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管”严农产品 “优”出强品牌
时间:2025-05-15 17:05:1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汪巧枝 李昊 点击:407次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是典型的农业旗县,素有“塞上粮仓”的美誉。在这片土肥水美,物产丰富的沃土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载着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梦想,寄托着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期望。农畜产品是否安全,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650批次农药残留定量检测、3200批次快速检测、3451批次畜产品定性检测,合格率均为100%。这是杭锦后旗交出的一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答卷。
全域监管 筑牢安全屏障
“本次重点巡察重点是产地环境情况,主要查看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限量,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规定……”春耕时节,二道桥镇甲一村协管人员刘宇佳活跃在田间地头,经过各项检查、检测后上传数据进行评分。像刘宇佳这样的协管员,遍布杭锦后旗所有乡镇,成为农畜产品质量网格化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
农产品安全要“产出来”更要“管出来”。网格化管理是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初一公里”。杭锦后旗不断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按照“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的原则,构建起“政府负总责、旗镇有机构、监管到村组、主体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织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张网”。目前,全旗共有旗级监管人员55人,乡镇级监管人员30人,村、社协管人员110人,实现全域闭环监管。
“旗级财政每年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经费86.65万元。健全了监管有人员、有车辆、有阵地、有手段、有经费的长效机制。”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李光明介绍说。
除了对农户和生产主体进行农畜产品样本采集外。监管员和协管员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使用自治区大数据平台开展巡查检查。保证服务走在监管前,采取“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等形式向生产主体普及农兽药残留知识,并为有需求的生产者提供产品上市前的检测服务。据了解,全旗录入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大小种养殖户共438家,每半年开展2次线上巡查检查。
走进各农资店,柜台上“购买农药需实名登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现在在农药市场上,高毒农药你想买都买不到。”春耕期间,执法人员对各农资店农药进出货台账以及购买人登记记录进行了又一轮查验。
该旗深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整旗制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张贴使用专用回收处理标识,实行“谁销售、谁收集,谁转运”,设立禁限用农药定点销售门店4处,建立农药市场“黑名单”制,实行动态监管、规范企业管理,从源头管控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防线”。
全程检测 守护舌尖安全
在杭锦后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化验室里,几名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检测仪器。“我们正在对当地企业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果蔬进行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不合格的还要做进一步检测。”主任李光明介绍说。
据了解,该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100个县级检测站之一。检测站于2013年首次取得资质认定(CMA)和农产品机构考核合格证书(CATL)“双认证”。检测范围覆盖从农田到市场的各个环节,可检测初级农产品理化指标、农药残留等130种参数,年可检测农畜产品样品650批次。
“取样、检测,一系列的操作后,工作人员公布了未发现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结果。”这几天,二道桥镇设施农业种植户李军家的黄瓜开始上市,镇级监管检测站每半月来检测一次,监督指导科学用药。“每次看到未发现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的结果,心里踏实多了。”
镇、基地监测站作为重要的前沿哨所,严格按照“双随机”的要求执行,每月至少完成2次认证产品基地瓜果蔬菜的专项监督检查,确保认证产品质量有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从源头上排查安全隐患。今年,该旗整合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建立10个镇级监管检测站、5个生产基地检测站,为质量监管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全旗各镇以及生产基地检测站共开展了650批次农药残留定量检测,3200批次快速检测,以及3451批次畜产品定性检测。在所有这些检测中,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听说今天能现场检测,特意过来试试看。”陕坝镇国泰超市内货架旁,市民王大爷拎着刚买的芹菜走向快检台,检测人员将菜叶剪碎放入试管,滴入试剂后放入快检仪,15分钟后屏幕显示“农残未检出”。“100%合格!”王大爷竖起大拇指。“以前总觉得抽检是‘找茬’,现在明白这是帮我们树口碑!”超市负责人感慨道。
针对食品安全工作环节多、链条长、范围广的特点,该旗积极构建监管部门牵头引领、各部门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切实推动“产出来”和“管出来”无缝对接。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研判,确保风险排查工作做到全面、细致。通过数据监督分析,对群众要求抽检频次较高的产品进行重点抽检,并在政府网站进行结果公示。”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文俊介绍说。
近日,全旗9个镇先后启动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平台已经收到643份问卷,涉及农贸市场、学校、大小商超、餐饮企业等多个场所,农药残留、甲醛、微生物污染等10余种问题线索。
从旗、镇、生产基地监测,到农产品销售环节检测再到高风险指标抽检监测,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真正实现了“无死角”覆盖,“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
全力打造 提升品牌竞争力
近年来,杭锦后旗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引领,牢牢守住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着力打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全力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三道桥镇和平村张氏家庭农牧场的甜瓜刚上市,就迎来一波甜蜜热销。“有了承诺达标合格证,甜瓜更畅销了。”负责人张永林高兴地说。客商张女士拿起手机扫了扫甜瓜包装盒印有的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生产主体承诺的内容立刻显现出来,“我承诺对生产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不使用禁用农药兽药、停用兽药和非法添加物,常规农药兽药残留不超标……”“还别说,有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卖得安心、消费者吃得放心。”张女士笑着说。
“‘承诺、达标’两个词,时刻提醒生产者增强自律意识,压实了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李光明介绍说。截至目前,全旗共印发温室大棚专用“生产记录”吊牌5000个,开具承诺达标568张,打印4180张,产品涉及40类农产品,其中种植业产品545.1吨,畜牧业产品15.1吨。
品质就是核心竞争力。该旗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杭锦后旗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云平台”,将全旗农业投入品经销企业纳入监管名录,形成农畜产品全生育期农事操作大数据库,实现农业投入品实时监管和产品可追溯。为农产品生产主体戴上了“紧箍咒”,规范生产行为,提高自律意识。
旭一牧业是全旗首批有机认证和纳入追溯的企业,由于质量好、生产履历完整,售价较普通畜产品更高,且受到市场欢迎,品牌效益逐步显现。“有机认证后,订单大量增加,客户蜂拥而上,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旭一牧业董事长张继新介绍说,旭一安格斯有机牛肉已经成功销往北海舰队,挺进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销售版图不断扩大。
目前,杭锦后旗累计通过“两品一标”认证企业26家、产品71个。18款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8家企业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认证种类扩展到种植业、养殖业初加工及深加工产品,带动绿色食品产品得到明显溢价。
为了让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该旗积极推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聚力打造“陕坝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品牌共建,实现“抱团式发展”。投资建设内蒙古“陕坝味道”食品产业园、陕坝味道美食街,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品牌建设坚持品质优先。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还起草制定酿皮、肉焙子、糖麻叶、硬四盘等7类“陕坝味道”团体标准,累计授权4批42家食品经营单位、412款产品。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借助“文旅+”业态融合,品牌价值实现再攀升。“陕坝味道”品牌价值达19.71亿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