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河南省淅川县:念好“山海经” 吃上“生态饭”
时间:2024-08-14 17:08:42 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卢晋荥 李金杭 范亚旭 点击:381次

初秋时节,渠首大地,碧水滔滔,山翠流金。
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集山区、库区、移民为一体,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
淅川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学习借鉴“千万工程”,以“五星支部”建设为抓手,坚持做实特色产业、做强绿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在生态优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
特色产业,富民稳增收
走进淅川县滔河乡,绿水环绕,青山绵延,板蓝根、迷迭香等中药材随处可见。因水源丰富、土质肥沃,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土壤条件孕育了滔河乡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明成化年间,蔡家村就是周边出名的中药材集散地,由此得名‘药庄岭’,我们祖辈以种植中药材为生。”蔡家村村民蔡燕芬满头大汗,挥锄管护地里的丹参。“丹参产量在6000斤以上,除了基本开销,一亩地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蔡燕芬放下手中锄头算起收入账。一株株飘着浓浓药香、入口发甜的丹参成为蔡家村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要让药材变药‘财’。”滔河乡党委书记周其军说,为了解决销售难题,滔河乡通过县直部门帮扶、争取政策项目等方式,对中药材基地道路、水电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同时,瞄准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引进多家中医药企业,将此前的田间分散收购,改成场内集中交易,实现了中药材就地烘干、分拣、包装、销售,推动小药材向大产业转变。
距离蔡家村4公里外的润之堂药业是引进的中医药企业之一。仓库内,一捆捆打包好的中药材等待装车,将被送往全国各地。“淅川中药材品质好,很受市场认可。目前,我们已经收购超过了350万元的中药材。”润之堂药业负责人王延峰介绍,2023年3月,通过许昌市对口帮扶机制,该企业入驻淅川,收购加工当地中药材并分销至各地。
滔河乡是淅川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淅川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不断优化中药材品种布局,初步形成科学化育苗、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仓储、订单化收购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目前集中连片发展的中药材品种达40余个,种植面积14.7万余亩,培育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实体80余家,近3万渠首农民因中药材种植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绿色产业,铺就幸福路
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杏李基地,漫山遍野的杏李树铺满山岗,果香浓郁的杏李挂满枝头。果农采摘、分拣、装筐,外地客商称重收购,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去年销售杏李40多吨,收入近1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万元!”种植大户王中玉笑得合不拢嘴。
老城镇有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水质保护任务艰巨,如何在护水质的前提下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县里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发展生态林果。借着这股东风,我们多方考察调研,发现杏李耐旱、耐瘠薄,亩产2000公斤,盛果期达20年以上,能保持水土,经济效益也不错。”老城镇党委书记张吉永介绍,该镇从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杏李等生态林果产业。
为了促进生态林果产业健康发展,淅川县成立了林果发展中心,出台《淅川县林果产业管理补助办法》,先后整合涉农统筹资金4500万元,建立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明白人队伍,广泛开展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王中玉抓住时机,成为最早一批发展杏李的农户。
为畅通杏李等生态林果销路,淅川县依托渠首、丹江、水源地等招牌效应,创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通过举办赏花节、农产品采摘等具有淅川特色的活动,提升淅川生态产业知名度,扩宽产品销路。大力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让更多渠首林果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人的视野。目前,老城镇6000多亩蜂糖李达到盛果期,可采摘杏李800多万斤,销售额4000余万元。
不只老城镇,近年来,淅川县积极发展生态林果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奖补措施,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目前,全县已发展柑橘、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23万亩,其中标准化产业园达8万亩,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生态林果产业带动库区10万群众致富增收。
优势产业,融合促振兴
绿意盎然,绿影婆娑。位于淅川县大石桥乡大石桥村的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村落与丹江河主干道形成了大片湿地,层层叠叠的生态林地之间,叶茎舒展的荷叶扮靓了水岸湖面。四海宾朋纷至沓来,山水相依的村落景区成为拉动区域文旅消费的新热点。
“在网上刷到短视频慕名而来,这里景色秀丽,鸟语花香,能够放松身心,享受城市没有的慢生活。”来自郑州的游客张琪由衷称赞。
那水乡民宿通过将大石桥村的民房改造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特色民宿,把沉睡的资产变成增收的活水。81岁村民冉张存说:“过去,我们这里缺产业就业难,现在景区建到家门口,房子入股有股金,景区就业有薪金,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践行“两山”理论,实现水清民富,淅川县强化顶层设计,以民宿产业为突破点,充分挖掘丰富的山水资源,把全域旅游、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依托环库路各个景点,打造环山环水、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文旅产业,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目前,淅川县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打造星级酒店8家、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带动3万余名群众就业,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淅川县以水为纲,以文塑旅,以质求胜,做足“旅游+”“+旅游”文章,加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拉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多业态融合激活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