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农文旅“土味”出圈:短视频成为新农具

时间:2025-05-22 17:05:18 来源:央广网 作者:周然 刘浩 点击:397

519日是中国旅游日,央广网记者走访皖北、皖西、皖南多地,探访乡土“网红”如何借助短视频这一“新农具”,打造各具特色的乡土文旅出圈模式。从芍药花田的魔性带货到茶园里的质朴推介,这些土味短视频何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风景线。

“西装斗笠尬舞”到“30万浏览”

——笨拙表演为何反成流量密码?

安徽亳州是华佗故里,被称为“中华药都”。为借助这一品牌不断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当地在不断探索尝试。

近期一则关于亳州中医药的短视频走红。视频中,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在芍药田里,头戴插花斗笠帽,对着镜头,举起一大杯紫色花茶,模仿着网络热门桥段“宝儿,喝花茶不?”——这条被网友吐槽为“魔性”的短视频视频意外斩获30万浏览量。

视频中的主角张玉不是专业网红,而是亳州市属国企文旅集团旗下知亳公司的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今年春节后,他大胆地“闯入”土味短视频赛道,用笨拙的舞步、破音的歌声和“土到极致”的创意,硬生生撬开了流量的大门。

“第一次拍完,我还是蛮紧张的。”张玉坦言。他策划的“亳品汇”账号过去风格中规中矩,内容以走访农户、介绍产品为主,平均浏览量仅1万人次。

据了解,“亳品汇”是亳州市官方名优特产线上线下营销平台,优选全市“三县一区”名优特产,涵盖“药、酒、农、旅”等特色产业,汇聚特产千余种。

为了提高亳州名优特产的知名度和销量,张玉团队今年学习借鉴热门特产推介视频,让他在镜头前抱着亳州牛肉馍唱歌、捧着芍花和同事尬舞,浏览量竟翻了20倍。“网友说我们‘又尬又上头’,但销量确实涨了。”

“我们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就是宣传推介亳州特产。”张玉告诉记者,他们在做好产品和服务基础上,提升宣传营销,逐步从短视频到直播全面开花,真正把流量转化为特色产品销量。

“紧张NG”到“销量翻番”

——土味营销如何打通助农最后一公里?

同样的案例发生在安徽六安金寨县铁冲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孔正茂为了推销春茶,在茶园里反复NG,最终呈现出一条“拧巴”的推广视频。“他笑得质朴纯真,表演拙劣,但网友就爱这份真实。”副队长马齐东告诉央广网记者,通过系列“土味”视频带动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破万元,而评论区的高频词是:“村干部这么拼,必须支持!”

除了推介乡土农副产品,还有很多村干部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当地的文旅风光。

皖南宣城市旌德县云乐镇刘村党支部书记夏世权开设“皖南灵芝村书记”账号,则展示当地的季节风光。他有时在开满杜鹃花的山头邀约游客,有时在油菜花田介绍当地的美景,依托当地的风光资源,许多短视频的浏览量和留言评论效果颇佳。

专家:对于基层干部触网,要多一点包容

这些视频的共同点是“不精致”——画面无滤镜、表演无排练,甚至常有方言口音。但恰恰是这种“原生态”,击中了网友对套路化营销的审美疲劳。

有网友认为,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信任感的建立。当基层干部放下“架子”,网友更容易对产品产生信赖。

亳州涡阳苔干、六安铁冲茶叶的买家留言中,“支持实干的人”是高频理由。马齐东算了一笔账:一场2小时的直播,村书记亲自试吃讲解,成交额抵过去一周线下销量。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玉、孔正茂、马齐东等在策划每一个短视频之初,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乡土推介宣传需要接地气,但不能陷入“低俗气”。

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主任章玉政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对于基层干部触网,要多一点包容。毕竟,他们正通过各种娱乐化、流量化的操作,试图吸引一点关注度,进而带动乡村文旅尤其是农产品的销路。

“或许他们还不够专业,展示也不无瑕疵,但这不妨碍他们的为民之心、为农之心。” 章玉政认为,对于这样的触网,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在鼓励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做得更接地气,更有质量,在更大程度上为乡村、为农民提供更多帮助。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