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中国茶企成人礼

时间:2012-11-07 14:11:51 来源:《海峡茶道》2012年10月 作者:张楠、陈桂湖、杨巍 点击:1440

 

      《周礼·曲礼上》云:“二十曰弱,冠。”按中国的传统,二十岁行“冠礼”,宣誓成人,意味着告别稚气的童年,开始真正的人生旅途,品尝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然后一步步走向成熟。然而,二十年,对于根植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搏击的中国茶企来说,又何尝不是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呢?

        从呱呱坠地到第一个十年,是汲取养分、在摸索中求生存的时期,面对波诡云谲的市场,有的茶企还未来得及步入成年就无声无息地“夭折”,而顽强生存下来的茶企则带着希冀和梦想进入下一个十年。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第二个十年,中国茶产业迎来了一个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张、茶叶产量逐年直线上升、六大茶类百花齐放、茶叶市场风起云涌、茶叶消费日益升温……正是在这样一个“热气腾腾”的大背景下,中国茶企迅速成长起来,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纷纷在中国版图上攻城略地,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有的茶企甚至放眼世界,把“战线”延伸到国际。正当这些茶企在成长的道路上探路前行时,除了鲜花与掌声外,种种成长的“烦恼”如成本上涨、利润趋减、产能增长过快、市场空间受挤压以及不期而至的危机事件等接踵而至,甚至成为绊脚石、拦路虎。

 

 

成长的“烦恼”


        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家企业会是顺风顺水的,总是或多或少地遭遇成长的烦恼。常常听茶企的“掌门人”将自己经营的企业或培育的品牌比作“孩子”,看着它出生、慢慢成长,而且还有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决定了每一个茶企要发展要壮大,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形形色色的“烦恼”,每个时期的“烦恼”的轻重、大小、类型也都各不相同。然而,综观中国茶企20年来的发展情况,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矛盾、茶叶安全卫生问题以及缺乏正确的引导几乎是所有茶企共同的“烦恼”。


一、成本大于利润 日益突出

        近些来,茶行业在持续升温,产茶区花大气发展茶产业,茶企的规模不断在扩大,喝茶的人亦是与日俱增。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茶应该是一个“很有赚头”的“香饽饽”,要不然街头巷尾怎么会有那么多茶店茶庄呢?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似欣欣向荣的茶市,事实上是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场。“丛林法则”决定了处于市场“生态圈”内不同层次的茶企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而且相较之其它行业,茶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因而当“茶热”浪潮席卷而来时,一时间有大量热钱如潮水般涌入,如火上浇油,进一步“加热”茶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
        竞争对于一家有实力的茶企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然而,随着茶企成长步伐的加快,成本支出与利润收入这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矛盾正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成本,低利润”越来越成为茶企成长过程中“不可承受之重”。以门店租金为例,福建某知名茶企的旗舰店在福州市繁华地段已经开了5年多,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也聚集了不少的人气。可是,因为租金的直线上升使得旗舰店不得不另择新址。该茶企负责人陈女士说:“原来(门店)的租金是3万元/月,后又加到3.5万元/月,如今已是5万多元/月,房东的频频加租让我们入不敷出,原本我们有种种理由坚持下去,可我们不愿迁就业主,接受一而再再而三的加价,宁可忍痛把店迁往租金相对便宜一些的地段去。”她进一步解释说,门店迁址势必会引起一部分客户的流失,这样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而且新的店要重新装修布置,重新吸引顾客,再算上时间成本,还有员工工资、水、电等等各项开支。“新店还不知道会不会赚钱呢,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啊。”她感慨道。

        相信,像这样的情况,几乎所有成长中的茶企都有可能会遇到。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了利润的减少,而要实现盈利,一些茶企则把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通过提高茶叶价格来弥补增加的成本。不过,这种做法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非权宜之计,特别是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透明度日益提高时,此法便渐渐失灵,使茶企陷入更深的困局。

 

二、安全问题,多来“忤身”

        作为国饮的茶,茶能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不论是外销的,还是内销的茶,都普遍面临着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卫生。这个问题几乎成了茶企的软肋,只要外界轻轻戳一下,就会痛一阵。

        在茶叶安全卫生诸问题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农残,一直以来,它多存在于出口茶中,以欧盟、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进口的中国茶制定了几近于严苛的指标,如日本于2006年6月正式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茶中的农残实行“一律标准”,致使中国茶叶出口遭遇了严重的绿色壁垒。同时,在内销茶市场中,农残、稀土、微生物等安全卫生问题亦是屡屡被曝。

        去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乌龙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结果》,抽查福建等地58种乌龙茶,有19种产品不符合标准,而其中17种产品均查出“稀土超标”,连全球茶叶品牌巨头“立顿”也未能幸免。再有就是今年4月发生的“农残门”事件,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偷换了农残“检出”与“超标”的概念,其中有多家知名茶企被指茶叶含有农残,而且部分茶还含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再度挑战了国人长期以来饱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神经,令许多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茶贴上了“有毒”的标签。虽然国家农业部、卫生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界专家与学者、茶企都在第一时间积极作出了回应,并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措施,还有一些老茶客表示“照喝不误”。但是,不论“检出”,还是“超标”,“农药”二字总是赫然在目,让人无法放心,或多或少地对茶企乃至整个茶行业所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与冲击。

        如此频繁的茶叶安全问题事件常常让许多茶企“躺着都中枪”,对茶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无异于是茶企成长路上遍地丛生的荆棘,只要稍稍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得遍体鳞伤,甚至元气大伤。

 

三、缺乏引导,摸索前进

        不论成本利润问题,还是农残问题,或者其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具体的、摆在“面上”的,和君咨询集团茶事业部首席专家蒋同认为,中国茶业发展到今天,最大的瓶颈是:理论。“中国茶产业缺乏系统的商业理论引导,我所指的系统商业理论是只具有产业前瞻、真知灼见的真理论。”换句话说,也就是茶企都是在“摸黑前进”。

        他透过如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白酒、快消品等中国高速发展的行业之视角来反观茶业,认为这些行业的领袖企业都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产业思考。“比如任正非、柳传志、王国春、马云、王石这些人不仅仅是实干家、实践者,更是商业思想家。”若将中国茶企与这些行业的企业以比较,就更加凸显出了中国茶企的产业思考、商业思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甚至是说是根本没有理论指导。同时,也正因“没有理论的指引,中国茶企都在低头走路,靠着自己的经验积累慢慢摸索前进,速度很慢,而且走了很多弯路,甚至有的走向结束。”

        蒋同进一步指出,立志于未来的茶企,立志与更宏大发展的企业家,若要突破瓶颈,就需要进行自我提升。“由过去关注具体的企业运营转向关注产业发展大势、人才培养、竞争格局、战略、产业整合等等,对企业的未来彻底地想清楚,这才是茶企所要认识到的。”他说。



中国茶企成熟了吗?

 

        在茶企成长过程中,“烦恼”固然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家茶企自身的条件、发展特点与方式都各不相同,遇到的“烦恼”也各不相同。当它们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时,茶企当作如何应对?从这些应对的战略、战术来看,是否能说明当代的茶企较之从前来得更成熟了呢?

        蒋同认为,成熟只是相对的。对于过去而言,中国茶企显然成熟了许多,但是同比其他产业,茶企显然还不够成熟。“茶企跟人一样一个成熟的人,首先很清楚自己做什么,这辈子干什么,自己该怎么走路。再次,成熟的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好自己,而不是跟别人去比较。目前中国的茶企,99%以上是没有战略的,或者自己认为有战略,实际上是没有。而战略就是清楚自己干什么,能干什么,该怎么干。”在他看来,现今大多数茶企都是停留在战术层面的思考,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拍脑袋定决策”。“比如包装啊,广告啊,策划一个活动啊,搞一个具体的项目啊等等。当然,一开始这些战术是有效果的,但不能持续。为了持续,茶企需要不停地搞这些战术。因为缺乏战略规划,这些战术没有逻辑、缺乏联系,久而久之,就没有效果。”他说。

 

一、明确定位,打破同质化    

        20年来,中国式的茶叶营销,从大体上来说,基本都是同一个套路:开一个茶店,店内给客人品茶,然后卖茶。“这种基本是一种粗犷式的营销模式,但是今天很多茶企也都是从这种模式慢慢成熟起来。”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说。“明确自己的定位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总结企业自创业之初至今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路时如是说。

        他说,华祥苑从一开始就把自身定位为“做中高端产品”,并且为了充分体现“中高端”的特色,茶企上下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比如茶文化推广,或建立高端的茶文化基地。虽然同样是建茶文化基地,但是有可能建的不一样。同样,开一个店,可能开得也不一样。同样,开发产品,我们的定位也和人家不一样。所以,做任何事都有一个自己的特点,就是明白了走向以后,接下来的都好办。”

         但是,毕竟整个茶叶市场是开放的,同行跟风的现象根本无法避免,茶企日趋同质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谈及同质化时,他说:“我们在十年前推广的卖茶‘第三空间’,发展到今天,行业内差不多都同质化了。现在我们所倡导的茶文化基地,大家也都在做。”他认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应该是一个“细化市场”,即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广不同的饮茶方式。“五十年代的饮茶方式,六十年代的饮茶方式,经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吸引点、推广点也是不一样的。想要捕捉商机,就要有个性化,经营思路更应该有一种国际视野。”

        他还指出,在茶企明确定位后,“要根据在自己的特点去创新,而非我们的东西别人拿了就能用,可能套在他们企业上就不一定合适。在流行‘抄’的风气情况下,别人最多是学到一点东西,不一定会符合企业本身的需要。而我们自己认定的东西就是要坚持下来,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东西很清楚,就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二、造老百姓喝得起的茶

        品牌策划、渠道建设、团队管理、茶文化推广、明星代言……当众多茶企面对波诡云谲的茶叶市场营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疲于探索却仍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贵卿却一直有一套“独家秘方”。

        “你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别人不理解,没关系,你必须坚持,这个东西,是金子,早晚是发光,我坚信这一条”,王贵卿表情诚恳,语气坚决,让人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企业家面对媒体而标榜的套话。这位农民出身的山东大汉,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朴实与厚道。

        他所说的“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厦茶”的经营理念,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他也一再提起,那就是他几乎是逢人就说的一句话:“造老百姓喝得起的茶”。这话也一如其人,朴实、简单,但却似乎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厦茶”没有漂亮的办公楼,没有现代化的办公室,没有高雅的“茶文化展厅”,没有明星的代言,甚至也没有“绿色和生态”,这家公司似乎完全跟不上茶行业的“潮流”,像是一家普通的服装加工厂,仅看外观,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家有着数十年经营史的国有茶企。然而,近几年,“厦茶”的“海堤红”品牌,却凭借良好的口碑、踏实的品质和高性价比,在茶叶市场异军突起,销量持续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厦门,“海堤红”更是深入人心,“红”透厦门岛,经常都卖到断货。

        “海堤红”的诞生,还是源于前几年茶叶市场上金骏眉的火热。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名满天下,在正山小种工艺的基础上制成的金骏眉,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遍中国。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有不良商贩以次充好,市场上的金骏眉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消费者花费数千上万元买到的,常常是仅值几百元乃至几十元不等的所谓“金骏眉”。

        王贵卿先在厦门市场花了几十万元购买了各家茶叶店的金骏眉,并组织茶师们对这些售价差额巨大的各类“金骏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厦茶”完全有能力制作出比多数“金骏眉”质更优而价更实的红茶。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一年之后,就有了“海堤红”的问世。

        记者在“厦茶”看到了如今已不只是做红茶的“海堤红”展柜,茶叶分成有几个等级,每一款都包装美观,明码标价,而最重要的是价格实在是实惠,平时让人“望价生畏”,不敢“高攀”的如武夷山的肉桂、水仙、金骏眉以及铁观音等名茶,500克的售价多数都只在100元到500之间。

        “茶叶只是等级有不同,质量要一致。老百姓买我们的茶很好看,等级很好区分,买几级就是几级,花多少钱买多少钱的茶,老百姓买我们的茶就跟买大米一样,买酱油一样。茶叶价格动不动就五千、六千,又不好辨别,老百姓怎么能买得起,怎么敢买?”他说。

        据王贵卿介绍,当年普洱大热的时候,“厦茶”没有跟风赚快钱;铁观音热的时候,“厦茶”也没有跟风;市场上炒作金骏眉,“厦茶”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海堤红”;武夷山的茶农因为茶叶滞销要砍掉茶树,“厦茶”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把茶叶全部收购,鼓励茶农继续种茶。所有的这一切,都因为他秉承茶叶“民生”的理念,不跟风市场,不炒作概念,不搞投机,踏踏实实地稳健经营,让茶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百姓。

       “我们为两头负责,一头挑着茶农,一头挑着消费者,负责到底。”他说,“我是农民出身,我太了解农民了,看天吃饭,企业不应该趁火打劫”。

      《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本是天地所生灵草,百姓所制之妙饮。《茶经》又云:“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正所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茶为万木之灵,是仙佛的道场,人心的秘境,百姓取之用之,要感谢天地,企业取之用之,是否更应多思考造福于百姓呢?

       “造老百姓喝得起的茶”。王贵卿的话是朴实的,但绝对不是简单的。


三、实实在在地卖点茶

        茶香飘起之时,并不是谁都可以满心喜乐的,这对于一线的茶农来说,显得尤为突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一个个大型茶企的竞争,他们有规模、有资金、有实力,这对于散落在安溪县各地的个体农户来说,无疑是如履薄冰,市场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农户产生致命的打击。

        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模式,成为摆在安溪茶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11月,安溪龙涓乡立农茶业合作社在福州市做了一场“好茶零距离,茶农面对面”的活动,在合作社带头人潘惠聪的带领下,立农茶业合作社的茶农们亲自上阵做起临时的推销员。通过这次茶农与消费者面对面,茶农不但有钱赚,而且消费者也买到了更实惠的茶。同时,这一次难得的交流,也让茶农感受颇多。很多茶农都表示,以前还没到外地来倾听福州消费者对于口感等方面的体会,这对以后做茶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除了做活动外,合作社还对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透彻分析,细分市场渠道,寻求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今年,他们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平民品牌——“和世佬”。“目前茶叶价格虚高,当然一方面因为品质提升,但更多的是因为有过多的中间环节、过度的包装等。这对于一般喝茶的人来说,都是不必要的。怎样才能让百姓喝得起茶、喝得上健康的好茶,我们的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潘惠聪做着介绍。

       “和世佬”目前定位于打造百姓的随身茶,既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能随时随地、自在随性地喝上一杯健康茶。而安溪的茶农只做平民茶,不求奢华的包装,去除繁琐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和让利消费者。这样喝茶成为一件更随性的事,茶不要成为奢侈品,不是普通百姓的负担。为了让“和世佬”这个新品牌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喝上健康实惠的好茶,合作社也在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很快,他们就瞄准了“便民商超”。“现在我们只做浓香型观音,这是大家最喜欢也最传统的口味。定价非常公道,产品主要有六元、十元、十六元系,将来会推出少量的高端产品,但所谓的高端也只是二十几元而已,百姓绝对都可以买得起。”

       他所说的产品系列,其实就是一个烟盒般大小的包装盒,里面会放三泡茶,价格按等级区别销售。不要小看这些包装,其实蕴含着销售新理念。纵观当前市面上,大包装、豪华包装占据了主导,而一些的普通包装也是以简易的大包装为主,少则半斤,多则数斤。这对于一些喜好不断尝试各种茶的茶友来说,颇为麻烦。这种三泡一盒的“随身茶”,随时随地都可以买,而且携带方便。就是这“几元”,却很好地撬动了市场。

       他进一步介绍:“有些人喜欢买个小盒不断地试,一旦他们认准了某个口味就会大规模购买。针对这类人群,我们也设计了半斤、一斤的大包装,不过全都是环保的简易包装,价格的绝对优势明显。当然百姓们无需为品质担忧,我们世代茶农,靠的就是手艺吃饭。目前他们正在研究乌龙红的制作,工艺成熟后就会面世。今后会有更多的品种可供消费者选择。”

      “我是农民,身后是一群农民,就想实实在在的地卖点茶。”他说。“农民不容易,都是为生计在打拼,他们诚实善良,辛勤的劳作,无非是养家糊口,并期待这茶能改善一下生活。当然将心比心,我们也看到,普通百姓的不易之处,因此我们的定位是准确的,就是为百姓做健康实惠的好茶。”


四、一心一意做好一个模式

        八马茶业,创业至今,硕果累累,荣誉无数,在茶界有赫赫声名。“八马”,源于百年前的“信记”茶行,是制茶世家。在中国茶行业,“八马”是为数不多的一直把目光瞄准在品牌建设上的茶企。“掌门人”王文礼认为,中国茶叶界一直存在着“只知品类,不重品牌”的弊端,茶叶大多是建立在品类认知的基础上,而品类又多建立在地域认知上,比如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这有点像是“靠天吃饭”。而且市场上一直没有一套适用的茶叶标准,普通消费者只能光凭经验购买,难以对茶叶品质作出可信任的判断,这使得部分消费者因为“心中没底”而不得不对中高端茶敬而远之。

        如何打破茶行业的这些“短板”,是王文礼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最后,他把思路对准了“品牌建设”这一节点上。为此,“八马”从里到外都明确进行了的定位。在茶园管理和制茶技艺保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长处和特点,八马很自然地以中国源远流长的“礼文化”为依托,以精英阶层作为意见领袖,以明星代言和经典单品作为企业的形象窗口。“八马,战略、策略、战术想的很清楚了,自己能力不够的就请专业公司,战略就请了我们,品牌设计请了香港的设计公司,广告策划请了上海的一家策划公司。显然,效果是明显的。八马的发展越来越有效率,平台越来越好,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曾为“八马”做过辅导的蒋同如是说。
    “在茶市场的初创阶段,茶品牌的初创阶段,大家都有机会,就看谁真正把它整理成成体系的模式,朝三暮四就肯定完蛋。”王文礼说。

        由于定位明确,作风踏实,“八马”的品牌之路也很快得到了市场的丰厚回馈。时至今日,八马茶业,声名日隆,渐得人心。

        “在茶界,未来你能够成为什么的代表,这个才是关键。如果什么都是,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看来,“八马”的品牌之“道”,是在深刻了知谦逊之后的懂得平衡坚持和放弃。


五、试水电商,创新渠道

        也许在几年前,很少人会想象到以淘宝为首的电子商务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当电子商务席卷一切行当,并掀起营销革命之时,很多茶商也按捺不住了。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淘宝注册的茶叶销售门店已有数万家之多,而且有不少茶企也纷纷建立其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尝试这种全新的营销渠道。

        在茶叶电商队伍中,“尚客茶品”堪称是佼佼者,它先后获得“全球十大网商”等荣誉,固定会员超过上百万。总经理林玉成说:“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讲究个性,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都市时尚白领茶,倡导‘时尚新茶道,好茶简单泡’的理念,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茶叶电子商务品牌。”通过策划推广团队和运营团队立体式的有效传播,“尚客茶品”在竞争激烈的茶叶网商中脱颖而出。   

        当前,中国市场已拥有3亿多网民和6000多万已养成网购习惯的消费者,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市场无疑巨大的。然而,茶叶的品质存在差异,而且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也不一而足,这在网络售茶的过程中该如何解决?“标准化是茶保持质量稳定且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通过高科技制茶设备,建立起一整套的流程管理和检测机制,从茶品的口味、健康调配、包装等各个方面,实现标准化,就能使茶叶品质保持稳定。”林玉成说。

        他认为,在网络营销上,消费者最关注问题无非有三:第一是产品的品质,第二是价格,第三是服务。换句话说,就是产品的性价比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地方。因此,在这些方面如何做足文章,也就成了网店成败的关键。虽然已经有了更多的茶企将发展眼光转向电子商务,但是如何能运营好网店,也是一门学问。“这需要要具备很多软硬性条件的,比如供应链、渠道、团队、资金等,这些都缺一不可,特别是供应链尤其关键,如果企业没有自有的茶园或者茶叶加工厂,没有完善的供应链,那对于网络营销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网店的成本优势也就无从谈起了。”

        九峰茗茶在今年也开始试水茶叶电商,不但建立了九峰茗茶淘宝店和九峰茗茶官方商城两个平台,并且为电商平台量身定作茶叶,推出了“茉莉红”系列产品。不仅如此,八马、华祥苑、元泰等多家茶企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开辟了茶叶电商,因而有专家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茶企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网购,在全民“皆网”的大形势下,茶叶的网店发展也将会发展地越来越迅猛。“未来的零售业是没有线上和线下之分的,随着IT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大幅普及,未来线上线下都将会合为一体,电商大发展将指日可待。”“九峰茗茶官网”负责人郑群勇说。

 

 

记者手记

 

         “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这句有些“触目惊心”的话,无疑值得中国每一家茶企深省。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头号产茶国,为何却没有诞生一个世界性品牌?这除了中国茶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业的固有矛盾之外,还因为中国茶企、品牌太过“幼稚”。当然了,任何一个走向成熟的茶企,必然都是从“幼稚”开始的。风云变幻的市场、近乎白热化的竞争,注定了这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斥着种种“烦恼”的成长过程。

        “烦恼”固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烦恼”不应成为成长的阻力,而应成为茶企积极参与竞争的无尽动力。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有抱负、有远见的茶企已经开始学会理性、冷静地思考,不再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短板”,知不足而后进,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适时地予以调整战略,冲出被“烦恼”缠绕包围的迷局。

         “烦恼”并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相反,它是“成人”的茶企走向成熟的机遇。正因为有“烦恼”,有挑战,才能走得更远。也许,再过十年,“而立之年”来临的时候,中国的茶企会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跻身世界茶叶品牌之林。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