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大荔冬枣”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的背后

时间:2022-05-27 18:05:31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记者 杨欣 姚二曼 实习生郭珈均 点击:389

大荔冬枣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在迪拜世博会中华文化馆正式上线面向全球发布,“大荔冬枣”与陕西省其他6个地理标志品牌第一期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据了解,农业农村部登记在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已达到3510件,“大荔冬枣”如何能脱颖而出?近日,记者走进大荔县一探究竟。

品牌价值53.68亿元

连续7年稳居第一

515日下午,陕西大元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沙沙刚开完会就接到了大荔冬枣迪拜直营店老板打来的电话,对方希望今年大荔冬枣下来后尽量多发些货,以往发来2吨货3天就卖完了,远远不够。迪拜的电话刚打完,意大利客户的电话又进来了,要求一样。

“‘大荔冬枣’在海外一直卖得特别火。这次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以后,品牌知名度又提升了一大截,往年都是提前一个月才联系,今年提前了将近两个月。”王沙沙一边整理手头的资料,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大荔冬枣现在已经出口至英国、加拿大、迪拜、意大利等12个国家,目前迪拜是大荔冬枣出口的最大市场,有60%的市场占有率。今年尝试打开俄罗斯、印尼、沙特阿拉伯等地的市场。大荔冬枣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后,将有效地提升印尼等地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是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几家专业品牌研究机构创建的。能够第一期入驻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的都是品牌价格影响较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品牌。”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游建敏介绍,从2015年首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召开以来,大荔冬枣一直在中国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榜排名前20名,在鲜枣类连续7年,位居第一,品牌价值从第一届的33.44亿元提升至53.68亿元。

近年来,大荔县针对冬枣产业,积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种植、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把冬枣品质,对提升大荔冬枣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进行了不懈努力。如今,大荔县已将冬枣建成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成为冬枣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基地,使当地果农学有样板,赶有目标,促进冬枣产业不断上档升级。

精益求精

品质非凡美名扬

“大荔冬枣产业能发展得这么好,跟咱大荔农民这20多年来的努力拼搏分不开。”提起大荔冬枣产业一路的发展,游建敏有说不完的话。

大荔一直有种植枣的历史。在大荔县广为流传的《冬枣赋》这样写道:早在西汉,同州便栽枣树于沙苑。耸碧翠于田间,笼农家之庭院,流朱丹于天长。不过大荔最早种植的是水枣,主要用来防风固沙。1992年有人开始种植梨枣,但是因为口感一般,没有发展起来。

“到了1998年,有人从山东沾化引进了冬枣。没想到,结出来的枣子皮薄肉厚,又脆又甜,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咱这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冬枣。”游建敏说,“大荔的日照时数、年有效积温、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条件都非常适宜冬枣生长。”

虽然土壤、气候都适合,但冬枣比较娇贵,枣子一见雨就裂,最初商品率很低。

大荔农民就开始想办法,先是用塑料弄了一个简易防雨棚,但是黄河边风大,大风一吹,塑料棚容易被吹坏,导致枣子落果。后来又用竹竿固定,再后来慢慢衍化成现在的钢架冷棚。

雨水和刮风的问题解决了,枣子的品质提高了,但又遇到集中上市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九十月,大荔农民又想办法延长货架期,错峰上市。

“大荔农民就是这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游建敏介绍,目前大荔县已经有四种栽培模式:冷棚、钢架单膜双膜大棚、钢架棉被大棚、日光温室大棚。如今,大荔冬枣的供货期从5月一直持续到10月底,长达半年的货架期,使其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为了追求冬枣品质的提升,大荔农民可是把办法想尽了,而且大荔农民在产业上非常舍得投资。”游建敏说,“只要听说哪里有农产品展销会或者有新品种推出,他们总是想第一时间弄回来。经常有农民坐着飞机参加展销会,一个枝条2000块,一包10枝,2万块说买就买。”

“大荔农民的创新意识也特别强,给冬枣吹空调,大棚里装智慧小喇叭、微喷管、补光灯等各种科技手段。”一旁的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桂荣告诉记者,这些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冬枣品质,增加坐果率,减少病虫害,商品率也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大荔冬枣开始出口,在海外市场非常受欢迎。

“大荔冬枣之所以卖得好,主要是品质好,还有就是货架期长。我们公司去年冬枣出口量达15吨。”王沙沙说,“从2018年开始出口大荔冬枣,刚开始尝试性出口半吨到智利及加拿大,结果当天就卖空了,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国际市场,一直供不应求。”

“大荔农民有敢于创新的意识、舍得投资的勇气、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游建敏总结道,“大荔发展冬枣产业,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冬枣产业也确确实实为大荔农民带来了实惠。”

绝地求生

贫困村变成“亿元村”

“冬枣救了我们,富了我们。”这是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王念红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大荔黄河滩上的小坡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也是当地有名的穷村。全村9684200人几十年来一直在盐碱滩地里刨食。

“盐碱地种植的棉花、小麦、玉米,产量非常低,大家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成少得可怜,家里口粮不够只能吃杂粮,日子过得非常清贫。”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王念红连连摇头,“那时候的小坡村人太穷了,大家都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是个头?”

“站在小坡向东看,远看水一片,近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群众真可怜。”20世纪90年代,产业落后、生活贫困是笼罩在每个小坡村人心头的阴霾。

1998年,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开始了带着小坡村人向盐碱地要效益的征程。粮食种不成,那就改种树。拉沙压碱、引黄淤碱、栽植杨树,折腾了两年后,碱仍往上泛,杨树长到5厘米到10厘米粗时,树底部全都腐烂了,人们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

“当时穷得没办法,村‘两委’干部就和村民代表一起,去山东、河北考察,那些和小坡村情况类似的地方真没少走。”几趟下来,雪枣、梨枣等一些耐盐碱经济作物逐渐走进了他们的视线。

村干部和23名党员身先士卒承包了大片盐碱地,没日没夜地进行试验比较,终于将枣树苗栽植成活。

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村民自筹资金挖渠灌溉,请来专家嫁接栽培,逐步将梨枣、雪枣替换成市价更高的冬枣,同时搭建雨棚、钢构智能大棚,使冬枣的生产销售周期不断延长。随后,小坡村又成立了集体专业合作社,脆甜可口的冬枣也渐渐在市场中创出了品牌,村里冬枣种植规模快速增加。

2013年,小坡村通过政府扶持建园、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分户经营的方式,将冬枣种植延伸到储存、物流、电商、培训以及销售各个环节。同时,村里还以冬枣产业为核心,做起了农旅融合“大文章”,实现了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融合发展。

站在小坡村高处望去,曾经白给都没人要的盐碱地成了铺向天际的温室大棚,如今该村冬枣产业总产值1.2亿元,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小车,以前下地都是靠腿,现在去地里都是开车,很多人在城里都买了房。”王念红乐呵呵地说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