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从香到“响”——吉林大米的品牌之路
时间:2020-10-12 15:10:41 来源:吉林广播网 作者:赵孟秋 林彦余 点击:235次

当今时代,“农业品牌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如何推动“区域农业品牌化”迈向中高端水平,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在农业大省吉林,粮食工作者们用6年的时间,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答案。6年里,“吉林大米”实现了从“好米”到“名米”的华丽转身,在国内市场树立了中高端品牌地位,成为吉林农业的新名片,更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结构性改革的标志样本。从香到“响”,让我们沿着吉林大米发展的脉络,追溯“吉林农业第一品牌”的成长轨迹。
吉林省是我国优质的粳稻生产核心区。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吉林大米品性自然、品质超群的特质。全省粳稻种植面积1300万亩,稻谷总产量125亿斤,折合大米80亿斤左右,其中40亿斤销往省外。吉林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大米产业处处长张长城表示:“ 吉林大米天生丽质,他在全国粳米之中占据优势,营养啊各个方面。”
尽管先天优势明显,但曾经的吉林大米产业,由于长期缺乏品牌意识和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大而不强,品牌杂而不响,生产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张长城表示:“整个市场在发生变化,催生你要有好的品质、好的品牌。现在我们的初心就是要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使命也是让我们的好米变名米,名米卖好价。”
痛定思痛,吉林大米开始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品牌逆袭。2013年4月,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一年,我省从培育大米地理标志品牌入手,用区域品牌整合企业品牌,进而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大米标志品牌。张长城表示:“一个是质量追溯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个平台对我们的品牌进行保护,对我们吉林大米品质进行保证。再一个就是我们再建一个销售平台,搞合作,共同来推进吉林大米走向全国。”
2015年7月16日,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设进程中最闪光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稻田里,总书记说:“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时任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李国强表示: “我们吉林大米整个定位就是中高端市场,重点打造几个中高端市场的聚集区,第一个就是北京,第二个市场上海,第三个是浙江,第四个是福建。”
随着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力,吉林大米品牌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国内区域性农产品公共品牌快速崛起的奇迹。李国强表示:“品牌的建设,我们中高端大米的产量已经由9亿斤达到20亿斤,吉林大米的价格平均高于国家的最低保护价一毛到一毛五,整个吉林农民增收要超过十亿元以上,每年。”
抓住吉米之机,从直营店到电商平台、到产销直通、再到“吉田认购”,吉林大米品牌战略持续升级,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把袋子一打开就一股香味儿,然后蒸出来就是一粒的。反正我们是拿来了100多袋吧,全都卖完了,没想到这块儿社区人这么欢迎吉林大米。 ”
2016年,吉林大米入驻北京粮食集团在京18个商超系统中的1000多家门店。北京古船米业公司陈剑锋表示:“社区肯定有一些老人,退休的什么的,他们还是去商场选购大米的主要群体。而且这些大爷大妈他们有一个消费特点就是他们觉得这个米好吃就不会换,提升了我高端产品的销售量。”
2017年,吉浙两省22个城市“以米结缘”,率先实现两省对口务实合作。时任浙江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调控处处长王路平表示:“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浙江是全国粮食主销区。在双方的努力下应该说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我们预计今年全年吉林大米在浙江的销量可能能达到50万吨。”
2018年,吉林大米牵手山西小米,“吉晋产好米,大小两相宜”轰动国内粮食市场。吉林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大米产业处处长张长城表示:“我们在全国开了130多家直营店了,在增长的过程中包括过去的店里都可以搭卖山西小米。那么山西小米也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运营中心,他们在全国也有一个推广计划,未来它们的销售渠道里也要摆上吉林大米,两强联合一定能够闯出一个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9年,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百名金牌讲师与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企业一道走进社区,开创了吉林大米省外“本土化”传播的新模式。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海明表示:“吉林大米在上海这几年应该说老百姓欢迎度很高。通过这次合作以后在吉林找到好的品种,我是批发、零售、大卖场都有,让我们上海市的市民了解吉林大米,让他们能买到真正的吉林好大米。”
2020年,一场跨越2200公里的吉林大米上海“云推介”活动,再次书写了国内粮食产销合作、品牌营销互动的新篇章。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表示:“吉林大米在整个的数字化营销和多媒体传播的新趋势下,积极求变,持续深耕上海这样的主销区的目标市场,更好的拓展我们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成果的这样的推广。”
一路走来,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时间表上的每一步都是探索,每一步都在创新。目前,“吉林大米”已经在市场树立起了中高端品牌地位,并获得“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殊荣。
2020,一株株稻苗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精彩的吉林大米故事仍在继续为吉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鲜活的注脚。日益张开吉米之冀,正以浓郁稻香引来新农人。
最近,吉林省粮食行业协会秘书长的电话被想要加入“吉米”联盟的企业打成了热线。得知这一消息,早在2015年就和吉林大米结缘的宁波铭途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东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刚开始做五常大米,做了半年。在这个高速(公路)上看见吉林大米打了很多广告。那就一个想法,就是我是吉林人,为啥要做黑龙江米?我相信它一定会有出头那天,就这么坚持到现在。”
如今,刘晓东在江浙一带开了40多家吉林大米的直营店,拥有众多吉米铁粉和回头客。“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年就四五十万,到现在去年是三千万营业额,今年上半年疫情这么严重 ,初步预算应该是过五千万了。我们的销量不减反增,这个其实就是市场给我们最大的信心。”
毕业于南开大学的80后青年王荷,2014年放弃了收入优渥的工作,回到家乡吉林省洮南市,创办了合作社。从有机种植、手工挑米到精深加工、品牌经营,从5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自己的水稻育苗基地。如今,公司生产的“洮宝”大米品牌已经入驻上海高端商超,与日本的越光米同场竞卖,2公斤装的寒地稻米已经卖到了169元。王荷表示:“自从加入咱们吉林大米联盟企业之后,让我们在做市场上,包括我们走出去的时候,更有力量了,有底气了。今年我们在育种基地,也大范围的扩建,自有和联营大概是不到3000公顷。”
无论是外地企业的认可加盟,还是本土新农人的回归,都印证着吉林大米品牌之路的成功和吉林农业产业化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不久前,吉林大米西部运营中心在松原市揭牌成立。作为吉林产区设立的第一个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运营中心,它的落成标志着吉林大米品牌建设进入到了探索优质资源整合、提升品质管控水平、加强品牌终端服务、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的新阶段。吉林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副局长刘红霞表示:“吉林大米做出区域性,集群性,有规模,有影响,有效益的由分到统的有益尝试。围绕整个吉林大米运行机制的探索,我们也在吉林大米的主销区,比如说北京,上海,福建和浙江建立以营销联盟态势的运营中心,以真正实现统一管理、强树品牌、市场的认同和美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