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瓮安全力提高“瓮安欧标茶”品牌价值

时间:2021-04-20 17:04:24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商琴 点击:204

 

近年来,瓮安县紧抓成为“都匀毛尖茶核心生产基地、珍稀名贵茶叶生产基地”的机遇,以“欧盟标准”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叶,全力提高“瓮安欧标茶”品牌价值,提升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茶产品市场份额,整县推动“瓮安欧标茶”产业发展,成为全省第一家欧标茶县。

 

 untitled.png

贵州苗岭雾海生态有机茶园有限公司基地

历经数载耕耘,瓮安欧标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斩获了多项殊荣:2017年,瓮安县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最美茶乡”称号,同年荣获国家级农产品食品(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瓮安白茶”“瓮安黄金芽”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瓮安白茶”获第九届“中茶杯”一等奖。2019年,瓮安“半坡香”红茶获中国茶叶学会“四星级”品质评价。2020年,贵州味道茶业公司生产的“功夫红茶”获亚太茶茗特别金奖,同年获贵州春季斗茶大赛特异品种金奖。

最美茶乡,“欧标”情浓。瓮安依托资源禀赋,持之以恒地发展做强“欧标茶”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瓮安欧标茶”在黔南州声誉鹊起,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越来越显著。

 

 1.png

以优良品质做强“欧标”品牌

阳春三月,瓮安20万亩茶园全面开采,置身苍翠欲滴的茶山之中,清风拂面,茶香沁人。放眼远眺,错落有致的茶树顺着山势绵延起伏,采茶工人点缀期间采摘新芽,好一副明媚喜人的春日采茶美景。

一大早,建中镇茶农郑长荣就跨上小竹娄,戴上遮阳帽,和丈夫、公公一同来到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基地里采摘春茶:“我家就住在茶山下,寨子周围十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上茶山干活。这几天春茶采得多的一天能挣二三百块钱,少的也是八九十块。采了绿茶,接着可以采白茶、黄金芽,只要勤快,茶山上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天现金结账,大家都抢着来。”

“在春茶采摘旺季,我们每天最多的用工量达1500人左右、采摘茶青6000斤以上,每年可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重说。

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在建中镇流转、拓荒土地总面积12000余亩,其中黄金芽1800亩是该品类全球最大的种植示范基地,另有6000亩白茶、4800亩绿茶及少量其他品种及加工衍生产品,公司现拥有6600㎡全品类/系列的茶叶加工与创新研发基地,机械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五彩茶”(黄金芽、白茶、红茶、绿茶、黑茶等)年加工产能预期150吨,产值5000万以上。年均劳务用工支出近1000万,带领当地老百姓实现人均年增收11800元以上。

“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引领了瓮安茶产业发展导向,是瓮安茶企之楷模。”瓮安县茶办副主任胡友明介绍:“在整个黔南州来讲,瓮安茶产业的领先优势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茶种植面积全州最大,达14.31万亩,拥有黄金芽、白茶等特异品种;二是绿茶大宗茶产量全州最高;三是瓮安茶叶各种检测指标都能达到欧盟标准,在品质这一块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

如胡友明所言,强化“欧标”引领,注重品质提升,是瓮安茶产业“异军突起”的关键所在。

瓮安坚持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的思想,按照“茶园生态化、茶树良种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标准化”的“四化”要求,抓好投入品源头管控,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绿色防控等技术,高标准完成全年茶园管护工作,确保茶叶品质;通过茶叶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推进茶叶专用肥实施,创办高标准茶园示范,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等措施,促进发展方式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提升茶园管理水平;突出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实现全县茶园核心基地5300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90%,核心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示范区防控效果≥82%,病虫害平均损失≤10%,切实提高绿色防控效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提升数量、质量及生态安全水平;打造以建中苗岭雾海公司和黄红缨茶业公司、珠藏高原明珠茶业公司、瓮水花竹茶业公司、中坪桔杨雨辰茶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欧标茶园示范基地,同时按照“欧标”生产管理标准,整县推动产业发展。

提高茶叶品质、强化品牌建设,让瓮安县呈显主要以苗岭雾海公司生产的“绿珍珠”、贵山茶业公司生产的都匀毛尖“贵山春芽”、桔杨雨辰公司生产的“半坡香”红茶、黄红缨茶业公司生产的瓮安白茶、瓮安黄金芽为代表的茶产品,“瓮安白茶”“瓮安黄金芽”已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27家茶叶企业获三品一标认证(5家二品一标认证)、3 家茶叶企业获欧盟认证、8家茶叶企业获雨林认证、4家茶叶企业获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瓮安欧标茶远销省内外各大城市并出口到美国、英国、欧盟、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目前,瓮安县共有欧标茶园 20.81万亩,其中:绿茶14.31万亩、白茶6.5万亩;全县投产欧标茶园 19.2万亩,202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42万吨,实现产值15.6亿元,出口茶叶1900余吨,出口金额 3800余万元。2020年完成“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茶叶夏秋攻势销售茶叶4505吨,实现销售收入4.95亿元。

 

 2.png

以精制加工助力“绿色”发展

瓮安茶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茶叶加工和研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这段时间,瓮安县精制茶叶加工厂项目建设负责人邓力精驻守在项目工地,忙着指挥调度80多名工人硬化厂区道路、安装消防设备,加紧完成水电管网、停车场、配电房、燃气房等配套附属设施,“加工厂项目去年7月份开始动工修建以来,我们干晴天、战雨天、斗夜间加班加点推进工程进度,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建设进度达80%,预计今年5月底所有设备投入使用。”

“精制茶叶加工厂是广州市对口帮扶瓮安县的重点扶贫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全县部分茶企大宗茶的生产加工问题,增加大宗茶产量产值。该项目使用的3564万元广帮资金和部分财专资金,按‘年化率5%+当年利润总额的1% ’分红给建中镇全体脱贫户,可带动2100多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瓮安县茶办副主任胡友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瓮安县精制茶叶加工厂项目位于建中镇凤凰社区,项目规划占地120亩,总投资5998.6万元,建设红茶(老白茶)、紧压茶、名优茶、大宗茶4条加工生产线及1条成品包装线,生产车间1.08万平方米,同步配套实验楼、展厅等设施。项目投产后,建中镇的茶园将从原有的亩产50余斤春茶,增加到亩产50余斤春茶+300余斤夏秋茶,产值从原有的8000/亩增加至11000/亩。加工厂满负荷生产年产干茶量可达3000余吨(其中名优茶800余吨),产值2.2亿元以上,带动茶企新增收入8000余万元,在原有收入基础上增加35%以上。同时,带动村级集体新增收入80余万元,带动新增劳动务工20万余人(次)、新增劳动收入3000余万元。通过培育和壮大机械化采摘队,引导群众在原有只参与茶园基地管护和手工采春茶的基础上,新增夏秋茶采摘务工,从全年务工110天增加到务工10个月,收入从10000//年增加到30000//年。

精制茶叶加工厂的建设,是瓮安不断提升茶叶加工和研发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针对一般茶企品牌影响力不强、夏秋茶下树率不高、茶企组织化程度低、企业用工和群众务工不匹配等问题,瓮安利用东西部合作契机,加强广州市对口帮扶瓮安县2020年精制茶叶生产线项目建设,配套粗精制加工生产线、仓储物流建设,年加工能力达0.3万吨,真正改变瓮安茶叶“散、小、弱”状态,推动瓮安茶叶出口,实现龙头引领。结合苗岭雾海、鑫玉白茶、天顺农业等公司生产建设,打造产业集群亮点,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区域企业+合作社+农户”茶产业联合体,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为加大茶树下树率,拓宽茶产品销售渠道,贵州高原明珠茶业公司、瓮安花竹茶业公司等7家茶企与贵茶集团合作,建设碾茶生产线7条,年产碾茶300余吨,茶叶加工逐步走上清洁化、自动化道路。

为加快茶产品开发,在贵州大学的帮助下,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黄金芽后期原料开发制作黄金饼,以黄金芽毛茶为原料,经过筛选、干燥、拼配、压制、定型、成品等工艺,制定生产标准,促进茶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成果转化,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深受消费者青睐,下一步将申请国家专利。

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瓮安茶产业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67个(专业合作社19家),有加工能力企业54个,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获省级龙头企业12家,州级龙头企业12家,县级龙头企业14家;获SC认证企业12家;出口备案企业6家。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15000吨,其中:年加工能力超过500吨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企业3家,配备碾茶生产线7条。目前,全县茶企正通过加大线上线下营销、扩大省内外销售网点、增大出口量等多渠道扩大市场销售,待销售量突破加工产能后,开展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效应,辐射带动全县茶企共同发展。

“十四五”期间,瓮安将以“绿色、品牌、高质量”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进茶园提质增效;提升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效应,促进市场营销;加快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推进建中白茶园区建设,促进茶旅深度融合。到2025年,实现茶叶加工企业达100家以上规模,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产值突破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