渔垂钓馆”“水上乐园”“别人家轰趴馆”等特色打卡点人气爆棚,成为灵武市乡村旅游一张响亮的“渔乐”主题名片。
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的“青绿莳光露营地”,则书写着震撼的生态反转传奇。这片曾经“沙进人退”的荒漠,经过三代治沙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奇迹般实现“绿进沙退”。2024年,依托来之不易的生态根基,“青绿莳光露营地”应运而生。营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匠心打造鹿鸣、林宿、森餐、听风四大区域,融合了观光、餐饮、拓展、露营等业态。作为“中国青少年绿色教育营地”,其更深层使命在于生态教育:通过设计丰富课程,引导青少年在与自然互动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地以生态修复奇迹为基础,叠加教育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典范,其IP生命力正源于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从昊苑村的葡萄酒文化旅居,到胡家堡村的渔乐生态体验,再到白芨滩的治沙生态教育,银川乡村IP以生态为骨、文化为魂,将自然馈赠与人文积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动力,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彰显独特魅力。
非遗焕新
老手艺成为致富新IP
文化赋能是银川乡村IP“长红”的灵魂支柱,银川积极推动非遗深度融入乡村旅游肌理,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西夏区麻编传承基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璟手指翻飞之间,一个造型古朴的杯垫迅速成形。“每年暑期,来我们这里的研学团队和家庭游客特别多。”她的忙碌正是“非遗+旅游”蓬勃活力的缩影。自2016年建立基地、2020年升级为工坊,张璟将麻编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仅培训移民村妇女掌握技艺,使其成为增收巧手,更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维度。
在永宁县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一双双巧手飞针走线,一个个做工精致的手鞠球、香包不断诞生。“一定要创造出属于闽宁镇的非遗品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亚明语气坚定。从原隆村起步,她的非遗扶贫项目已辐射至多个村庄,订单与研学团队络绎不绝。通过“非遗+旅游”,银川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游客在领略塞上风光之余,得以深度探寻乡村独特的文化根脉,传统手艺真正转化为致富手艺,也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为银川文旅最鲜明的标识。
银川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解锁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宝库,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文旅IP注入了抵御时间冲刷的“长红”生命力,铺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前程。如今,塞上湖城正以创新之姿,书写着现代乡村文旅发展的惊艳篇章。
记者手记
不断创新,打造有生命力的乡村IP
行走银川乡野,百年枣林搭起网红秋千、农家田园成为旅游旺地、平凡草绳化作时尚包袋……这些文化组合,恰是银川乡村文旅最动人的风景线。
在昊苑村,民宿主理人一句“贩卖城市里找不到的生活方式”,道破银川乡村文旅IP的成功密码。当城市游客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景区打卡,银川乡村以星空下的葡萄酒品鉴、古枣林里的剧本杀、沙漠中的生态课堂,将乡土资源创造性转化,让乡村生活升级为沉浸式多元体验。
在闽宁镇非遗工坊,村民直播卖手鞠球,笑言“做非遗工艺品日子比蜜甜”。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老手艺重获新生,也让乡村妇女找到文化自信。稻渔空间用艺术扮靓农田、白芨滩以生态教育赋能沙漠、星光村将天文观测引入民宿……一个个案例在切实印证:乡村振兴不是复制粘贴,唯有立足本土、敢于创新,才能打造有生命力的乡村IP。
贺兰山下,银川乡村文旅的探索启示我们:乡土气息与潮流文化的碰撞,正激荡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正是新时代“希望的田野”该有的模样。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