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吉林德亚:携百年农耕 创世纪新业

时间:2016-02-17 17:02:57 来源: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品牌中心 点击:754

农业品牌的建设要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的联动发展。区域公用品牌是企业/产品品牌的母亲、背景、平台,在市场上冲锋陷阵的,则是企业/产品品牌。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是中国农业企业品牌的排头兵,他们如何创建品牌?在创建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学习?

从2012年开始,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受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委托,持续三年对近百个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研究,并已分别于2013年、2014年出版《模式制胜1——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像解析》、《模式制胜2——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像解析》。

2015年12月,《模式制胜3——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像解析》出版。《模式制胜3——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像解析》的视角选择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范畴。通过对进入农业领域工商资本典型个案的调查研究,希望作为未来提出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经营的参考,也为更多有意愿或即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的工商资本提供启示。

项目负责人

胡晓云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一、德亚集团的发展历程

德亚集团从碳素制品生产起步。获得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它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高起点起步,以有机稻米的加工为起点,以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张发展,形成了有机稻米生产、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一)兴办工业,积累资金

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集团董事长于兰森同志的创业史。于兰森于1982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吉林市农业局所属的法特农场,1991年,他辞去工作下海经商。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冶金行业十分发达,对原材料的需求较大,市场广阔。于兰森选择为冶金行业提供原材料作为他创业的第一个经营项目,于1999年兴办吉林市森隆碳素制品有限公司,大获成功,公司年产值达1500万元。

获得成功后,他开始了创业史上的第一次资本扩张。2006年,他用多年积累的资金收购了黑龙江依兰晨光工业硅厂,通过对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企业积累了3000余万元的资金。

(二)以加工带基地,转行农业

企业有了较多的积累资金,如何使这部分资金发挥更大更持久的作用,于兰森先生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和多方考察论证,决定把兴办工业企业积累的资金投放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项目上。他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产业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重视和不断出台的相关新政策。这些政策提出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和农村;要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要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投资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于兰森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农业政策的精神实质,决定用办工业企业积累的资本投资农业产业,以产业化理念将水稻种植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与集团绿色、有机种植基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采用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链式规模企业。

二是当地拥有良好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平台。2008年开始建设的中新吉林食品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是东北亚区域地理中心、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腹地、第三条欧亚大陆的重要结点。这里土地幅员面积达1450平方公里,区内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0公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稻花飘香,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的万公顷A段绿色水稻基地、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功能完备,有检验设备齐全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机构、有吉林市政府和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共同建设的无疫区、有产品质量可追溯的管理体系。这里空气质量达到国际规定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标准,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具有建设国际级标准食品加工企业的条件和潜力。因此,于兰森决定在该区办厂兴业,充分利用食品区的资源优势,打造区域大米、米粉的精品品牌,吉林大米、米粉的第一品牌,使其产品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国际市场。

三是看好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项目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远不如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工业化、专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信息化、规模化生产程度还不够,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发展空间巨大。于兰森决定高起点建设水稻产业化深加工项目,建设绿色、有机水稻基地,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绿色、有机生态食品,让百姓吃的放心、吃得健康,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和优质品牌形象。

20119月,吉林市德亚工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启动稻谷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建设的相关前期工作。在深加工项目申请的同时,为从源头保障生产原料的优质安全,20121月,公司在食品区的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内签订有机水稻种植基地800亩,签订绿色水稻种植基地4000亩,同时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申报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和有机大米生产加工认证。

20124月,建设用地手续办理完毕,201210月底,完成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两栋厂房、一栋办公楼的建设,安装了完成一条年产3万吨精制大米的加工生产线。企业正式开始运转。

(三)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稻米产业链

稻米深加工生产线投产后,公司决定进一步延伸稻米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稻米加工的副产品:将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加工成米粉,将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加工成生物质稻壳燃料棒,将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糠加工成为稻谷油。这使稻米加工的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增收,同时也为周边米业加工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并为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开辟新能源创出一条新路。

2013年,公司开始整合资源,整体规划,于11月把吉林市德亚工贸有限公司变更为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吉林市森隆碳素制品有限公司、吉林德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吉林市德亚生物质有限公司、吉林市德亚米业商行、吉林市德亚米粉店。由此,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把希望之光寄托在中新吉林食品区这片大地上。

新组建的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占地面积为2494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000平方米,固定资金投资近6000万元人民币。集团拥有有机水稻基地800亩,产有机水稻近500吨;绿色水稻基地4000亩,产绿色水稻近3000吨。根据规划,集团拟建四条生产线;一是年产3万吨精制大米加工产线,年产值近1.5亿元;二是年产2万吨优质米粉加工生产线,年产值2亿元;三是年产3.8万吨生物质稻壳燃料棒生产线,年产值3000万元;四是年产5000吨稻米糠精炼油加工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四条生产线完全建成投产后可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全年生产总值可达4.6亿元人民币,年上缴税金可达6000多万元人民币。目前除米糠精炼油生产线外,其他三条生产线均已正式投产,集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德亚集团1.jpg 

1  德亚集团组织管理框图

集团公司的发展与壮大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201465日,时任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在吉林食品区管委会主任李长山等领导的陪同下到集团公司进行调研。2014611日新加坡农粮兽医部张部长一行在吉林食品区管委会主任李长山等人的陪同下来我集团进行考察。2014825日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薛康一行11人,在吉林市政协主席赵洪奇、吉林市委副书记马绍红、吉林食品区管委会副主任仲秋野等领导的陪同下到集团进行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013年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被吉林省决策组委会等单位评为“吉林省百家诚信单位”、吉林省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此外,公司还被吉林市政府评为吉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产业。2014年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恒成号”牌有机草炭稻花香系列大米、德亚牌大米、米粉被吉林市食品产业商会评为“吉林特产”品牌产品。

二、德亚稻米产业链的构成

(一)百年农耕“恒成号”,至臻草炭稻花香

集团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以发展农业产业链深加工项目为带动,在产业链源头采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以工业化思路严格控制原料质量,实现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2012年,集团与恒成号村签订流转农民土地800亩,承包期为15年;与孤家子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签订水稻种植基地4000亩,总计集团拥有水稻种植基地4800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

两处基地拥有良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优势,均是东北地区独有的植被腐热沉积而成的湿地,土质为有机草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超过国家标准;所在地区积温高,全年有效积温可达2970度,阳光日照充足;灌溉水质优良,基地灌溉用水来自上游的国家大型水库星星哨水库,天然无污染,水质达到国家二级矿泉水饮用标准。水土光热资源均适宜稻花香水稻的种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集团始终坚持百年延续的古法耕种,坚持不用化肥和超标农药,坚持人工生态除草、鸭田共生除草,使水稻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物竞天择,人耕天养,确保基地产业的原料无污染,为产出健康食品提供前提和保障。集团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与农民签订绿色水稻种植订单4000余亩,带动农户400余户。集团每年每亩耕地先期投入300元,订单农业先期投入120万元,为农户购买种子和有机肥。秋后,集团收购水稻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0.4/公斤,平均每户可增收4000余元,400余户农户可增收160多万元。

集团的绿色水稻基地、绿色大米加工生产线于20146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有机水稻基地、有机大米加工生产线于20148月获得了北京五洲恒通有限公司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及标志。

(二)狠抓质量求发展,精心打造“恒成号”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稻米生产国及消费国,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吉林大米更是享有盛誉。集团以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为指针,投资2000万元选用了国际一流的日产100吨的日本佐竹稻谷加工生产线,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聘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生产出好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集团严格按照国际有机标准、国家有机大米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科学管理,精细加工,严把产品生产质量关,对产品的生产,加工、检验、包装全程实行电子监控,从管理体系上为出品优质国际级标准营养大米提供保障。集团生产的“恒成号”牌有机草炭稻花香系列大米,天然如初,油润晶莹,香味浓郁,劲道有弹性,口感上佳,受到国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

集团提炼了“恒成号”大米的品牌八真道传播内容,并在其官网及其它媒体进行传播,获得了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其“品牌八真道”为:第一道:优质产区,中国第一积温带;第二道:种植环境,生态自然无污染;第三道:土地至上,湿地草炭土滋养;第四道:天然水源,山泉暖水灌溉;第五道:古法精耕,人工生态除草;第六道:有机储存,隔离污染加工;第七道:品质控制,精选商品大米;第八道:产品身份可查。

2012年,集团有机大米、绿色大米销售994吨,产值2390万元,利润334万元。2013年,集团有机大米、绿色大米销售2281吨,产值5379万元,利润315万元。2014年,集团有机大米、绿色大米预计销售2300吨,产值5400万元,利润350万元。项目全负荷生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1.5亿元人民币。

(三)精心研制德亚米粉,谱写米粉新篇章

集团经过不断探索,刻苦专研,利用大米的副产品碎米研制开发了米粉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成一条年产2万吨现代化优质米粉生产线,填补了东北无大型米粉生产加工厂的空白。集团用自己生产大米的副产品碎米和周边米业公司生产大米所产生的碎米为原料,不填加任何添加剂,生产出的德亚牌米粉比南方用籼米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米粉口感更加劲道,更加柔韧,更加爽滑,更加晶莹剔透,打破了东北大米不能生产米粉的传统观念,颠覆了人们南粉北面的常规思维。在米粉的生产过程中,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严格执行IS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有关操作规程,严把产品生产质量关。公司生产出的德亚牌米粉,洁白如玉,柔韧如丝,汤清如水,久煮不糊,食用后不胃酸胃胀、易消化。

2013313日公司与香港五丰贸易有限公司洽谈达成拟建优质米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书。20141015日,双方达成产品销售意向。现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及中国香港地区,并以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叩开了欧洲海关大门,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认可。2014年,公司预计销售米粉125吨,产值达到100万元,利润达到10万元。米粉项目全负荷生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元人民币,创汇近1000万美元。

(四)充分利用副产品,节能减排谱新篇

为充分利用稻米加工的副产品稻壳,集团投资2160万元,上马生物质稻壳燃料棒项目。实施该项目一是为集团自身增收;二是消化周边米业加工企业废弃稻壳,为周边企业增加经济收入;三是解决稻壳燃烧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四是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稻谷在生产加工过成中数量最大的副产品就是稻壳,按重量计算约占稻谷的20%。我国稻谷年产量为26000万吨,年产稻壳约为3200万吨。吉林市是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水稻280万吨,年产稻壳量约为50多万吨。永吉县水田面积35310公顷,年产水稻约为35万吨,年产稻壳约为7万吨。德亚集团所在区域内大米加工厂非常多,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稻壳。由于稻壳具有较低的堆积密度,存放面积范围大,又没有用途,给企业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大部分稻壳被废弃、焚烧,污染了环境。集团上马生物质燃料棒项目,原料来源充足,成本低廉,项目投资少,效益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将废弃稻壳压缩制取成型燃料棒,不仅提高了稻壳的密度,而且又形成了新的能源商品。生物质稻壳燃料棒燃烧时间长,与同热值的优质原煤燃烧时间相近。其热值为每公斤4000大卡至4500大卡,污染指数极低。该项目建成运行后,仅生产过程中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吨,基本实现二氧化硫及粉尘环保零排放。同时,该项目的建设消化了大量的废弃稻壳,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缓解了能源紧张的状况。原料稻壳经过压缩制成燃料棒后,便于运输和储存,大大降低储存成本,且夏季不宜霉变,防火阻燃,是燃料战略储备和防火储备的最佳方式。

德亚燃料棒项目每年可消化废弃稻壳4万余吨,年产值3000万元,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收入200万元以上,同时为周边米业加工企业增加经济收入。稻壳燃料棒的生产不仅提高了水稻副产品的附加值,也使水稻副产品废弃稻壳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从很本上能解决了能源燃烧带来的温室效应问题,并有利于解决常规能源日益不能满足人们需要这一尖锐矛值,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力之举。该项目有利于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人与自然、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周边米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利用稻米加工副产品,集团计划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上一条年产5000吨的稻米糠油精炼生产线。该生产线年需要原料毛糠油0.73万吨。集团在加工水稻过程中会产生8%——10%左右的米糠,这部分米糠就近委托加工成毛糠油,年出毛油量约100吨。其余不足部分公司对外收购,年收购毛糠油量约为0.63万吨。由于省内生产毛糠油的10余厂家尚无米糠油精炼项目,所以德亚集团的原料收购量能够满足项目生产所需。该项目完全投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8000万元人民币。

三、德亚模式的启示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投资价值。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需要的资金和各种投入日益增多,依托政府或农民自身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引入社会各类资本,尤其是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实现以工促农。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工业发展理念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综合效益。

1、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大有可为。在涉足农业多年后,德亚集团董事长于兰森深刻感觉到在“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可做的事业太多了,涉及面非常广泛,发展空间极大。农业产业不仅仅是种植业,还涉及到养殖业、特产业、多种经营、社会福利、养老、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开展的工作和资金需求很多。目前,镇(乡)、县、省、国家各级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和农民,那么,农业、农村和农民要想发展,就必须吸纳社会资金,让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反哺农民,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百姓的福址,使百姓安居乐业。

2、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需要对政策、环境有充分的认知,并了解农业产业的独有特点。农业是一个投入大,资金回报率低的长效产业,且易受政策、环境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必须对此有深入了解。德亚进军农业能获得成功与集团董事长于兰森的经历以及其对政策、周边环境的准确把握有很大关系。于兰森在创业之前曾在吉林市农业局所属的法特农场工作了近10年,对农业产业的特性十分熟悉;在决定投资农业前,他对国家鼓励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研读,准确把握住了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的政策时机。同时,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有着深刻的认识,利用2008年开始建设的中新吉林食品区具有的优越区位优势,依托当地优良的有机稻米生产条件,以发展相对滞后、但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突破口,开展有机稻米深加工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公司开始向稻米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扩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经营链条。

3、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德亚集团董事长于兰森认为,常规的农业就是靠天吃饭,个体粗放经营管理,初级加工,没有什么技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德亚集团进入农业不仅带来资金,而且还带来项目,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农产品得到精深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的产业链条。德亚集团流转农民的土地,自己找科技人员进行集中统一规模经营管理,机械化生产作业,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个家个户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公司将所生产的水稻加工精致大米、副产品碎米加工米粉、谷糠加工成稻谷油、稻壳加工生物质稻壳燃料棒,可以说是将稻米资源“吃干榨尽”,真正实现了延长农业产业链。德亚集团进入农业仅短短三年时间,所生产的米粉产品却走出国门销往欧洲和北美市场。20149月,公司与意大利今日食品贸易公司以每吨8000元人民币签订年预销售2000吨的欧洲代理销售合同,与香港华润五丰贸易公司签订年预销售3000吨的销售协议。产品销往香港地区及北美市场,大大提高了大米副产品碎米产品的附加值。

4、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家多次提出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在德亚集团从事的粮食产业方面,国家逐步完善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了支持农业的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长效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框架。德亚人认为,要落实相关政策,实现所制定的目标,就需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打造信息服务平台,改变长期以来农民一家一户面对大市场、市场信息滞后、消售渠道不畅、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缓慢、靠天吃饭的思想观念。让大量的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使耕地集中管理经营,改变长期以来分散经营的模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用工业理念管理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使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5、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德亚集团董事长于兰森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让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企业也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管理,使种植业技术人才资源流向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另一方面,农民可以在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干活,变成拿工资的产业工人,也可以到外地打工赚钱,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德亚集团流转农民土地800亩建立的有机水稻基地,涉及农户100余户。一年每户农户流转土地收入可达1.2万元;德亚集团招收农民工80余人到企业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工资3000余元,平均每个农民到企业打工收入可达34万元,真正促进了农民增收。

6、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有助于高起点、高品位生产农产品,打造区域高端品牌。拥有大量工商资本的企业家进入农业,较传统农户而言,在项目选择、产品规划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前瞻性;工商企业家对品牌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远高于农民,十分重视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维护品牌地位,有助于农业的品牌化生产;工商资本十分重视研究潜在市场,抢占潜在市场、创造潜在市场的经验十分丰富,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拓。涉足农业后,德亚集团以强烈的品牌意识组织生产。集团的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以“恒成号”牌有机草炭稻花香系列大米,“德亚牌”系列米粉产品为主的高端大米、米粉品牌群。当前,公司的有机大米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米粉以其独特的品质优势,销往中国香港地区、欧洲和北美。为维护品牌品质,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自己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从源头保证了大米和米粉质量的稳定。

7、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仍需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农业是一个收效相对缓慢的产业,在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农业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农民和各级政府。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相对有限,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有利于缓解农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农业、农村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和项目众多,需要资金量大,资金回收期长。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道路、水、电、气等等;农业产业化建设,涉及各种种植业、养殖业专业户、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仅仅依靠企业家自身的信念坚持难以保证工商资本长期稳定的投入,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支持和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并使其发展壮大,这样才能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题协作人:李庆,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整理撰写人:沈鸿)

专家点评

吉林德亚集团以工促农,构建绿色有机生态稻米产业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高起点、高品位生产农产品,打造区域高端品牌“恒成号”,获得了品牌溢价,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其战略转型、管理经验、品牌打造能力、循环经济模式、社会责任感等都值得其它企业学习。特别是“恒成号”的“品牌八真道”传播内容提炼,如果反应了产业链的真实状态,那么,对市场会产生特殊的品牌影响力。但案例也提出了问题,即,政府在工商企业转型农业,在农业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道路上,应当如何提供各项政策的扶持,才能令更多的工商企业投入农业,给农业带来更多的机会。我认为,政府支持与企业自觉经营两者之间,政府支持是外力,而企业自觉经营是内蕴,外力创造企业自觉经营的友好环境,企业创造自觉经营的动力与科学经营的能力,如此,才能快速、扎实的构建企业经营的更新气象。(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