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大连打造中国海参产业新标杆
时间:2025-05-22 17:05:3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于险峰 唐旭 点击:396次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的大连旭笙海产有限公司(壹桥基地)海参春捕现场。
“北方明珠”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世界公认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大连海参就是这片海域孕育出的瑰宝。
五月的渤海湾,晨雾还未散尽,位于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的大连旭笙海产有限公司(壹桥基地)的“海碰子”(海边的捕捞高手)背着特制网兜潜入海底,不出半小时,他们就背着一网兜泛着青褐色光泽的海参浮出水面。随后,10余艘满载着海参的渔船陆续驶回岸边,肥大的海参已经被采捕上岸,标志着大连海参春捕季节的开始。
据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介绍,大连海参九大产区陆续进入春季采捕旺季,预计采捕时间从5月中旬开始,持续到6月末,今年春季采捕大连海参预计总量超3万吨。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春捕,不仅拉开了新一年海参收获的序幕,更串联起大连海参产业从种业、养殖、加工到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脉络。2024年,大连海参养殖面积218万亩、产量8.2万吨,产量分别占据全省73%、全国29%的份额,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超30万人就业。这座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正用科技加持与数字赋能,积极破解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振兴的智慧密码。
种业突围——
筑牢海参产业发展根基
大连海参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刺参,辽海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辽东所产之海参色黑褐,称为辽参或刺参,其品质最佳。”大连海参育苗端是水产业的“第一公里”,对于提高海参养殖的经济效益,保持我国海参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连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海参细胞正经历着神奇的蜕变。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亚青介绍,2010年实验室培育出我国海参第一个新品种“水院1号”,这一品种具有刺多、体大、出皮率高、营养价值高、苗种成活率高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开展的海参育种研究,不仅实现辽刺参性状的早期选择和多性状的同步选择,还研发出国际首款刺参液相育种芯片,突破了海参育种技术落后的“瓶颈”。
自海参产业发展装上了“中国芯”后,“棒棰岛一号”“鑫玉龙一号”等海参良种陆续问世。
在大连市普兰店区北纬39度的里长山海峡中,远离大陆和主航线的平岛海域,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水流畅通,水温、流速、盐度适中,浮游生物资源丰富,是辽参的绝佳野生栖息地。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2个大连海参保护区便设在这里。
“这是我们公司自己选育的品种‘鑫玉龙一号’。”在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玉龙”)的育种车间,总经理魏东骄傲地拿着一只肉嘟嘟的海参向记者介绍,平岛产出的海参苗具有品质好、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等优势。
新品种的推广,在提高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据了解,“水院1号”在养殖中成活率、生长速度可提高30%以上,池塘养殖产量高。“棒棰岛一号”较未选育群体亩产可提高20%以上。
最近这十几年,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除了瞄准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一场原种“保卫战”也在同时进行。
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里,十几口海参实验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实验室从獐子岛、棒棰岛等10多个区域保留的海参原种。”常亚青介绍,除了选育新的海参品种,他的团队还在通过建立刺参种质库、联合绘制刺参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等,不断对大连海域的海参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与保护。
多数大连海参龙头企业也加入这场原种“保卫战”中。比如,鑫玉龙储备种参35万头以上、年选优幼体超过300亿枚,大连阿大海产养殖有限公司在外海建立2000亩左右的保种海域,棒棰岛原种场核心区刺参种群数量已由建场初期的25万头增加至100多万头……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连拥有国家级刺参原种场1家、刺参种质资源场2家,省级刺参良种场13家,为全国海参养殖业提供了“种子芯片”。
智慧养殖——
构建现代海参产业体系
5月中旬的大连,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海岸。在大连阿大海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一场关于生命成长的接力赛正进入关键阶段——那些在车间“越冬”的海参苗,已从500头/斤悄然长至20~30头/斤,迎来了“出海”的佳期。
育苗负责人李强步履匆匆,穿梭在7车间3500多个池子间。“等过两天风浪小了,就开始底播。”在他眼中,这些池子就像一个个“育儿舱”,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海参苗的命运。
“得看投喂情况、看水质,要确保海参刺支棱起来、皮板硬挺,到了海里才抗折腾。”李强解释道。这个月,公司40万斤共2000多万头的海参苗都将踏上“出海”之旅。他补充说:“6月份海参进入繁殖季,海参苗长到500头/斤时会转入培育车间,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经过11个月的时间,来年5月再进行底播。”这番话道出了海参生长周期的规律,也诉说着育苗车间年复一年的坚守。
当育苗车间为海参“出海”做最后准备时,鑫玉龙公司现代化的海洋牧场里,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写着海参养殖的历史。
物联网设备如同敏锐的“哨兵”,24小时实时监测着池塘的水温、溶解氧等数据。养殖户坐在家中,只需动动手指,通过手机App检查海参的情况。这种智能化养殖模式,彻底打破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桎梏,让海参养殖迈上了高效、稳定的新台阶。
在平岛,海参养殖户王荷正围着鑫玉龙的技术人员取经。“最近App提示,海水温度要回升,需要做啥准备?”她急切地打开手机界面询问。技术员仔细查看数据后,笃定地分析:“这波升温并不明显,不需要太多准备。”王荷长舒一口气,笑着告诉记者,通过物联网系统及时预警,让她提前做好防范,能够大大减少损失。
走进鑫玉龙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仿佛进入了一个“数字海洋”。平岛海洋牧场的环境情况、养殖情况、产量预测等信息一目了然。“智慧管理平台搭载多种监测仪器和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洋牧场的水质、水文、气象、安全信息等指标,实现对平岛海洋牧场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魏东介绍道。智能化管理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还搭建起了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桥梁,让养殖户能实时掌握养殖数据。
如今的大连,海参养殖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全市海参养殖主体近2000家,精深加工企业50余家,加工产品涵盖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和保健品4大类十几个品种,产品增加值达到100亿元。35家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年销售额近35亿元,上下游合作农户约2.4万户,年吸纳就业人数约1万人。
产品溯源——
提升大连海参品牌价值
在瓦房店市永宁镇孔家村的荆美华记忆里,“一口锅两口缸、三间小瓦房”,这简陋的“标配”便是她年轻时加工海参的全部家当。20世纪80年代,散装海参被随意堆放在竹筐里,在农贸集市上叫卖,各家摊位紧紧挨着,海参品质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那时的海参交易,靠的是买家的眼力和卖家的信誉,却缺乏统一的品质标准。
时光流转,如今走进辽参集团的海参采购展厅,明亮整洁的环境与往昔形成鲜明对比。采购商李华正拿着手机,专注地扫描海参包装上的溯源码。“以前进货心里没底,现在扫码就能看到海参从育苗、养殖到加工的全过程日志,还有专业检测报告,这让我们进货更放心,也能给客户一个交代。”李华一边操作一边感慨道。
采购商们信赖的“溯源码”,背后是由“一张坐标图、一个大数据库、一个溯源系统”构建的大连海参立体溯源体系。自去年8月底正式发布,每一只大连海参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只需轻轻一扫,海参的“前世今生”便清晰呈现,真正实现了有“标”可依、有“码”可查,让正宗大连海参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今年5月,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发布的大连海参“一图一库一系统”2.0版上线,进一步完善了溯源功能,为品质保障再加码。
“大连海参产业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卓越的品质和响亮的品牌。”大连市副市长周振雷在谈及产业发展时强调,“我们要将‘严格自律、质量为先’的理念贯穿海参产业全链条,从育苗、养殖到加工、流通,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而建好“一图一库一系统”,正是为大连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的坐标与标准,实现数据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张恒补充道:“今年5月,我们发布了《大连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10项行动计划(2025—2027)》,涵盖种业提升、标准完善、企业管理认证体系升级、地方立法保护等10项行动,全方位助推大连海参品牌建设。”这些举措,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耕海参产业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对大连海参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见解。她指出,在新形势下,创新和科技引领是破局的关键。只有让辽参文化与前沿科技紧密结合,才能让大连海参产业实现腾飞。
作为全国唯一的海参国家级农业产业园,辽参集团积极发挥龙头作用,不仅根据市场需求研究鲜炖海参产品,为100多户养殖户提供2400万元的海参仓储贷款,还为去年受灾地区提供免费仓储和低成本加工服务。
拥有9个海参圈、专注于原种大连海参养殖的荆美华,终于在这几年尝到了“公司+农户”的甜头。“以前自己单打独斗,养殖技术落后,销售也困难。现在有了企业的技术指导和稳定的销售渠道,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荆美华笑着说。
据了解,目前已有40家企业被认定为“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企业。标准、规范的海参行业,让大连海参品牌价值持续攀升。数据显示,大连海参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148.5亿元,带动全产业链超过15万人就业。从育苗场到餐桌,这条承载着渔民梦想与企业匠心的产业链,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书写着大连海参产业的崭新篇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