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用品牌如何落地运营?运营中将面临哪些问题?又该把握哪些原则?这些问题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过程中,都亟待理清思路。10月21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围绕这一话题,几位大咖进行了精彩对话。小编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这个环节的主题是“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模式”。在品牌创建初步完成后,每个品牌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运营。先请毕节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陈主任介绍。当“毕节珍好”品牌推出后,势必要宣传。我们就通过政府主导,在央视、农民日报、地方报纸等媒体,以及高速公路旁的高炮广告牌上,打广告、做宣传。品牌密集曝光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开始制定品牌标准,并征集企业主体,只要其达到标准即可申报。第一期,我们选出了7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授权113个单品使用“毕节珍好”品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质量难以把控。又比如,宣传上也遇到了难题。怎么回事?有实力的企业不希望用一样的宣传,因为担心一旦其他企业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会影响自身品牌;当然,品牌比较弱小的企业,非常愿意抱团发展、借船出海;中间的骨干企业,则处于观望状态。因为“毕节珍好”是覆盖全产业的区域公用品牌,不像单产业品牌那样比较好管理。对此,我们认为,完全通过政府来运作,是不现实的。因此参考了全国的成功模式,通过招标这种形式,来寻找有经验的企业,由其负责具体的品牌运营工作。但委托一家民营的传媒公司,来运营区域公用品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对具体授权的生产企业的信任问题。我觉得,如果委托一个民营公司来运作,首先要求这家公司还是要有一定的实力,能够把生产企业和产品笼络起来,并通过它们的渠道走出去。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对传媒公司,也存在担忧,尤其对它的品牌运营能力存在担忧。我认为,传媒公司在运营品牌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组织产品。政府部门只能从中间做具体协调工作,关键运营还是要靠市场化。作为传媒公司,前期花了很大成本做广告投放,但全产业区域公用品牌涉及产品种类多,不可能由传媒公司出面,为每个产品搞一条生产线,只能依靠企业销售这块。因此在质量把控方面,难度非常大。接下来有请缙云烧饼协会会长应耀强。谈一谈你们是如何运营管理“缙云烧饼”这个品牌的?缙云烧饼是一个很古老的东西,大家吃了都觉得好吃。县委主要领导就点题,如何在缙云烧饼上做文章。对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实践探索。首先,我们成立了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随后,设计一套识别系统,并加大宣传推介,营造声势;其次,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抓好对烧饼师傅的培训。想不到,老百姓对这个项目反响很热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培训了7000多位烧饼师傅。我们都知道,根据法律要求,商标注册都需要一个实体。因此,在2014年10月,我们组建了缙云烧饼协会。这样一来,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办公室代表政府,缙云烧饼协会则代表民间组织。现在很多事情都是由协会出面。比如: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商标时,政府授权由缙云烧饼协会去申请注册。我认为在“缙云烧饼”打造中,当地政府的经验有两条:一是组织保障;二是资金保障。政府每年有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建设,并且整合所有的资源,来共同做这个事情,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英山云雾茶的模式和缙云烧饼有接近的地方,为什么要选择协会来运营“英山云雾茶”品牌呢?大别山茶访和英山云雾茶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关系?本人搞了20年的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研究,现在主要抓茶叶品牌。说到英山云雾茶,故事有很多,期间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总算正过来了。在英山云雾茶的品牌打造上,我们分这几步:第一,依托优势创品牌;第二,制定标准创品牌;第三,注册商标抓品牌;第四,政策扶持抓标准;第五,搭建平台抓品牌。
从1992年,我们开始创英山名茶。直到2002年,才意识到要制订英山名茶的地方标准,实际上已经迟了。到2006年,我们想到要注册“英山云雾茶”商标,但是又迟了,因为其已经被人注册了。因此,从2006到2016年,我们打了十年的官司,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因为品牌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现在,我们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商标,要尽全力来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连续多年,政府以每年不低于500万的资金,来宣传茶品牌,并且召开中国文化英山茶叶旅游节,将茶叶与旅游结合起来。我认为抓茶叶品牌,无非两条路,一条是企业品牌,一条是区域公用品牌。后者可以解决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实力不强的问题,可采用“母子品牌”的打造办法。曾经在2011年,我们组建过英山云雾茶公司,但由于人才、企业、资产都整合不了,最重要的是整合不了人心,所以没有成功。最后,我们只能把一个公司增资扩股,变成了英山云雾茶有限公司。但我发现还是不行,在外展览和销售的时候,都是产业部门在前面大包大揽。这就是小企业和大品牌之间的矛盾。小企业总认为,你们这样做,只宣传了“英山云雾茶”,子品牌该怎么办。今年,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胡主任团队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大别茶坊公司,同时还成立了英山云雾茶的营销公司,从品牌到形象,全部改头换面。半年之内,我们在湖北地区开了11个店,明年预计会开50个店,把茶叶与景区、酒店全融合。这种打造集团的方式,就是为了壮大子品牌,去化解过去的矛盾和困局。以前,小企业如同小鱼,我们给点饲料,他们就吃,不给就等;现在,我们放了条大鱼进去,大家开始争着吃,所有企业都开始抓品牌。我们还成立了协调机构,把几个相关部门的资源统筹起来,也解决了协会力量不足的困难。接下去有请厉老师介绍一下瓜果联合社,为什么要组建这个联合社?浦东瓜果联合社属于非法人性质的联合社,主要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农协会来管理。另外,农协会还专门成立品牌专业委员会,聘请20多位瓜果专家,进行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指导。加入我们这个瓜果联合社,我们有门槛。首先,生产基地面积要在30亩以上;其次,要有国家无公害认证;第三,年产值大概在100万元以上。当然,加入是自有的,退出也是自有的。如果考核不合格,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是遭到投诉,我们都有一整套管理体制。关于销售,我们以前也考虑过实体门店,但上海的租金、管理人员成本都很高,也不现实。现在,我们主要走电商,跟京东、淘宝、天猫都有合作,逐步引导合作社线上销售。我认为,电商销售关键还在于售后服务,一定要到位。我们联合社规定:如果质量有问题,一律实行买一赔二的政策。对品牌建设,刚开始肯定离不开政府的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但我认为,不可能一直由政府来主导,必须考虑如何形成市场化机制,而这种转型,必须要由一个比较大的企业来承接。但确实难度很大,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和探索。安吉白茶从30多年前发现第一株母茶,到现在,可以说创造了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奇迹。目前,整个安吉县茶园面积有17万亩,涉及的农户、企业很多,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到底,今后区域公用品牌如何提升?先简单介绍一下,从政府的角度,是如何管控安吉白茶的。安吉白茶前期30年的发展,主要凭借其稀缺性,在全国站稳了脚跟,还有就是成功打造了“母子品牌”的管理体系。现在,区域公用品牌虽然打造得比较好,但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了,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子品牌发展比较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参与者太多了。尤其是现在,当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以及溢价能力体现出来后,很多地区都在引种安吉白茶的品种,并打着“安吉白茶”的旗号在市场上营销。现在协会管理品牌,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内的16800户茶农怎么管,因为他们违规操作的成本比较低,大家都在用“安吉白茶”,那么,谁来对这个品牌负责?另一个是,随着县外的茶叶流入,最终导致安吉白茶仅有20多个亿的产值,但在市场上,以“安吉白茶”为名义卖出去的却有200多个亿。因为很多都是以散茶在卖,管理成了安吉白茶目前阶段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对此,安吉县政府去年开始谋划,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该由谁来支撑区域公用品牌?由农户支撑,还是由小茶企支撑,或是大企业来带动?对于这个支撑点的选择,我们做了大量研究。最后从去年开始,政府设立安吉白茶产业基金。我的身份比较特殊,是代表国企,通过产业基金,以市场化的方式,对县域内的龙头企业进行整合,具体包括营销渠道、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的整合,打造成一个安吉茶产业集团,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品牌,共同去推。我觉得,品牌就应该抱团去做,一家一户的小企业其实对整个品牌运行投入非常有限,即使赚到了,也不会花多少到产业中去。这也是近年来安吉白茶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产业整合很难,人心难整,资产也难整,在经历了一年多非常痛苦的整合后,现在几家被整合的企业全部变成了股东和高管,大家进行分工合作,整个运营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当然,未来的困难还有很多。在座的五位嘉宾,其所代表的品牌的运营模式各有不同。接下来,我稍微做个简单的总结。听完大家的发言,我想说三句话——什么概念?由谁来运营品牌,是个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根据我的分析判断,目前有几种情况:一种,由政府部门来运作;一种,由国企运作;一种,由协会运作;一种,由民营企业运作。这几种模式从理论上来讲,应该说都没有问题。比如说,“毕节珍好”就是由民营企业来运营。理论上来讲,没有问题。但是,民营企业如果来运营品牌,我们一定要关注到,必须保证区域公用品牌的公益性,必须要有比较清楚的界定,这是基础。第二种,由政府来运营,但必须和协会有非常好的配套。因为协会在具体运营区域公用品牌时,所掌握的资源一定是不足的,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在后面撑腰、推动,品牌很难走出来。另外一种,由国企单位来运营。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一个纯粹的运营平台去运营区域公用品牌,而不是由一个经营产品的公司,或者经营自有品牌的公司去经营。这就是我所谓的“胎要正”,即由谁来运营。因为每个运营主体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些事先的界定。第二句话,政府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过程中,责无旁贷。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将很难走远。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一定没有政府多。因此,在品牌创建的初期,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去全力打造品牌,而不是将品牌交给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政府都不能一交了事,而是要大力扶持。第三句话,我们要积极探索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的新模式,最后怎么样让政府退出来。大家听了后,或许会觉得这不是自相矛盾嘛,其实不矛盾。因为在品牌运营过程中,我觉得要分阶段。第一阶段,政府来扶持;但是到了第二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到政府不可能长期扶持。那么,怎么退出来?像美国的协会已经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但国内这么多的产业协会,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具体运营管理层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多的尝试,只是单纯采用收取会费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多向国外学习借鉴,并积极展开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