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知识产权“上春山” 地标兴农焕新颜

时间:2025-04-30 17:04:3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赵俊翔 点击:386

编者按

  当江南烟雨浸润碧螺春的银毫,当武陵云雾凝成恩施玉露的翡翠云针,当潮州凤凰山岩骨滋养单枞的山韵蜜香,我国地理标志茶品正以山水为笺,以匠心为墨,书写着春日的芬芳诗行。地理标志保护,既护住了一片叶子的原乡密码,也守住了茶香里的文化基因。时下,各地春茶大量上市,让我们捧起一杯清茶,且看地理标志如何让传统“茗”片焕发新的生机。

 

“悟茶道,忆茶马,茶圣故里尽风雅。”近日,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湖北省地理标志‘底蕴寻源’新闻行”第一站活动“上春山”落下帷幕。在一周的时间里,记者深入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恩施州)、天门市等地,深度体验宜都宜红茶、伍家台贡茶、恩施玉露等地理标志茶品的独特魅力。

“此次活动既是打造湖北区域品牌、提升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务实举措,也是助力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积极探索。活动以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互保名录和‘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为载体,打造‘知识产权+文旅融合’经典线路。”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梁绍斌介绍,截至目前,湖北共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7个,获批地理标志商标538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打造“金字招牌”宜红美名远扬

走进宜昌市宜都市王家畈镇古水坪村的宜昌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茶集团)宜红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茶田,土壤松软到让人一度走不稳。“古水坪村山高林密、云深雾绕,土质多为黄壤扁砂,深厚肥沃,其产出的红茶外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有金毫,汤色红亮,甜香浓郁持久,叶底细嫩红匀,深受中外茶客喜爱。”该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宜都宜红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互保名录;“宜红工夫茶”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尽管宜都宜红茶品质较高,但也曾遭遇销售困境。“获批地理标志前,当地的中小企业多为单打独斗,难成规模,甚至卖的茶名字都不统一,有叫宜都宜红茶的、有叫宜红茶的。”宜茶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产品知名度,当地积极推动宜都宜红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打造“宜红工夫茶”等公用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有50余家。在持续培育用标企业的同时,有关部门还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检’形式,严格检查产品质量,及时剔除不满足标准的企业,维护宜都宜红茶市场形象。”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当地还依托宜茶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各大茶类展会进行品牌推介。“我们在参展布置时,会在最显眼位置突出展示宜都宜红茶、宜红等字样、图形,打出我们地理标志的名气,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爱上宜都宜红茶。”宜茶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推动文旅融合贡茶带动“共富”

春日的恩施州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翠绿;扑鼻而来,是沁人心脾的茶香。游客们或徒步,或乘飞车、飞艇,尽情享受旅行乐趣,茶园里,随处都能听到欢声笑语。

“恩施州坚持打造‘恩施系’茶叶品牌矩阵,以伍家台贡茶等地理标志为代表,做好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土特产’文章,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恩施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伍家台贡茶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于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第二批互认互保名录。近年来,恩施州有关部门坚持以地理标志保护为引领,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激发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炒茶锅好烫!没想到做茶这么不容易。”在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的体验区里,游客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采茶、杀青、揉捻等制茶工艺,忙得不亦乐乎。该旅游区位于伍家台村,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当地建设伍家台贡茶小镇,打造茶叶公园、商业游憩街区和茶乡度假社区,开发“茶园飞艇”“丛林飞车”等娱乐体验项目。此外,当地通过举办特色节会活动,推出夜间灯光秀、茶艺演绎、文澜坝坝茶等特色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2024年,伍家台村接待游客77.2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444.2万元,极大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下一步,恩施州将坚持‘知识产权+产业融合’,用好地理标志这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发展好地理标志产业,助推恩施州特色经济发展,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知识产权力量。”恩施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守正创新玉露香飘四海

云蒸雾绕的车间里,制茶师傅不时将半成品茶叶从蒸箱抽出,慢捻轻嗅,判定“蒸青”是否达标。

“蒸青”是恩施玉露一种特别的加工工艺,指利用蒸汽高温破坏茶鲜叶中酶的活性,从而制成的绿茶。这一工艺使恩施玉露在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质原色,以及干茶墨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征。2013年,“恩施玉露”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恩施玉露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非常繁杂,为了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产量,保障不同批次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过硬、一致,近年来,我们不断改进、提升加工技艺。”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是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企业之一,其负责人张文旗介绍,“以‘蒸青’工艺为例,传统‘蒸青’大多依赖人工,且效率较低,一个蒸箱数分钟只能蒸1斤至2斤鲜叶。我们经过研发攻关,研制出新款蒸青机,能够将‘蒸青’效率提升500倍以上,平均每台机器一个小时鲜叶的吞吐量能够达到1000斤以上。围绕相关技术,我们第一时间就进行了知识产权布局。”

“此外,我们还持续研发与恩施玉露相关的生产工艺,用科技的力量提升产品品质,擦亮地理标志产品‘金名片’,实现企业效益增长的同时,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张文旗说。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记者来到茶圣陆羽的故乡竟陵——如今的天门市。天门市虽在茶叶种植规模与品类丰富度上不具显著优势,却深刻诠释了湖北茶产业发展的独特智慧。“陆羽青年时期便游历四方,在考察各地名茶、汲取百家之长后,著成传世《茶经》。”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正是湖北地理标志发展的核心脉络——不拘泥于一地一物,而是通过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诞生在湖北,产出优质地理标志产品,再通过茶马古道、“一带一路”、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互保名录等,让好产品走出荆楚大地,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湖北省地理标志的独特魅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