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全力打造“蓝色粮仓”叫响大连海鲜品牌

时间:2020-10-22 11:10:54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李小华 点击:268

 res07_attpic_brief.jpg

潜水员手捧刚捞上来的海参。

 

 res11_attpic_brief.jpg 

潜水员捕捞海参。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立足我市海洋渔业实际,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努力打造我市渔业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截至2019年底,全市海洋牧场面积达500万亩,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处,市级海洋牧场4处,全市完成水产品总产量221.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35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万元。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长海县为先导,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

    有效释放海洋牧场空间势能

    一是科学制定相关规划。2016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各地区、各部门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将大连所属海域规划为渤海、北部黄海、东部黄海和市区南部四大人工鱼礁区,推动全市渔业整体空间的优化布局。2019年,根据我市渔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区位优势和渔业资源特点,将全市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20191231日,《大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二是启动全市渔业资源容量调查工作。2016年以来,先后开展市区南部海域、旅顺口区所属海域的本地调查和资源环境评价工作,完成海域调查面积5650平方公里,并编制《大连海域渔业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2期,基本摸清了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环境底数,为开展我市渔业资源容量调查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种业支撑

    提升海洋牧场发展后劲

    一是加快良种场建设。2016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00万元用于水产原良种场创建及水产新品种认定奖励。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6家,通过国家认定新品种6个,有效奠定我市海洋牧场种业基础。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2018年,大连市刺参水产种质资源场获农业农村部立项批复,项目总投资1044万元;2019年,大连市贝类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建设项目获农业农村部立项批复,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有力地推动水产种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水产种业支撑体系初步建立,为提升大连现代渔业水平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海洋牧场绿色发展

    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增加水生生物资源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我市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已经形成以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等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2016-2020年,全市累计放流苗种150亿余尾。经增殖放流回捕调查评估测算,累计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余吨,增加捕捞渔民收入约20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全市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增殖放流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

    增强海洋牧场发展动力

    市政府把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大连市科技重大专项、引进人才计划等支持重点。2016年以来,我市落实支持涉及海洋牧场建设科研项目15项,累计支持资金超过5000万元;实施涉海科技人才计划项目27项,累计支持资金1500万元。其中,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中水下自主捕捞机器人集群关键技术研究”列入2019年度重点学科重大课题项目。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工作,加快推广海洋牧场新技术、新成果,大连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特派团”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项,推广海域面积2800多亩。今年4月,市农业农村局与大连海洋大学共建“大连市海洋牧场数字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实现海洋牧场监测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坚持产业融合

    发挥海洋牧场引领效应

    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工作为抓手,提高建设标准,完善相应配套,提升管理水平,树立高标准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标杆,保障海洋牧场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推进。目前,我市共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处,申请国家人工鱼礁项目16个,计划投放人工鱼礁约70万空方,累计争取国家人工鱼礁建设资金3.7亿元,对海洋牧场建设以及渔业基础建设水平提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经济品种产量提高20%以上。发挥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集聚功能,将海洋牧场与休闲旅游渔业紧密结合,拉动渔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在人工鱼礁区附近建设码头、搭建海上游钓浮台,开展以休闲垂钓、海洋采摘、海上运动、渔文化体验等集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市深挖传统渔村文化内涵,举办 “钓鱼节”“海参节”“河豚鱼节”“渔人节”等节庆活动,海洋牧场已成为我市渔业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平台。

    坚持机制创新

    激活海洋牧场发展潜力

    市政府不断完善海洋牧场制度建设,每年均出台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指导意见,稳步增加项目建设规模,提高规模效益水平。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保持全市海洋牧场发展在全国领先优势。全市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完成海洋牧场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目标。2019年,我市财政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设4处市级海洋牧场。以海洋牧场为载体,2015年启动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以来,我市将海洋牧场海珍品底播增殖、海面藻类养殖、海水鱼网箱及工厂化养殖等纳入保险范围,并列入地方财政保费补贴范围,最高保费补贴达50%。截至2019年底,市财政累计投入保险补助资金3600多万元,海水养殖政策性保险保额8.9亿元,赔付渔民直接经济损失1.77亿元。我市海洋牧场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广大渔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