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碎田变粮仓 矿坑变景区 ——看梁平铁门乡如何从撂荒地蝶变美丽宜居乡村
时间:2025-05-27 17:05:1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彭瑜 点击:396次

铁门社区,金色的水稻与村舍、远山构成一幅乡村美景图。(资料图片)通讯员熊伟摄\视觉重庆
“插秧啰……”5月15日,梁平区铁门乡铁门社区,50岁的田善高带着50多位老人下田插秧,久违的农忙场景又回来了。他今年的目标是耕种280亩稻田。
南华山横亘在梁平城区与铁门乡之间,全乡面临土地碎片化、生态功能退化等发展瓶颈……这使得铁门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举步维艰。
去年,梁平区在铁门乡铁门社区、长塘村(片区)开展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一直梦想在“巴掌田”里种出优质高山香米的田善高,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如今,铁门乡农田路渠通达、矿山绿树成排、农舍白墙黛瓦,变成了美丽宜居乡村。
规划破局
一轴六区重塑空间格局
铁门乡地处梁平区东南方向,离梁平城区不到20分钟车程,海拔在696米至1113米之间,年均气温17℃,自然生态良好。
以前,当地群众靠采矿、种地养家度日。后来,矿山关停,再加上耕地零碎、村舍破漏、交通不便,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都想发展,但哪个地块究竟干什么不明晰。”铁门乡党委书记张旺坦言,以前的规划对“三生”空间统筹不够,尤其对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对闲置建设用地的挖掘和盘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充分,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明显,发展较粗放。
张旺举例,重庆乾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丰农业)于2014年落户铁门,一直想投资乡村旅游,但之前可用的建设用地与企业的用地需求不匹配,项目无法落地。
2024年初,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乡村规划团队进驻铁门社区、长塘村(片区)。
“山上有水、山腰有景、山下有田,规划要串联片区资源要素打造区域产业发展轴。”乡村规划师龚勤介绍,规划团队立足片区对外交通优势及特色种植资源,以乡村公路为交通主线,谋划生态农业种植区、四季花果种植区、宜居家园示范区、生态林地涵养区、老鹰茶文化体验区、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总体上形成“一轴六区”的发展空间格局。
规划还明确了发展目标,突出“高山生态田园、宜人原乡风情”两大特色,打造“春赏花、秋赏稻、夏避暑、冬康养”的美丽宜居乡村和渝东北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土地整治
千亩碎田变品牌粮仓
在铁门社区八组,过去农田分布零散,既没有水渠,也没有道路,灌溉、运输都不方便,最小的面积仅有0.01亩,人称“烂坝”。
“规划定方向,整治促落地,要确保项目空间不冲突、投资不重复。”铁门乡乡长王海峰介绍,规划团队协同编制村庄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村庄规划明确整治区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细化落实梯田改造、旱地改水田、小微湿地治理、人居环境整治、道路整治等25个子项目,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统筹实施。
数据显示,铁门社区、长塘村(片区)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完成农用土地整理5400余亩、建设用地整理180余亩、生态保护修复5700余亩。
特别是生态农业种植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连片整治,配套实施山坪塘改建、新建蓄水池、灌溉设施、产业道路、电力系统等产业基础设施,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提质增效和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的统一。
“烂坝变良田,梦想变成真。”田善高流转了500亩田地,其中280亩稻田过去由400多块大小不一的小块农田组成,“小改大”后变成100余块“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耕种、管护、收割,大小机械直接开到田里面,省力省心又省钱。
梁平城区小牧羊土菜馆老板李英也到铁门社区流转了300亩稻田。她按照绿色标准种植,全程采用社会化服务,全部种上油菜,两天收完后又全部种上水稻。现在,李英还注册了铁门百善香米、稔百善香米两个品牌,每斤大米价格卖到了10元。
据统计,铁门社区、长塘村(片区)土地流转从2022年的800亩提升至2024年的2700亩,亩均流转价格从每亩280元增加至370元。
生态增值
矿坑荒塘变旅游景区
今年6月,位于长塘村一组的乡村亲子项目将建成投用。届时,这个以“自然探险+欢乐水世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将为儿童提供综合性体验。
“村庄规划优化了项目空间布局,依法保障了项目的用地需求,我多年的梦想也终于落地。”项目投资方乾丰农业总经理凌云称,落户铁门10余年,公司先后建成果园、蔬菜、香菇基地,但因之前用地条件不明确,乡村亲子项目迟迟未能实施。去年,铁门乡通过村庄规划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梳理出可用的村庄建设用地指标,为项目布局提供了指标来源。
铁门乡一产基础较好,但二三产薄弱。规划团队在村庄规划中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注重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对废弃的坑塘、荒地、矿山进行生态治理,谋划布局长塘农产品加工厂、金竹坪康养中心、樱花园民宿、乾丰农业A区项目、四方矿山度假营地等12个项目。
记者了解到,乡村亲子项目就建在闲置的荒坡、矿坑之上,长塘村年产值50万元的火贸香菇基地也是由原来的撂荒池塘改建而来。
“茶稻花果香,生态幸福地。”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村规科科长胡琼方称,“村庄规划+土地整治”推动了铁门乡一二三产增速发展,吸引返乡创业人员300余人,先后成功打造百年老鹰茶、高山优质水稻、大小白水两景区、乾丰农业园、樱花节等品牌和项目,180余户农民就近就业务工,全年游客接待量约10万人次,年收益约3000万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