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五动”协同发力 做大做优鹤峰茶

时间:2022-06-29 11:06:37 来源:荆楚网 作者:彭元洪 点击:348

鹤峰县委书记 彭元洪

鹤峰是有名的“万里茶道茶源地”,在明清时期鹤峰茶就畅销欧美,被誉为“皇后茶”“高品”“上品”。

近年来,鹤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茶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不断强化质量驱动、龙头带动、品牌促动、全链互动、要素联动,全县90%的村和70%的农户种茶,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21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近40万亩,茶叶总产量3.86万吨,茶叶农业产值17亿元,综合产值46亿元,人均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一、强化质量驱动,下好有机“先手棋”

坚持质量兴茶不动摇,矢志不渝走茶叶“全域有机”发展之路,有力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狠抓基地建设。按照科学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将全县茶叶基地划分为名优茶、荒野茶、大宗出口茶“三大板块”,大力推广生态栽培、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农机农艺融合、社会化服务等新模式,全力打造茶产业最优“第一车间”。

二是狠抓过程监管。建立“村委会+带头人+协会+农户”联合监督和基地农业投入品及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健全黑名单、价格激励、有奖举报等工作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可视化监控系统,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全县茶叶质量安全底板持续抬高。不施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打除草剂、不燃放烟花爆竹、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五不意识”已成为全县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三是狠抓有机认证。科学编制《鹤峰县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体规划、梯次推进,引导茶企积极开展有机茶基地认证工作。6年来,鹤峰52家有机认证主体累计认证有机茶基地10.9万亩,规模居全国之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有机茶第一县”。

二、强化龙头带动,培强茶企“主力军”

牢固树立“大抓茶企、抓大茶企”的理念,多措并举引进头部企业、扶强龙头企业、集聚中小企业,引领带动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茶叶市场主体、产值过亿元茶企、规上茶企数量分别为1100余家、5家、26家,分别占恩施州总量的50%70%30%2021年规上茶企实现工业产值9.51亿元,占全州的36.58%

一是内强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全力扶持培育产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土龙头企业,鼓励中小茶企(厂家)通过联合、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握指成拳、抱团发展;支持茶企实施技改项目,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配套完善精制筛分、色选分级、智能拼配和冷藏保鲜设备,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目前,鹤峰已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鑫农、东狮、青翠源、三农、金阳、龙豪、红辉等一批茶企加速发展壮大。

二是外招大商。组建茶产业招商专班,精准谋划、精准跟踪、精准服务,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市场招商、以商招商,吸引了一批实力强、讲诚信、技术新的大客商来鹤投资兴茶。2019年,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通过“以商招商”方式,由本土龙头茶企鑫农公司与浙江宁波卡特莱茶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功组建凯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凯荣公司实现出口创汇2537万美元,位居恩施州第一;公司在建的出口茶加工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7亿元,年设计产能5万吨,预计年产值20亿元。

三是创优环境。聚焦全省一流、全州前列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加大茶企发展扶持力度;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建立领导干部与茶企结对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当好服务茶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助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品牌促动,壮大市场“朋友圈”

始终坚持以品牌强茶、以市场活茶,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渠道加强品牌打造、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不断提升鹤峰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市场认可度。

一是做响品牌文章。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母子品牌模式,加强“恩施硒茶·鹤峰茶”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保护,加快推进“恩施玉露”“利川红”品牌扩权授权。“鹤峰茶”公用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价值达到16.17亿元;“翠泉”牌鹤峰茶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和“湖北十大名茶”;“官鼎”牌珍稀白茶和“走马翠毫”牌名优绿茶获“中茶杯”金奖。

二是做强宣传文章。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先后举办4届湖北鹤峰茶商大会,累计签约金额达12.2亿元,推动鹤峰茶、世界品;积极组织茶企外出抱团推介,主动参加国内茶叶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和名优茶评比活动,将茶品牌宣传与公务接待、调研考察、媒体采访等活动紧密融合,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宣传体系。

三是做活市场文章。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支持茶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茶企在北京、武汉等地开设专卖店、连锁店、代销店,同大型商超、星级酒店、茶叶交易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发展电商经济,运用开设网店、直播带货等形式延伸销售触角,推动鹤峰茶产品触网出山、香飘世界;充分发挥与武汉新洲区、江岸区及10家省直单位开展区域协作和定点帮扶的优势,大力推进消费扶贫。

四、强化全链互动,做深融合“大文章”

坚持跳出茶叶看茶业,发挥茶产业“接二连三”融合作用,推动茶、旅、文、康深度融合,真正让“一叶”变“大业”、“一叶”促“百业”。

一是推动“茶旅”融合。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的茶园、风光秀丽的公园、休闲观光的乐园”,大力推进茶园景观化改造,依托“世界茶谷木耳山”“走马环游线”等茶旅品牌,将山水自驾、茶园观光、茶事体验、土家文化、红色资源串联起来,游客在鹤峰品茶香、观茶艺、学茶技、看表演,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实现以茶带旅、以旅促茶。

二是推动“茶文”融合。抢抓“万里茶道”申遗契机,深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四道茶”“鹤峰宜红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丰富“鹤峰茶”文化底蕴;加强古茶树保护,将已发现的长岭、坛子洞等古茶园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家“五进”活动,精心举办鹤峰茶鉴评会、醉美茶乡摄影等茶事活动,努力宣扬鹤峰茶文化、讲好鹤峰茶故事。

三是推动“茶康”融合。借助茶园的生态优势,鼓励民间资本依托茶园因地制宜发展民宿产业,开发“茶旅+民宿”“茶旅+康养”等融合发展新业态,以“鹤语千寻”“幽兰伴山1983”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民宿迅速兴起,逐渐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强化要素联动,筑牢保障“硬支撑”

坚持把茶产业发展摆在战略性、全局性位置,推动工作向茶产业聚焦、项目向茶产业集中、资源向茶产业集聚、政策向茶产业倾斜,切实筑牢茶产业发展坚实保障。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成立茶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掌舵领航全县茶产业发展;组建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选配优秀干部充实工作力量,牵头主抓全县茶产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茶产业发展工作例会、茶产业链考评等制度,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抓茶产业工作责任,构建上下联动、全员负责、齐抓共管的茶产业发展工作格局。

二是政策支持有“货”。制定政策扶持“一揽子”计划,用足用活产业配套政策,每年捆绑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切实加大对茶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以上,采取产业直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有机茶产业建设,护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技赋能有“效”。立足与中茶所、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优势,发挥中茶所武陵山地区(鹤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用,建立“科研院所+市场主体+基地管理人员+茶农”的联动机制;依托县职校平台、整合多部门资源,开设茶叶专业技术培训班,加强对茶叶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职业茶农的培训,不断壮大茶叶技术人才队伍。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