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张合成:以地理标志产品引领土特产业集群发展

时间:2023-10-19 11:10:5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合成 点击:754

今年上半年,笔者随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考察了桂林米粉、永福罗汉果、阳朔金橘、桂林西瓜霜、柳州螺蛳粉、云南白药、下关沱茶、宾川柑橘、宾川葡萄等九个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产品,深度访问了生产产地、生产农户、加工企业、流通服务商铺及相关专业协会。总体感觉是,我国地标产品丰富,科技含量较高,地标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巨大。调研中听到不少好的意见建议:一是企业农户希望更多地了解地标保护功能作用和边界,同时他们对商标、品牌、原产地保护的异同性不够了解,对国家的质量认证体系及食品和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的关系也不甚了解,担心侵权追责的成本太高。二是基层政府认为标志性产品数量太少发展太慢,地理标志的经济文化价值应更多挖掘,基层政府推进地理标志工作的政策依据、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参照范例尚不足。三是一些专家觉得地标产品质量特征底数不清,地理标志的指标不精准,相关特征信息应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更透明,相关标准规范、发展规划需要高度统一,司法保护的法律依据尚不充分。四是相关主管部门(知识产权、农业农村、工信、商务、文旅)呼吁提高保护监管和协同推进力度,从初期的各显其能,到当前的各自为战,尽快转变为统分有序、齐抓共管。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9年实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保护883个产品,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单个产品平均年产值超过6亿元。每个产品均有1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主导企业,平均带动13家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累计带动1400万户农户增收约490亿元。地理标志农产品助力和美宜居乡村建设,累计支持149个国家级贫困县、4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生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规模集约化农业,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另一种是使用产地标记的小众或特色产品小批量生产,以欧盟推行的农产品质量政策为典型代表。小众、特色产品虽产量不高,但价值更高。有关数据表明,小众、特色产品占据全球食品销售总额超过30%。而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是小众、特色产品,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属性,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生产,是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域历史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定产物。因此,产业规模会受到区域范畴的限制,形成相对的产量规模化控制,并衍生出品种稀缺、产品限量、品类单一、品质独特等差异特征。小众特色产品高价值的溢价就主要来源于这些差异化特征。

一个产品贴上了特定的地理标志,就和特定的地理和人文因素联系起来,就是该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最有力的证明,从而使产品具有了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一是能够获得比普通类似产品更高的溢价。欧盟的一项研究表明,关于溢价和倍增因素,葡萄酒为2.84,烈酒2.54,农业和食品平均为1.5。地理标志多为地方特色传统产品,更偏重于传统生产方式,需要更多人力和传统技艺,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地理标志是区域范围内公共权益,凭借较高溢价,从事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农牧民可以将产品提供给当地农业企业,也可以直接销售获益。二是促进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户发展。安徽省六安市15家授权企业生产具有“六安瓜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250吨,产值12亿元,每公斤增值100元,共增值2500万元。三是为脱贫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后发优势。偏远欠发达地区远离经济活动中心而发展滞后,一方面生态环境优越,另一方面受现代经济文化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保留较好,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丰富。四是凝结生产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繁荣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文化的繁荣又反哺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互促机制。五是依赖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营养供给、修复平衡,绿色化、清洁化生产得到有效利用,表现出更好的环境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标产业覆盖百年老店与新兴主体、农民合作社与高科技企业、初级产品与精深加工品、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有力推动乡村土特产产业集群建设。由于仍处于发展初期、探索阶段,需要从三个方面强化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

把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土特产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的构成和成长路径,深刻理解发展和演进逻辑,分析当前存在的关键症结,瞄准转型方向和趋势,加快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提升发展质量。一要科学认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重大价值。地标农产品具有独特地域、独特生产方式、独特品质和独特历史文化,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资源。由于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生产规模较小,衍生出品种稀缺、品质独特、风味稀有、产量稀少等特征,从而获得高价值的销售溢价。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经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二要以简单易懂易用方法科普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让全社会认识到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驱动力,让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充分认识到地理标志对产品价值的巨大彰显作用,让地理标志持有者、使用者和消费者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要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尽快出台鼓励支持政策。首先,从发展生产、培育价值、挖掘特征、保护权益四个方面,制订顶层设计、出台发展规划、谋划法律法规。其次,结合乡村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在国家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开展一批试点示范、实施一批推进工程、建设一批产业园,找准着力点,解析特有品质,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独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再次,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推广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制度,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农业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

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制度要符合国情农情与产业特色。我国的国情农情极为特殊,小农户占农业农村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并且长期存在,初级农产品论筐装、论堆卖的营销方式也占较大比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是主体,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研发能力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刚刚起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要立足方便小农户,确保农民参与获益。不能简单套用大工业品的生产管理措施来管理小农户生产,要尊重农民、立足农民需求,通过增产增收让农民真正赚到钱。制度办法要程序简单、操作简洁、手续简化,确保就近就便。依托农户所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办理。防止农民多找门、多跑路、多花钱,防止出了一项新制度,来了一个“新婆婆”。二要立足质量安全,确保消费健康。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权威性特点。地方特色传统产品,偏重于传统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对种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控制、种植养殖方式、质量安全监测要实施严格监管,监控数据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同步审查,确保地标农产品全程特色品质控制的权威性。三要立足保护绿水青山,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特色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好的区域。要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与农业资源承载力、农业环境容量、产地生态稳定性的日常监测保持一致。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种植养殖技术,实现精细化农业耕作,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地标农产品质量水平,实现高收益。四要立足保护非遗等制作技艺与文化,确保独特价值得到传承。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其独特的地理生态因素、历史人文因素这两大因素形成了其独特价值。其中,传统技艺及习俗、文化是重要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是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独特消费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传统文脉延续的需要。如手工制作茶。因为其中的传统延续与文化赋能,在国际上,目前已经有多个产茶国把“手工茶”作为顶级高品质茶。在“机器生产”“标准化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保护独特地理生态、保护独特制作技艺、制作文化,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重要内容。

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设计要立足区域公用属性。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发展,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立法保护。1995年生效的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了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属性和保护最低要求,但未规定具体保护模式。各国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因素、法律制度、贸易需求,建立了各自的保护模式。一些历史文化悠久、地理标志资源丰富的国家(欧洲、东南亚和南美洲)以实施专门法保护为主。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对6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有47个实施专门法保护。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以专门法为主、商标法为辅、反不正当竞争措施为补充的保护制度。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制度设计,一要首先保护地标农产品公共属性。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特色和产地密切关联,是地域内共有知识产权,区域内的小农户、小企业都可以生产达到基本生产标准的农产品,以扩大发展空间和增加收益。防止地标产品独家注册,垄断使用。要解决一些地理标志专用权、品种资源库独家垄断等“公权私用”问题。二要重点保护地理标志共同持有人的权益。地理标志的共同持有人为当地的小农户,人数众多。保护共同持有人的利益属于公共管理。一旦发生规模性假冒、侵权、滥用等行为就会对当地农民生计产生很大影响。三要明确区别地标与商标、品牌等边界,实施专门保护。众所周知,商标属于私人持有,排他性属性强,法律保护持标人的利益。如果使用“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地理标志品牌”等称谓,使得法律保护复杂化。可以把地标与商标、品牌等分开管理,各行其道、各显其能,这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明确区分能够有序管理、有序发展,也有利于科学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保护促进发展。四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既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战,也要防止一管就死。“统”要实现领导体制机制标准制度统一有效,做到一个平台、一套程序、一张证书。“分”要实现部门各尽所能、行业分类管理、产业整体推进、服务就近就便,确保审核结果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五要加强国际相关组织的协同发展。加强中欧贸易协定的持续互认与深入协同,扩大世界范围内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互动,借助国际相关组织,向世界分享中国富有独特生态与文化价值的“土特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