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2020中国品牌论坛特别报道

时间:2020-12-09 09:12:4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点击:258


做强中国品牌 提高发展质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吉炳轩

 

1607463458829_1.jpg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关系国家经济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明确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围绕这“三个转变”,我国就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品牌强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品牌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呈现稳步恢复态势,复工复产逐月好转。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中国企业响应中央号召,在助战疫、帮复工、促生产的过程中展现品牌担当、发挥重要作用。经此大考,一大批中国品牌彰显了硬核实力,坚定了发展信心。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品牌发展依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整体影响力、竞争力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尽管国内市场不乏优质国货,但真正能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的依然较少。“品牌强国”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携手共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做强中国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新的机遇。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第一,做强中国品牌,要聚焦实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无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都需要把着力点聚焦到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各类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只有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好做强主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扎稳打练好内功、做好产品,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金字招牌才能越来越亮。要引导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趋势,在提高质量效益、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激发增长动力方面下功夫,深耕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要着力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第二,做强中国品牌,要坚持自主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注重激励和保护创新,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要引导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勇于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要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努力克服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短板,从“跟跑”转变为“并跑”进而实现“领跑”,让品牌获得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

  第三,做强中国品牌,要立足国内需求,点亮美好生活。大国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年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危中有机,第三季度以来,以网络数字技术为支撑,线下消费继续回升,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发展,证明国内市场具有深厚潜力。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供给侧和需求端两头发力,推动新型消费提质扩容。要鼓励外贸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创建自有品牌。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市场需求。

  第四,做强中国品牌,要拓宽国际视野,迈向世界一流。全球化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只有顺应潮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我国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引导更多企业融入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各类市场主体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历练成长,向产业价值链高端不断迈进。

 

为品牌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持

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1607462813608_1.jpg 

  今天,我们在这里以“中国自信 品牌力量”为主题,举办第六届中国品牌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报社从2015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品牌论坛,与会嘉宾先后围绕“中国品牌 中国力量”“创新与引领:迈向中高端”“新时代 新供给 新动力”“改革新动力,品牌新未来”“质量立国,品牌强国”等主题研讨交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中国品牌论坛的公信力、影响力稳步提升。

  作为中国品牌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我们在品牌宣传中深深感到,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中国制造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品牌越来越响亮。中国品牌的美誉度稳步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广大企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赢得了良好口碑,提升了品牌形象。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精彩亮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带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品牌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大势,任重道远。推进品牌建设,需要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品牌价值,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优化品牌生态,需要广大企业增强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在打造品牌优势、维护品牌形象上有定力、长本领,需要各方久久为功、汇聚育创品牌的合力。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推进品牌建设,需要保持耐心恒心,持续不懈奋斗,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百年老店”、树起更多“金字招牌”,加快迈向品牌强国。

  展望“十四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日报将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努力为品牌建设鼓与呼。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融合传播,挖掘报道深度,充分利用报、刊、网、端、微、屏全媒体方阵优势,以更高质量、更有分量的新闻报道、评论理论文章、新媒体产品,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展示好中国品牌形象,提升中国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唱响中国品牌强音,为品牌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持!

 

塑造品牌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

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郭卫民

 

1607462819508_1.jpg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明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在新征程的道路上不断推进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现我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大家汇聚一堂以“中国自信 品牌力量”为主题,深入交流研讨,恰逢其时,很有意义。借此机会,就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升中国企业形象,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是投身国家形象建设。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中国品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面对国际上一些势力对我抹黑、攻击和打压,中国企业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中国新发展理念,用事实和真相给予有力回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企业要自觉将自身形象建设,融入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之中,发挥企业优势助力国家形象提升。

  二是注重广交国际朋友。海外企业要与当地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沟通交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要积极影响国外合作伙伴,让国外企业家和各界友人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要促进民心相通,把企业发展与当地民生福祉有机连接起来,展现中国企业的全球责任和道义担当。

  三是致力实现合作共赢。要继续提升对外合作力度,分享抗疫、扶贫开发的有效经验做法,并以此为抓手深化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赢得国外合作伙伴和客户的理解支持,多层面立体化营造尊重、合规、技术先进的企业形象。

  四是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企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强大的文化定力,通过挖掘、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为中国品牌注入中国特色文化内涵,让中国优秀文化随着中国品牌的成长壮大,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同时,也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品牌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赢得更广泛的全球市场。

  五是立体传播品牌声音。企业传播不能“自说自话”,要积极构建拓展对外传播平台渠道,建好用好外文网站、海外社交账号等海外传播阵地,不断深化与海外媒体、智库、网络名人等的联系合作,构建上下贯通、内外联通、多维联动的立体化企业传播格局,形成多声部发声、多渠道传播的叠加效应。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也是发展浪潮势不可当的时代,中国品牌建设大有可为。人民日报社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品牌论坛,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开展务实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希望大家坦诚沟通和交流,为中国品牌建设献计献策,共筑中国品牌新辉煌。

 

  (摘自在2020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