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淅川:绘就水清民富新画卷

时间:2025-05-14 17:05:20 来源:淅川县委宣传部 作者:康帆 点击:388

无人机俯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康帆摄

初夏时节,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观景台上远眺,只见长渠如带,丹江浩渺,大地锦绣,一渠南水自此出陶岔、飞渡槽,跋涉1432公里,润泽北方大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多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累计调水超71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4亿人,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近年来,淅川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大水源涵养、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以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筑牢水质安全屏障,走出一条水源地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清源:当好南水“守护人”

“我们用近两个月时间,开展丹江口库区环境综合整治‘雷霆’行动,排查各类问题307个,已完成整改302个,问题总体整改完成率达98%。”510日,淅川县库区综合执法支队政委赵红伟介绍今年水质保护工作的成效。

据了解,在此次“雷霆”行动中,淅川县累计清理库岸垃圾1000余吨,对508个排污口逐一组织核查,全面收集梳理涉库案件线索,已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2起,取消不合规消落地承包合同52份,制订《消落地保护管理办法》《库区“四乱”整治办法》等规章制度。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雷霆”行动的开展,是淅川县全面做好水质保护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淅川县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丹江库区“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在水库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库区四周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24小时实时监控库区动态。建立8000余人的清漂、护水、护林队伍,常态化开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厂12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如今,淅川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入选河南省“首批美丽河湖”。

护绿:共绘山水新图景

行走在渠首大地,满眼皆是淅川的绿色发展成效。很难想象,曾经淅川石漠化面积达到125万亩,更有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影响水库水质安全。

近年来,淅川县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采取肩扛车拉、多级提灌、客土造林等办法,全力治理石漠化。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0亿元,在库周荒山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45.7%提升到61.7%,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丹江口水库存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形成了落差12米、面积30万亩的消落区。淅川县通过水系连通、栖息地营造、生态缓冲带建设及植被恢复等措施,累计完成湿地修复2万余亩,高标准建成7000余亩的大石桥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丹江湿地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如今,淅川县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从100多种增加到5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点金:闯出富民“振兴路”

集红色研学与农旅休闲于一体的九重镇邹庄移民村、集孔雀养殖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上集镇竹园移民村、精品民宿引爆丹江游的老城镇官福山移民村……如今,淅川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

不仅仅在移民村,近年来,淅川县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闯出了一条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方面,把产业做成生态,让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发挥“好山好水好生态”优势,精心培育软籽石榴、杏李等既能涵养水源,又有生态效益的生态林果23万余亩,发展金银花、迷迭香等中药材产业10万余亩,打造“淅有山川”区域公共品牌,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林果业年产值达6亿元,带动10余万库区群众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把生态做成景观,把群众嵌入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打造环丹江生态旅游圈,做好体育、民宿、美食等与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不断擦亮南水北调文旅品牌。建成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打造星级酒店8家、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渠首淅川·中原看海”特色品牌愈擦愈亮,到淅川的游客每年以20%的增速持续增长,库区3万群众依靠旅游产业,户均年增收1500元。(来源:淅川县委宣传部 作者:康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