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首届中国茶叶企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对话整理三:品牌与传播

时间:2012-02-07 17:02:27 来源: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 点击:1350

对话三:品牌与传播

       主 持 人: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对话嘉宾:樊剑修   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

                          黄克炜   亚洲品牌(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效宏   四川大学广告系主任、教授

 

主 持 人: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谢谢贾老师,谢谢几位嘉宾,他们和我们分享经验和智慧,留给我们很多启发,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在座的各位现在可能都有制定品牌战略、打造产品品类的构想等等打造企业品牌,在做这些工作时我想有这样的一句话“在黑暗的地方向情人抛媚眼谁也看不见”。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当我们构建了我们品牌后,如果没有经过很好地传播,还是无法达到消费者这一方。经过传播这样的渠道,就可以让消费者和我们一起坐在同一条船上,然后消费者就会喜欢你、就会亲近你、就会忠诚你、就会爱你,就会不断地说“我喜欢喝龙井茶”,“我喜欢普洱茶”等等。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阶段。今天第三个的话题回到了品牌创建和品牌传播。这一场对话是由我来主持,今天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三位嘉宾,第一位是樊剑修先生,他是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他的最精彩的作品就是和他的团队和他的广告主一起打造了峨眉山竹叶青这个品牌;第二位是黄克炜秘书长,黄先生是亚洲品牌(中国)委员会秘书长;第三位是杨效宏教授,四川大学广告系主任、教授。有请这三位嘉宾。

        第三场对话我们的主题围绕着,当我们构建了品牌之后,如何通过传播到达消费者。理论的思考,现实的经验。樊剑修先生,通过怎样的思考,通过哪些步骤,将我们的竹叶青品牌打造出来的?

 

对话嘉宾:樊剑修   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

        做茶叶品牌十一年了,第一次和这么多茶界企业家一起探讨品牌。刚刚在听前面的对话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茶叶到底出路何在。我们也参加过别的行业会议,有人说竹叶青是天府之国震后的一股清流,在《产业突围》这本书里也用30多页的篇幅来写竹叶青的发展模式,我自己反而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今天在座的一百多个企业家,都是目前中国茶叶行业名列前茅的企业,但是这一百多个企业加起来年产值可能都不超过一百个亿。单个企业做得非常棒的可能也是四五个亿每年,谈到立顿茶每年年销售额上百亿,我就在想我们这个行业到底有什么问题。

        第一,茶叶是个慢销品,这是行业本质,要抓住茶叶的本质,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广告公司策划茶叶策划不出来,归根结底因为茶叶是慢销品。你想想如果一斤茶买回家一般人需要多久才能喝完,它是有时间长度的,它的特性注定了它不能像其他快销品一样做品牌。现在每个领导、企业家家里随时都有可能三四盒茶,因为送茶送的很多,茶叶又是慢销品,所以基本上消耗不完。

        第二,生产基地的要求,茶叶作为特殊农产品对生产建设要求特别严格。每年春天春茶上市,我们茶叶企业掏光自己口袋里的钱去基地收茶,不能早不能晚,收早了品质不好,收晚了销售有问题。还要有质量保证,还要建自己的渠道,做茶叶企业真的不好做。我刚刚就在想连锁模式也是被逼的,吴裕泰开专卖店也是被逼的,它作为一个老字号做商超不合适,企业要生存要扩大只能做专卖,这是一个战略选择。忆江南也是被逼的,它起步晚,又要做多品类茶叶,开专卖店成本太高且风险太大,所以也是被逼只能走商超模式。中国茶叶只有了解茶叶本质并且清楚自己企业情况才能突围。

        第三,消费者的变化,现在很多茶叶都想做成中国名茶,甚至有一种导向,刚刚鲁老师提到板栗香小米汤,将品牌导向到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像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的茶汤茶色,什么板栗香还是地瓜香这是专业人士才能了解的东西。像我们这种人、对茶叶有一点经验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这是茶叶行业的本质,要真正了解你的消费者,从消费者本质入手。

        谈到竹叶青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占了先天优势,注册的是一个品类品牌。竹叶青本身是一个地方品种,这是一个品类优势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你可以有多种选择。当时我们想着做品种就要做高端,如果做低端那意味着以后出来子品牌茶叶都上不上去,太浪费了。95年刚刚起步时,当时成都的市场还是以花茶为主,我们想着要改变这个市场,因为竹叶青本身是绿茶的一种。一个企业要改变一个地方消费者的消费习俗,是非常艰难的,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传播。当在成都市场站稳后又想着要走出去,马上遇到了品类的难题。茶叶是一种特色的产品,每个地方都有它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和产品,像刚刚湖北的那个哥们提到的一样,想要走出去就马上遇到了品类和消费习惯的限制。像是到福建卖蒲江雀舌,那一开始肯定是非常困难的,这之间有消费习俗的隔阂。后来我们创建了论道这个品牌,尝试着用一种品牌去统领一个品类茶品,竹叶青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后来我们又创建了飘雪这个品牌,它是花茶品牌,如果我们什么时候做普洱,也会在统一平台进行统领,说不定到时会有论道普洱,做高端普洱市场的。

        谈到产品和品牌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概念,品牌是凌驾于产品之上的,是活在消费者心中的一种形象、一种概念。因为人们喝茶就像喝咖啡一样,90%喝咖啡的人并说不出日本炭烧咖啡和南非咖啡的区别,喝起来有不同,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能说的特别明白哪里不同,只有少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或者特别喜好咖啡的人才知道。但是这种情况一点都不影响咖啡的受欢迎。为什么?因为喝咖啡不是喝他的味道,不是喝他提神的功能,是喝咖啡的品味。咖啡的形象是一个优雅的女子端着一杯咖啡很优雅地享受生活,喝咖啡喝的是这种意境。在国外真正的咖啡馆都是开的非常小的。星巴克为什么在全球这么受欢迎,因为他在经营一个空间,是城市里除办公室和家以外的另一个空间,可以说是第三空间。那喝茶呢?喝茶本身不是用来解渴的,它是代表一种品味。有人说喝酒酒是人和神的对话。喝茶是什么呢?喝茶是人与自己的对话。每个人内心都是很孤独,在一个人的时候泡上一杯茶,想想自己的人生,思考一些问题。这就是喝茶的品味。

        到今天再说到竹叶青,我们就不会说它是雀舌,不会在意它是扁形茶还是针形茶,而是觉得它就是竹叶青,喝的是他的品牌和意境,一种和产品融为一体的心理感受。竹叶青,平常心。在品牌文化方面,我们把中国的道儒家文化一股脑融入其中,用平常心一句话概括。在创建视觉识别符号方面,因为品牌要和消费者发生关联,首先须得从视觉上记住他。当初创立这个品牌时,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品牌,如何让消费者第一眼就记住我们的竹叶青,视觉是第一印象,我们采用了玻璃杯这种形式。一开始泡茶都是用瓷杯或者紫砂壶等看不见茶叶外观的杯子,那么漂亮的茶用这种杯多可惜,所以后来我们改用玻璃杯。九几年时的宣传海报上面就是远山然后一个玻璃杯,杯中竹叶青浮浮沉沉,绿色非常好看。当时那个水晶杯还是特意从德国买来的,因为这样更能显现竹叶青这种绿茶的形态美。玻璃杯这种形式能更直观地让人看到产品本身的美。像今天论坛上的用茶都是蒲江雀舌,用的是白瓷杯,如果也能用玻璃杯,就能看得到茶叶形似鸟雀之舌的直观形象。然后再在产品本身直观形象上,添加一些远山,轻描淡写的水墨效果,一种清纯淡雅的气质就出来了。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你的茶的视觉品牌符号,这是第一步,然后是创建整个品牌的视觉系统。这个视觉系统不仅仅是VI,还包括用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什么样的感觉。比如我如果现在把竹叶青的海报通过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把商标全部抹去,你一看也能知道这是竹叶青的海报。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自身的一种气质,它延续了竹叶青一贯的风格。当你经营你的品牌时,你也应该培养你自身品牌的气质。消费者真正长期消费一种品牌时,他其实是在消费一种心理体验和品牌形象,他的心理感受会和品牌形象形成对应关系。

        另外一个要说的是当区域的产品达到另一个区域的时候,需要洞察力。刚刚黄省长提到的普洱的故事,其实在07年的时候我们包括竹叶青的高层也在讨论是不是应该上普洱,推出我们的论道普洱。我当时是坚决反对。为什么?就是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当一个产品的价格已经背离了它的价值和市场需求时,肯定是不正常的。投资生意是这样,做产业本身也是如此。我们做茶叶,就要看到茶叶的本质就是这样子。我现在也是说这个意思,选择了茶这个行业,就要按茶叶行业的规律走,茶叶是一个慢销品,茶叶行业是一个对品质要求很高的行业。做茶叶企业有没有可能做大,当然是有的,但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很大投入。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

 

主 持 人: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谢谢樊先生的分享,我想谈谈我的感想。当我第一次看到竹叶青广告的时候,在一本杂志上一看到“平常心”三个字,我首先楞住了。我想完了,这下其他企业很难做事情了。因为“平常心”这三个字抓住了茶的本身特性和精神特质。就像咖啡的精神是优雅自在一样,茶的特性就是平常心。做一个好的品牌,在于是否能抓住这个品牌产品的本质特性,并且用可视化符合形象展示出来。竹叶青做到了,它提炼了它的产品特质,并且通过符合、各种作品和传播手段表达出来。我们知道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一般有三个过程:第一是认知,第二是认同,第三就是忠诚。我们最后想达到的无非是想让消费者天天使用我们的产品,如果没有前面两个过程,是很难走向第三个过程的。竹叶青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但当竹叶青打出论道品牌时候,当论道用一幅山水来表达或者说呈现的时候,说真的我又开始有些担心了。这个担心来自哪里呢?就像我们在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说当人实现了自身实现了之后他就在了一个最高的境界,到了今天樊总和他的广告主将把品牌打造放在第一位,我就想说它之后的路在哪里。之前2004年的时候,中国移动也想要打造它的专家地位,通信行业的首席专家,十年磨一剑,当时我也有些担心,这么走下去它的未来将在哪里。现在竹叶青又推出了它的飘雪这个品牌,对企业来讲,这种品牌形式是有它独到之处的,但是我不知道你们的品牌特性如何协调,我不知道你对整个品牌战略的构想是怎样的。因为最后信仰将战胜一切,比如耐克鞋,其实鞋都是差不多的,谁都知道耐克的鞋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却因为他的一句广告语“看,他不是在飞吗”,图片是乔丹飞跃空中灌篮时的画面,乔丹能在空中停留三秒钟,这样一个广告将让一双平常的鞋卖出了高价。我想就这个问题请您谈谈。

 

对话嘉宾:樊剑修   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

        胡老师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企业发展到今天的涉及到一个品牌战略问题。今天我也来说个小故事,当年竹叶青创立之初,视觉支撑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做了其他大量的工作。比如说现在流行的4克小袋装,也是我们当时设计策划的,因为考虑到茶叶的保鲜防潮问题开始了一次性小袋装,当时在具体克数上我们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4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最合适的,多了少了都不适合。比如评级问题,一般企业都会在包装上打上一级、二级、三级等这样的评级,我们当时经过思考给出的评级是论道、静心和品位,这样的评级更容易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所以是从各个方面我们都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思考的。

        至于谈到竹叶青有没有必要做第二个品牌的问题,我想还是有的。我们四川包括蒲江县、名山县等,这一带的茶基本上品质都比较好,当时我们就在思考在这里有没有可能产生一个高端品牌。最好的铁观音在哪?肯定回答说在福建,那以后有没可能说做一种论道铁观音,当然是可以的。用论道代表奢华者和高端,之前我们竹叶青打的是平常心,这是一种整体的精神品味,它代表着茶的本质和内涵,是品牌的基点,那么我们再打造一个论道来超越他,做比它更高端的市场,这样我们品牌的覆盖面就更广。属于每个人不一样的平常心。胡锦涛。中国的最高官。他的平常心。黄省长,他们的平常心是什么呢?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很难。论道定位为征服自己,还是与自己对话,我们的广告语是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我们对平凡进行了另一种演绎,飘雪品牌也是,飘雪其实表达的平常心的另一层面的理解-自在心,描述的是一种自在生活状态。什么样的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样的,每个人是有不同理解的,我们对飘雪的定义是自在飘雪。对于同一个中心理念的不同演绎,就构建成我们不同的品牌。比如如果我的中心理念是进取心,那可能衍生出来的意义会很不一样。同样一个八卦,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演绎,中国的文化就是如此博大精深的。所以这也为我们用同一平台统领多品牌创造了可能性。关于品牌建设方面,我们也是走了很多路,一步步探索思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正开展一个为期半年的课题,主要是研究一个单品牌怎么去统领多个品类的问题,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进行了调查,因为涉及到商业问题具体我就不细说了。我们竹叶青而言就是用论道来构建一个整个的精神文化,从而统领旗下产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茶叶集团。我想这种模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茶叶企业新模式的一种探索。其实现在中国茶叶企业很多,每个企业都有他的专注点或长处,有的是在基地方面、有的是渠道方面、有的是服务方面,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如天福茗茶,其实说到底它只是一个渠道品牌,全国开了2000家茶叶店,它仍然只是一个渠道品牌,它现在做得好是因为他专注。假设你的茶叶做的非常好,那所有的渠道商都会来主动和你联系。现在的茶叶企业在于盘子铺得太大,生产要抓、渠道要抓、品牌也要抓,甚至现在有些茶叶企业的老总已经成为渠道专家了,对渠道很有研究,做商超市场的也成为了OEM专家。这点上来讲,茶和酒是不一样的。在蒲江这样一个区域市场,酒能做出一个年产值2亿元的品牌,但是茶叶能吗?不能。茶叶如果有要做成年产值2亿元,那得经过多少努力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更不用说年产值10亿元了。我们本身选择的行业就要了解这个行业的特性,针对行业下功夫。

        谈到渠道问题,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渠道,那就电子商务。像我们的忆江南,它用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进入全国的商超市场,现在形成一个全国的规模。这样的规模用电子商务是不是能缩短时间很快达到的?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子商务也许不是适合每个企业,但我想它是适合大多数企业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条相同的路。同样是做连锁,吴裕泰和更香的模式可能有很多具体的不一样。我对很多人都说过,现在在四川如果跟着竹叶青的道路走那肯定是做不大的。每个企业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才能有真正的成功。世界上没有哪种模式是一定成功的,世界上也没有哪种模式是一定适用某种类型企业的,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找。

 

主 持 人: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好的,谢谢樊先生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之谈。这次我们还请到了亚洲品牌(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黄克炜先生,他对日本的茶叶品牌和台湾的茶叶品牌都有专门的研究,下面请他来为我们谈谈。

 

对话嘉宾:黄克炜   亚洲品牌(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

        谢谢胡老师。不敢说对这两个地方的茶叶品牌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但是都喝过。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像我这种体型,坐在榻榻米上一个小时,就为了喝它那一杯抹茶和两块茶点心,一个小时后站不起来了,不是因为吃多了,而是因为脚麻了。当我今天看到这个题目时,中国茶叶企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这里面我看到的至少牵涉到两个层次,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商品品牌。这两个层面是不一样的,就像前两场对话刚刚谈到的,会有一种困惑就是我们的品牌到底应该包罗万象,还是应该做专一品种,其实这主要是看想做的是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今天有很多茶老板在座,我讲一个小故事,下午五点有一批新到的茶叶送来了,老板想的是接下来的销售问题,送货的那个工人想的是什么呢?工人想到的是今天不能准时下班了。所以说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因为身份不同,在不同角度会形成不同想法,而且有时候往往差别很大。我们说品牌是在消费者每个人心中的,那怎样能达到消费者心中呢?首先是外在的刺激通过视觉、嗅觉等介质,不同的刺激到达脑海进行转换和统一汇总,最后才形成一个整体大脑中的印象。我们今天做品牌,品牌怎么做?首先需要有产品,然后我们再做传播,透过视觉符号、定位概念等各种手段将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理。最终要无论外界怎么干扰,消费者都能跟你的产品形成连接。

        刚刚谈到的,在浙江做普洱茶,在福建做龙井茶,这是行不通的。因为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理念,普洱就是云南产的,龙井就是浙江产的,已经有这样的观念深入在消费者心里。如果说一家生产普洱的企业是注册在浙江的,就会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混淆。对于一般人来说,人们对于混淆的、弄不清楚的事物采取什么行动?根本就不理他们,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就是噪音,往往不会对它产生信任。谈到我们怎么去界定,界定品牌是基于界定消费者上的,他是个什么人?习惯消费是什么?他可能是高端的消费者,主要在于品牌品味或氛围;他也可能是每天喝茶解渴的,所谓说茶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般生活所需。做茶叶品牌一般要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产品,首先得把产品做好,品质过硬;第二是品牌,你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要明确;第三步就是文化了,对于中国茶叶来说它本身已经蕴含了一个很强大文化在背后了,你要去挖掘。对于国内的茶叶品牌我不是特别了解,我是比较崇外。在国外,日本人是很讲究喝茶的,他们的茶道非常看重,以至于现在其他国家都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其实中国茶有很多很好的文化背景,关键在于你怎么提炼。那么我第一部分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 持 人: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谢谢我们黄秘书长的演讲,他同时也是我们中心的客座研究员。黄老师做学术很认真,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能多谈非常遗憾。接着一个话题是围绕着产品、品牌和文化,我想请问我们的杨教授。杨教授对文化产业方面非常有研究,也是文学方面的博士,现在他对与传播学和品牌都很有研究。作为一个学者,在观察中国茶叶界、观察中国茶叶品牌打造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点?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说要做有文化的品牌,但是往往都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的价值和可利用的点。这方面我想请杨教授谈谈。

 

对话嘉宾: 杨效宏   四川大学广告系主任、教授

        谢谢大家今天能坚持到这么久,可能我们平时一般上课都只有四五十分钟。今天各位能够坚持三四个小时,我本身觉得已经很不容易,这必须很有耐心才能做到,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原因。刚刚主持人说到要我谈谈品牌文化,说实话今天我从台下当听众到台上当嘉宾,我感觉很压力。文化对于茶叶企业品牌,目前来说可能有点过重。可能讲到论道,大家会通过他成功的方式知道文化的重要,很多企业开始效仿这种模式,追逐它的做法。像刚刚我们进场是看到雀舌的展示台,上面有很多产品,你会发现他们的logo、包装、调性、色彩等都和论道、飘雪差不多,都学会了用中国传统图形、代表中国形式、中国元素等糅合在一起。我们看到我们的论坛是首届中国茶叶企业品牌高峰论坛,现在每个茶叶品牌一谈到历史都能追溯到很久远,从陆羽讲到哪个皇帝,诸如此类。实际上,我同意刚刚谈到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品牌和茶本身之间有距离,不是说品牌和茶产品本身没有关系,只是说这之间还是有差别和距离的。将做中国茶的历史,或者说做茶历史,看做你的品牌的历史,这是不恰当的。你做的只是一个产品,你看重的应该是如何将你的品牌通过合适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消费者了解你、喜欢你,从而买你喝你,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我也同意刚刚说过的,做品牌没有重复的路,没有一样的路,每个企业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做茶品牌的过程当中,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从历史的茶的文化当中,把自己走出来,不是困在其中,那太过沉重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茶品牌的营销方式和传播方式应该创新。通过很多观察,我感觉到,包括像刚才看的雀舌,营销手法和传播手法都很一致。首先我本身是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老师,就像之前对话提到的会有很多学生送茶叶,他们可能觉得茶叶是种比较符合老师气质的礼品,每年我都能收到几盒茶叶,每年我打开包装看到这些茶叶都能看到很多相似之处,从包装形式到品牌口号等。这里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茶品牌都恪守成规。刚刚谈到的做茶叶要讲究茶本质,说到竹叶青的成功就是因为它抓住了茶的本质、核心,但是是不是这就是唯一的出路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重新考虑的。我们现在很多茶叶企业的品牌传播很多都是针对成熟消费群体的,像很多80、90年代的消费者,这才是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难道等他们都到了三十岁之后再买茶吗?可能我们对于日本文化的东西都不感冒,但是我觉得营销品牌的过程当中,日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他们很注意观察到市场的新变化和消费者的具体细节。去年我在参加一个行业内的会议,当时遇到了一家日本茶叶公司,他们的人员就很明确地说,我们关注的就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市场,并且他们的营销手法都很新颖。关注年轻的消费者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如果得到这样的消费者,将获得30-40年的品牌忠诚。如果我们将过分注重文化手段传播品牌的话,你会发现你只能得到比较少数的消费者,就算这些消费者相对比较忠诚,但仍然是不够的。市场是丰富的,消费者也是有很多层次。我们应该发掘传播的内容方面属于企业的独特的作为,发掘不一样的东西,比如竹叶青,一开始他的营销方式相对当时的市场来说都是全新的。如果说今天的论坛有作用的话,这就是最大的作用。我觉得现在注意的问题是如何从历史的茶的文化中走出来,重新意识到自身品牌的独特性。现在的消费者方式已经为我们提供土壤,如何从这些土壤中挖掘出新的营销方式和品牌传播方式。

        说到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问题,我个人注意到茶品牌的传播,由于茶产品本身的文化传统历史性,都相对其他产品来说比较重视传统的营销方式,现在茶叶品牌的传播手段和销售渠道都不是很多。论坛开始我们谈到过茶品牌是个慢销品,这是正确的,慢销品是它的本身特性。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要通过慢节奏来做营销,也可以运用某些快销品的方式来做品牌。我觉得传播渠道只是一个传播方法和传播途径,它并不影响我们这样一些茶品质、茶文化或其他我们所追求的很多东西,它并不会损害,反而会加速品牌的发展,也会加深一些我们需要的消费者对我们品牌的了解。所以我总在说把茶品牌也可以做成一种快速消费的品牌,前面提到的观点慢销品这点上,我同意他的关于茶叶消耗的持久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提高它快速消费的能力。因为现在市场上的茶叶品牌实在太多了,在这样一个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如果按部就班就很容易被其他品牌所淘汰。好的,谢谢大家。

 

主 持 人: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谢谢杨教授,杨教授的思考让我想到了英国的文化学家泰勒,他曾对文化有过界定。如果按照对传统文化的界定,我们可能将文化这两个词仅仅理解为精英文化,其实按照泰勒的说法,所有一切存在的形式都是文化的形式,文化是没有界限之分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茶看作是一种生活文化的象征,一种快生活的象征,既可以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也可以追逐年轻人的脚步,甚至跑在他们前面。如果说茶叶品牌是一个缤纷的大花园,我们要做到的是希望有人来看,一眼就能看到你在哪里,并且能寻找到你。

        好,以上这三场对话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感触,也给感谢所有三场对话的主持人和嘉宾,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