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在哪里,如何突破?

时间:2022-03-08 10:03:3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董玮 秦国伟 点击:46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基础。2021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制度化阐述。准确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在哪里、如何实现,进而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对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在哪里。生态产品的生产具有鲜明的产业形态,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在“算出来、转出去、可持续”中实现受益者付费、保护者获益。那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在哪里呢?一方面,生态产品的价值在技术上难以充分、准确地衡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需要根据生态产品质量、供求关系、生态保护成本等因素形成生态产品价格,生态产品价格形成的前提价值核算结果可重复、可比较,技术体系可在不同地区推广移植。也就是说,价值核算体系不统一,指标体系不全面、不准确、不统一,评估方法不完善,调查方法不合理,不同研究人员采用的指标类型和方法体系也不一样,这就造成同一生态系统评估结果的不一致,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价值评估难以对比,价值评估结果难以信服,无法真正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生态产品的度量、抵押、交易、变现等方面,仍缺乏制度和机制层面上的保障。生态产品有效度量需要建立核算体系、制定核算规范、推动核算结果应用,这些工作离不开数据的广泛采集,需要从制度层面推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司企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持续更新。生态产品的抵押需要开辟绿色金融新领域,离不开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生态信用机制,打通生态产品资产权益实现的关键环节。生态产品的交易离不开供需精准对接,这就需要完善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生态产品变现的本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在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生态产品,需要健全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根据生态产品的属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一是具有纯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森林、湿地、河流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法界定产权,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保护和修复。二是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生产和消费对象明确,包括生态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业产品,企业或个人为供给主体,市场价值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复杂,需要多元治理、协商共识,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在确保生态产品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将生态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将自然资本对接产业资本,可实现生态资源增值,充分发掘生态产品带来的经济红利。

纯公共品类型的生态产品转化路径。此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由政府征收税费和转移支付的形式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采用“征收税费+生态补偿”机制。依据征收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资源使用费等税费方式,成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二是由政府创造市场并制定交易规则,由企业间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采用“明晰产权+权益交易”机制,通过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有序推进统一确权登记,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和使用权边界。同时,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进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积极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不断挖掘和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

私人产品类型的生态产品转化路径。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效率和效果。可采用“生态认证+市场交易”机制,通过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进行生态认证评价,由市场主体立足区域独特的自然禀赋进行业态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推广,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各地可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因地制宜地对生态产品进行开发与利用,加大生态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打造覆盖多元、品类丰富、全产业链的区域绿色农业品牌或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构建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业品牌+企业专属品牌”的品牌体系,提升生态产品的社会关注度,扩大经营开发收益和市场份额,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以优质优价的品牌优势收获生态溢价,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准公共品类型生态产品转化路径。其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品类生态产品,一方面可以采取“政府指导+公众参与”模式,采取设立环境保护公益基金、生态资源储备与交易银行、土地休耕信托、生态信用奖惩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另一方面采用“政府授权+市场经营”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建立差异化的负面清单制度,在保护好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下,政府通过将生态资源以直接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交由市场主体经营,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提升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价值,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以生态产品经营性收入形式实现其价值。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