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从十年茶商大会,看浙江松阳如何深耕全产业链?
时间:2017-06-14 10:06:10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作者:朱海洋 点击:380次

地处浙江西部的松阳县,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近年来声名大噪。茶产业在当地的崛起,绝对功不可没。一片叶子联动一二三产,也激活了一座城,全县有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源于茶产业,产业链总产值达到近95亿元。 如何打造茶品牌?笔者发现,自2008年以来,当地在每年阳春三月,都会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搭建平台,广邀专家学者、茶商、茶农走进松阳,共商茶事、共谋茶业。农事节庆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
早在2005年,松阳就引进了昆虫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病虫害防控,但真正使用的人很少。随着茶商大会的举办,中国茶叶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开始关注松阳,他不但多次应邀出席茶商大会,多次在大会上给茶叶界人士作《茶叶安全用药与绿色防控》等内容的专题讲座,还在松阳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用于松阳的茶叶生产。 在这期间,松阳先后制订颁布松阳银猴茶地方农业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省级地方标准,规范松阳十余万亩茶叶的种植,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自2012年以来,松阳已经连续五年列入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区,连续三年列入全国茶叶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2016年,松阳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成为浙江首个全县域整体认证的基地县。 随着茶产业分工的细化,松阳有一拨敢于“吃螃蟹”的茶农,率先从茶叶种植领域脱身出来,转向茶叶加工。每一届的茶商大会,就是了解市场行情的最佳平台,比如早期节会提出了“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这一风向标,就吸引了一批松阳茶企,开始涉足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松阳,你几乎可以找到,茶叶被“吃干榨尽”后的各个产品:从绿茶到红茶、黑茶,从螺形茶到直条茶、针形茶,从速溶茶粉、茶爽、茶葆素等产品,到茶酒、茶工艺品,再到茶叶籽油、茶叶年糕、茶叶香肠、茶叶熏腿、茶菜肴、茶饲料、茶肥料等,以及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系列茶机的研发投产。总之,市场需要什么,松阳茶产业就研发生产什么产品。2016年,松阳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就突破了5亿元。 松阳茶产业最为称道的优势,就是拥有全年交易量超过7万吨的浙南茶叶市场,去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这个市场辐射和带动了浙江及全国主要产茶地1000余万亩茶园,惠及茶农150余万,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交易量、交易额连续多年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 面对互联网时代,浙江茶叶市场也积极拥抱变化,其开通的网上商城入驻商家共140家,销售额超过了1.5亿元。另外,松阳县200多家茶商网络销售额也达到2.5亿元。 去年10月,“中国绿茶产业电子商务基地”正式落户松阳。根据计划,在三年内,这一基地将为中国绿茶交易平台引进或推动不少于1000家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平台,平台三年内累计交易额有望突破10亿元。松阳“线上线下同步”的销售模式日趋成熟。 一年接着一年的茶商大会,成了业界关注的节日,也让更多的人知晓并熟悉了松阳。于是,一系列围绕“茶”字而兴起的行业不断涌现。茶产业与旅游业、民宿业、运动休闲养生业之间有了奇妙的反应。 茶旅到底如何融合?松阳明确发展格局:一座松阳古城,加上一个茶香小镇,围绕100多座风貌完整、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沿着松阴溪绿道慢行带,以大木山景区为核心,302家茶宿、农家乐配套服务。定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用活态保护的理念,和最少、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打造有品质、有吸引力、有传播力的产品。 比如,四都的过云山居民宿,在村民住房基础上,依山体走势改建而成,开业之后迅速走红,去年的网络点击量就达到1580万次。老街的茑舍民宿,系闲置的原小学旧址修建而来,激活了整条老街的业态,也带动了茶馆、茶食、茶购。平田农耕馆,前身是一座濒临倒塌的猪圈,如今已经成为松阳全县域乡村博物馆的示范项目。 茶产业本身横跨一二三产业,旅游业天然综合带动力强,茶旅融合这种新业态,也恰好满足了日益旺盛的休闲旅游消费市场。现在,除了每年的茶商大会,围绕茶旅融合,当地复活了“茶灯舞”、“竹溪摆祭”等60余台民俗节会,打造没有边际的景区、没有围墙的剧场、永不落幕的文化节。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茶旅融合发展,首先得有一个“活着”的乡村去支撑,这意味着要重视“人”的作用。笔者也观察到,现在乡村能人和城市人回流、介入乡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们所看重的正是三产融合的巨大空间。 观察员手记 近年来,在山区地市丽水,茶产业以“丽水山耕”、“丽水香茶”作为覆盖全市域的公用品牌,母子运作,引领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已成为当地全域统筹绿色发展的主导产业。松阳作为丽水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拓展全产业链发展上,有许多经验可总结、可借鉴。 十届茶商大会的举办,搭的是服务台,唱的是经济戏,打的是生态牌,走的是富民路。尽管节会时间也就两三天,但背后却是发展战略的巨大命题,这需要整个行业的深耕与探索。不过,笔者对松阳茶产业有过几次深入采访,也发现了不少新的课题。比如:产品同质化,品牌定位不清晰,品牌规划设计专业性不足,品牌的溢价能力不突出等等。 虽然说通过全产业链的打造,借助加工、旅游消费等,可以消化部分产能,但作为一产的茶叶,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摆脱低价原料困局,如何拥有更多的品牌溢价,如何树立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恐怕这些新课题,都亟待破题,而这也是许多传统茶叶大县的共同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