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非遗“火”出圈,古镇“活”起来

时间:2025-05-08 18:05:34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作者:宫鋆煜 点击:387

“五一”假期的热闹氛围碰上“荷乡”的特色风味,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宴在宝应县射阳湖镇老街正式启幕。51日,该镇精心打造了“人间至纯烟火气,醉爱射阳湖古城”为主题的古城乡味大集,汇聚本土农产、渔家美食、非遗技艺及特色百货,村民与游客的笑语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寻味老味道里的新烟火

走在古街,青石板上蒸腾的烟火气成为最生动的向导,当地各种美食汇聚于此。老字号包子铺里,蒸汽氤氲,炸馓子摊前,盘绕的面团在滚油中舒展成金丝脆网,炸藕夹的脆响与打烧饼的节奏此起彼伏,清香和焦香在空气中交融。每种美食都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让游客们一口感知射阳湖的地道风味。

“土”包含着射阳湖人对原生态食材的骄傲。吃藕皮长大的土猪肉、大溪河鸭蛋、土鸡蛋等乡味十足的土特产展台前人头攒动,来自各村的年轻村支书们穿梭其间。在当地,村支书代言土特产已经成为出圈“新”风尚。

此次乡味大集,射阳湖还向游客展示了渔家小菜和渔船美味,为当地渔民上岸就业谋求新出路。

守艺时光淬炼的匠造场

“叮、叮、叮”炉火映红油亮的脊背,铁锤起落间火星四溅,“世上三桩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的谚语在风箱呼啸中回响。张庆高、张庆爱兄弟二人已经打铁40多年,火炉中的铁坯被他们巧妙夹出,置于铁砧之上。一人持小锤,一人挥大锤,兄弟间配合默契。铁坯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变化,显现出器具的雏形。经过淬火、烧制等工序后,终于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同时响起的还有“嗡、嗡、嗡”的弹棉花声,仲师傅和王师傅是40多年的老搭档。将棉花铺在木板上,用木槌频频敲击弓弦,使棉花跳跃,似云朵起舞。“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弹棉花,今天现场看见觉得很新奇。”一位游客驻足看了许久后表示。

编制丫须在上世纪80年代是油坊村人人都会的一项技艺,如今正在申遗。这是一种手工竹篾制品空心圆锥状的捕鱼具。上世纪80年代 ,油坊村男女老少,起早带晚编织不停,仅此项副业就创造了平均每户约500元的月收入,一派人气旺、庄台兴的景象。展台前徐女士十指翻飞,渔具渐成雏形,阳光透过篾缝在地上洒出粼粼波光。“打小学的手艺,篾条走向都在肌肉里记着。”徐女士手中的青篾,串起整个村庄的集体记忆。

石磨轻转的豆香里,编帚人指尖翻弄着麦秆,刻刀游走处木屑纷扬,糖丝在铜勺间流转成晶莹的生肖……各种传统技艺展位俨然成了时光的博物馆。这是许多人儿时的技艺,也是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乡愁。

归心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乡味大集是情感的纽带,游子归乡踏入其中,熟悉的乡音和场景扑面而来,幼时赶集的画面浮现,漂泊的疲惫一扫而空,归属感油然而生。大集,作为乡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千年古镇的历史记忆与乡村生活的点滴。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百姓,都能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中找到共鸣,唤起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乡味大集的意义远超简单的商品交易范畴。展示的产品不仅代表了农业生产的成果,更是乡村文化、生态与经济的综合体现。乡味大集的繁荣,不仅唤起了游子的乡愁,更成为回乡创业的热土。许多怀揣着对家乡深情与新知的人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带着在外积累的经验与资源,纷纷回归,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他们将现代理念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带来了乡村振兴新实践。

据了解,本次乡味大集将延续至55日。射阳湖镇党委书记侯荣表示,此次射阳湖古城乡味大集旨在传承乡风民俗、推广乡味特色,带动千年古镇起来,拓宽农产销路、助力农户增收致富、激活乡村经济。(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宫鋆煜)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