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浙”场盛会,见证农业先行路——2022浙江农业博览会侧记

时间:2023-01-14 13:01:47 来源:浙江农业农村 作者:记者:沈璐兰 郑亚楚 蔡希师潘 晴 张雅萌 郑铭明 点击:356

为期4天的省农博会线下展会,让众多市民尝到了久违的现场“淘宝”的感觉。记者发现,如今,农博会不仅是优质农产品的展示舞台,更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创新火花持续迸发

农博会上,1.3万余种农产品登台亮相,琳琅满目的优质农产品中,不乏“科技味”“创新味”满满的产品,浙江现代农业的“科技范”在这里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在中国水稻所展区,记者看到了很多“特别”的大米,有控糖降糖的高抗性淀粉大米,有适合肾脏病人的低谷蛋白大米,也有延年抗衰的紫黑糯大米。“这款高抗性淀粉大米,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应答,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与常规大米相比,可以说是糖尿病患者和控重群体的‘福音’”。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焦桂爱介绍,这些由中国工程院士胡培松团队最新培育的功能性大米不久就能端上广大市民的餐桌。

在机械强农展区,一款新型的采茶机器人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这款采茶机器人经过深度学习,可以从颜色差别极小、不断生长变化的茶树中找到嫩芽,再通过高精度3D传感获取自然环境中非规则小芽头的空间位置信息,从而精准确定采摘点位。”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贾江鸣告诉记者,这款采茶机器人攻克了名优茶智能采摘“识别难”“采摘难”两大难题,有望高效替代名优茶人工采摘,大大降低采摘成本。

在科技强农展区,一茬稻田吸引了记者的眼光。“你看到的就是我们已经在不少地方推广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楼宝介绍说,去年他们在海宁市斜桥镇示范种植了2000余亩,水稻亩产达1150斤,红螯螯虾亩产达205斤,实现了亩均产值1.5万元,亩增效益超8000元。

自主培育的草莓品种“越秀”、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一个个产品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仅2022年,就新育成省级审(认)定农业新品种83个,推广新品种97个,良种覆盖率98%,科技农业蔚然成风。

数字加持助力发展

在今年的农博会上,从种植到养殖,数字化元素抢占风头。

在数字展区,由16块大屏组成的“浙江乡村大脑2.0”格外抢眼,其中囊括了18个“浙农”系列应用,几乎涵盖了浙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作为全省“最强大脑”之一,“浙江乡村大脑”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归集“三农”数据23.93亿条,构建农村承包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特色图层101张,浙农码赋码用码1.52亿次,日均点击量超120万次。


 

“‘浙农渔’主要聚焦渔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已经打造渔场建设、水产种业、养殖生产、质量安全、融合发展和政策服务等6大全产业链应用场景。重点业务已实现85个涉农县、11个地市全面贯通,各类渔业主体注册用户1.1万余人,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科学治理进行数字赋能,有效推动推动了我省渔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省水产推广站工作人员施文瑞说。

另一边,“黄岩柑橘空天地一体化融合感知平台”引来不少围观者。“平台主要对种植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研究,优化柑橘种植方式。”省柑橘研究所副所长鹿连明说,“平台覆盖了柑橘种植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算法生成对不同年限柑橘的生长趋势分析曲线,根据分析模型选定品种和树龄,可以将不同种类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预测来年不同时期病虫害发生趋势。”

湖羊是湖州的一张“金名片”。去年,湖州市开发了“湖羊天下”应用场景。“在生产端,推出‘羊市场’,从养殖户购买种羊,到消费者购买肉羊、加工、消费餐饮店等,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面打通。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羊管家’,主要为主体服务,可以在手机上直接看到目前存栏数和之后一段时间预估的出栏量、市场价。”湖州市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来莉表示,数字赋能有力推动了湖州湖羊产业更上一层楼。

文化赋能产业振兴

农博会除了好吃好喝?还有什么?还很有“文化味”!记者在农博会线下展馆“淘宝”时发现,农遗文化、农创文化、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众多文化元素与产业发展擦出了一道道亮眼火花。

“浙江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模式就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每年6月底至7月初,人们在收割后的蔺草田里播种晚稻,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开始新一季的蔺草种植。种植蔺草后的土壤得到改善,与水稻种植所需营养形成互补,这种模式可以比常规连作晚稻亩产高出100公斤。”在宁波展区,讲解员李雨洋的讲解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聆听。

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桑基鱼塘系统……展会上处处可见的农遗文化,不仅让参观者涨了知识,更展现出我省大力保护传承农遗文化的成效。目前,浙江已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4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凤冠、花边衫、花鞋……在丽水展区,身穿畲族服饰的小姐姐引来不少人拍照合影。“展馆内处处都是以凤凰图腾为代表的畲族元素,我们结合畲族特色,注入流行时尚、工艺美术等创作元素,推出的手工艺品是来景宁休闲旅游首选的伴手礼之一。”展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景宁立足畲乡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打造集“好畲品、好畲居、好畲艺、好畲味、好畲匠”于一体的“好畲”系列,将畲乡特色农产品、林产品、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等推广出去,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新动能。

一走进丽水展区,记者的目光就被半人高的粽子所吸引。“这是遂昌长棕,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长棕,粽子越长代表感情越深,它承载了遂昌的民俗、文化和情感。除了遂昌长棕外,我们还带来庆元香菇等其他‘丽水山耕’品牌的拳头产品,销量都不错。”丽水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与市场信息处副处长黄昀说。

今年的农创客展区更是人潮涌动,创意满满,萌萌哒的品牌文化形象“有礼的祖儿”引得不少小朋友驻足。“义乌李祖村人素有喜爱种梨的传统,礼文化更是李祖村传承多年的乡土文化。我们以梨为形、以礼为魂,以文创赋能的方式打造乡村专属IP,推出梨膏、梨膏糖等一系列产品,进一步强化产业植入,带动产品销售,将李祖村打造成最具情怀最有活力的乡村旅游之地。”义乌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李祖村运营团队负责人金靖表示。

江山味道、文品天成、吴上兴鲜……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为品质高、信誉好、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注入文化之魂,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利用公共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