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林下掘金 青山生财

时间:2025-04-24 17:04:56 来源:陕西农村报 作者:黄敏 点击:416


在陕西,高颜值的绿水青山正不断孕育好经济。(资料图)

 

420日,在陕西省长青林业局食用菌产业休闲观光园,自然教育导师景勃正给学生进行科普。

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从林菌共生到林药套种,从生态旅游到自然教育,曾经静谧的林下空间正孕育勃勃生机,不仅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家门口的“聚宝盆”,也让“一片林”实现了多重增值。

“卖风景”到“卖体验” 绿色之旅盘活生态账本

春日,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街道田峪村的溪山胜境自然景区满目青翠,空气清新。这个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凭着“生态实力”,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休闲康养。

“这里空气好、景色美,一进来心情特别好。”419日,漫步在景区的林间小路上,西安游客秦海涛高兴地说,“花花草草看着养眼,再来口‘森呼吸’,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

阳光正好,路两旁的连翘花开得黄灿灿。透过密匝匝的树林,山峦层层叠叠,灰黑色的丹霞地貌绚丽无比。

“山山水水既是咱的‘碳库’,更是‘钱库’,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得保护好。”在丛林深处,景区负责人马超带着工作人员正在巡山巡林。

作为集森林康养、书画写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原生态体验式旅游打卡地,溪山胜境自然景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0%,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13万个。这几年,景区通过保护式开发,对树木、山石等自然景观加以保护,并种下30多种中药材,不断丰富森林结构,让“碳库”更优质。

在这里,吸引人的除了山川奇观,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北宋范宽曾用《溪山行旅图》将这里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今,溪山画院、写生长廊、康养中心等项目落地林间,游客来了既能观光赏景、湖畔写生,还能体验森林瑜伽、中医理疗。

“游客要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深度体验。”马超说,景区推出“药王康养”“冰雪游”等项目,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看红叶、冬赏冰雪的全季旅游格局,客流量实现稳步增长,周边近千名村民被镶嵌在文旅产业链上。

田峪村村民王北社在景区开了6年观光车,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让他攒下不少家底。“游客多了,家里的土特产也不愁,算上工资,就是两项收入。”说话间,王北社脚踩油门,一车游客开启了绿色之旅。

守住“绿色碳库”,换来富民“钱库”。近年来,铜川市以扩绿、兴绿、护绿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康养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全市新增林下经济基地近3万亩,仅林药一项就带动农民增收超500万元。

从兴产业到“绿生金” 林下空间解锁绿富密码

418日,旬阳市铜钱关镇天宝寨村,茂密的林间不时传来鸡鸣鸟叫。林下,一垄垄黄姜、天麻抽芽吐绿,生机盎然。

“开饭啰……”随着村民赵海明一声吆喝,数百只土鸡从林间扑棱棱飞出,“这些土鸡可是林下卫士,能吃能喝能‘干活’,而且有‘借鸡还蛋’这个好法子,我们一年收入稳当当。”

土鸡会“干活”?“借鸡还蛋”是咋回事?这事还得从村里的返乡创业能人屈政策说起。

旬阳市地处秦巴腹地,山连山、水连水。近年来,当地一手抓林业建设,一手抓产业转型,林特产业、林下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被家乡的好生态所吸引,2013年在外务工的屈政策回村了。

成立合作社,流转10万亩林地,建标准化林下养殖基地……摊子铺开后,屈政策带着几名村民开始林间种药材、林下养土鸡,同时推出“借鸡还蛋”模式,为村民免费发放鸡苗,带动大伙林下掘“金”。

“村民不用投入,只要按标准养殖,到年底每只鸡返还10枚蛋,其余鸡蛋和土鸡合作社统一收购。”为了把好品质关,屈政策定下“土规矩”:鸡苗每亩放养25只,必须养足10个月,中药材种在向阳坡地,全程禁用化肥农药……这套法子一落地,就给屈政策带来惊喜,鸡仔们个个欢实,还没出栏大部分就被预订出去,产出的土鸡蛋论个卖都供不应求。

更妙的是,土鸡在林间自由活动,以草籽、昆虫为食,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能除草除虫、疏松土壤。“鸡粪也是中药材的天然肥料,一亩地撒上200斤,药材亩产能提高三成。”屈政策说,“靠山吃山,就得养山富山。”

如今,屈政策的养殖基地建成32个循环放养区,通过订单养殖、“借鸡还蛋”等模式带动近300多户村民养殖土鸡10万余只,林下经济产值连年攀升。

“在林下养土鸡种药材,山更绿了,腰包也更鼓了。”赵海明算了笔账:自家10亩林地养了800只鸡,鸡粪还田,省下几千元化肥钱;鸡长大后,按每只净赚30元算,就是2.4万元,加上林下套种的几亩药材,一年收入5万元不是问题。

“播种绿”到满山绿 自然教育拓宽转化路径

以林兴业、以绿生金,好生态不断孕育“好钱景”。而以“自然教育+”拓宽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则是陕西做大“一片林”经济的新打法。

420日,秦岭南麓的汉中市洋县龙亭镇三合村,晨雾还未散尽,陕西省长青林业局食用菌产业休闲观光园菌棒加工区已是一片忙碌,工人们把松树枝、板栗壳粉碎、搅拌,为食用菌制作“营养餐”。

“同学们,猜猜看,这个白白胖胖的是什么?”科普研学区内,园区负责人、自然教育导师景勃带着来自汉中市的30多名小学生进行“蘑菇探秘”。孩子们蹲在菌床前,用放大镜观察菌丝形态,有人惊呼:“像蜘蛛网一样!”

这片占地5000多亩的“绿色工厂”,年产菌种100万袋、菌包600万袋。作为陕西首个食用菌自然科普基地,这里除了“菌菇”课堂,还有“森林故事会”“密林寻踪”等科普课。这几年,园区积极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探秘微生物世界。同时,通过林下种菌、林上养蜂、林间观鸟的立体开发模式,在做大林业经济的同时,保护林间生物种群。

“自然教育课太有趣了,我不光了解了很多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学生王晓宇观察得特别仔细,“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只要爱护它,它就回赠我们虫鸣鸟吟和绿水青山。”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用景勃的话说,当孩子们置身于山川湖海、森林草原中,通过观察季节变换、动植物生长,学会尊重生命、珍惜资源,从而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在立体栽培区,5层高的菌架上,一簇簇灰树花竞相绽放。“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亩产是传统模式的3倍。”景勃告诉记者,园区每年消耗森林抚育剩余物超2万吨,不仅减少森林火灾隐患,还为周边农户带来收益。2024年,园区推出“森林碳汇+食用菌”套餐,游客购买一箱菌菇,就能获得相应的碳汇积分,用于兑换森林康养服务。这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让每袋菌菇的附加值提升了15%

眼下,园区内,“蘑菇城堡”“菌菇疗愈”“菌菇小镇”等项目正加快推进,一个集种植、加工、文旅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绿色朝阳产业呼之欲出。

有风吹来,山林绿意涌动。放眼全省,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破土生长,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正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2024年,全省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48个、独具特色自然教育基地95处,全省林业总产值超1800亿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