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他们在仙居,书写杨梅产业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时间:2025-05-27 17:05:58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张妮婷 点击:436

>>>神仙大农白塔上叶店

 

>>>包装精美的仙居杨梅

 

五月下旬,仙居的大棚荸荠种杨梅开始陆续上市,酸甜清香的杨梅味如期在这座小县城弥漫开来。

杨梅,仙居的金名片,也是仙居的支柱产业。

在传统产业致力于转型升级的当下,仙居杨梅产业脱掉了老旧的外衣,焕然一新角逐市场;仙居的杨梅深加工产品品类日渐丰富、包装饱含巧思,引得好评如潮。

我们不禁疑问,这样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在杨梅林,在加工车间,在一场场推介会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青年入乡,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接过了父母肩上的担子,是他们用年轻的思维与杨梅产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品牌带动,是一个年轻的区域公用品牌“神仙大农”带着这群年轻人拥抱市场,引领全县杨梅产业发展,不断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梅农带来新思想

五月末,在官路镇田基湾,一颗颗东魁杨梅在枝头由青转白,不断膨大,胡英俊心里盘算着,再过一阵子,就可以进行第二轮疏果了。

胡英俊是00”后。2020年,年满18岁的他学着家中长辈,捣鼓起了家中200株杨梅树。

“原先真没想过要做梅农。”胡英俊说,“太辛苦了,天没亮就得上山,起早贪黑,日晒虫咬,感觉吃不下这个苦。”

面对父母年岁渐高、家中杨梅产业后继无人的困境,吃不下的苦也得吃。

五点半起床、六点就上山,跟着姑父张均火一趟趟的在杨梅林里跑,胡英俊逐渐发现,种杨梅有着不少门道,剪枝、疏果、施肥,都是学问。

2022年,胡英俊正式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家里的杨梅生意。跑了两三年杨梅林,他学到了不少杨梅管理知识,也有了不少见解。

“老一辈舍不得疏果、剪枝,所以结出来的果子个头又小、品质又不好,但是姑父就狠得下心,碗口大的树枝,该剪就剪,所以我们家的产量跟品质,都是极好的。”胡英俊说,这是张均火交给他的秘籍。

但是偶尔也有思想上的碰撞。2022年,仙居杨梅整体产量不高,当时,看到张均火还在大手笔疏果,胡英俊提出了意见,“今年产量本就不高,疏果能不能缓一缓,力度减一减?”

老梅农与新梅农坐在一起,认真探讨了起来,最终决定将疏果次数从四月中旬的一次调整为每年四月中旬一次、六月中旬一次。

“两次疏果,第一次不疏太狠,第二次看看整体情况再疏一次,这样下来,品质与产量都相对稳定。”胡英俊说,原先他父母种杨梅,一年能赚七八万,他接手后,一年收入能有七八十万。

继管理方式改变后的又一次升级,是在2024年。

那年,胡英俊的客户在六月初就想买东魁杨梅,那时露天东魁杨梅还没上市,胡英俊只得跑去大棚杨梅商户那购买。“大棚杨梅上市早,个头比露天杨梅大上一圈,品质更好!价格能卖到120元一斤,还需要预定才能买上!”

这一趟,给胡英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七月,杨梅季结束后,他当即拉上张均火商量起了做大棚的事。

两个月的时间,胡英俊和张均火跑了不少地方,看大棚杨梅的管理,学习经验做法。

“都是手机上操作,我担心学不会。”“这个我会,我来管,您放心。”当年十月,胡英俊与张均火合伙,投入90余万元搭起了大棚。

今年是他俩大棚杨梅收获的第一年,他们期待着今年的变化。

“同样的面积,原先能收获1000斤杨梅,现在我们预计能收获1500斤,估计产值能达到去年同期的三到四倍。”

新青年趟出新路径

杨梅季还没开始,朱婷已经忙活了起来。“早上睡醒一看手机,全是在问杨梅的,赶紧回消息打电话。”

朱婷与杨梅的故事,要从2012年说起。

那年,她18岁。“当时父母在宁波做工程,每年与客户往来,要送不少杨梅,他俩想着与其跟别人买,不如自己做。” 于是,朱婷的父母在官路镇西陈村承包了300亩杨梅林,开起了合作社。

“没想到农业投入这么大,每年杨梅剪枝、疏果、养护,一天要请三四十名工人,人工成本实在是高。”面对高成本的管理,朱婷父母却采取了低价销售策略,经营不善,连年亏损。

朱婷完成学业后,选择在杭州发展,父母屡次劝她回仙居帮家里打点生意。

直到2021年,朱婷放弃了在杭州近百万的丰厚薪酬与大城市的生活,回仙居,为家里杨梅产业“把脉问诊”。

“你们路子没找对,要做中高端市场才行。”面对女儿的建议,朱婷父母却颇为执拗。“哪有人这样做生意的,肯定做不起来的,大家都是低价,你凭什么卖这么贵?”

凭什么卖高价,拿什么打开中高端市场?朱婷用行动证明她的判断——

当年,杨梅颗粒装新上市,面对七八十元一套的高成本包装,不少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朱婷已经跑去抢购,用上了新包装,同时发在客户群、朋友圈等,用私域流量带动销量。

这一年,她以888元一箱的定价,卖出了四五百箱,销售额达几十万元。

次年,朱婷对杨梅外包装箱进行定制,打定主意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当年,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就卖出一万多箱杨梅,销售额达五百多万元,

客户也是好评如潮:从来没见过包装这么好的杨梅,送人很有面子!品质很好,一颗颗都很大!

不仅在包装上创新,朱婷还在杨梅品质上严格把关,拿下了一张张金名——

注册商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省级“一县一品一策”杨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抽查;自备食品安全监测专业仪器……

2024年,朱婷还投入1000万打造智能分拣仓、大棚杨梅以及水肥一体化等高科技设施设备,2025年,她计划投资2000万,引进全世界最先进的酿造设备,做杨梅精酿酒,着力打开年轻人市场。

如今,新布局的杨梅智能分拣线将开始运转,智慧大棚正在搭建,一条条父母未曾想过的发展路径,她走了出来,也走出了成绩。

新产品打开新市场

2025年,仙居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神仙大农满三周岁了。

这个年轻的农产品品牌,在三年时间,给仙居的杨梅产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紫苏杨梅汁是一个具象化的表现。

瓶身上“梅烦恼”“梅心事”“梅忧伤”等字样格外吸睛,一口下去,紫苏与杨梅的味道结合得恰到好处,愈发衬托出杨梅酸甜的口感与独特的清香。

“当下最火的应该是紫苏杨梅汁了,去年我们卖了200多万瓶。”浙江神仙大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吕晓煜说。

2023年,神仙大农成立之初,为了拓展仙居杨梅深加工产品种类,吕晓煜与同事们做了不少市场调研,“年轻人喜欢什么?”“什么样的口味和产品形态更受市场欢迎?”……

两个月下来,最终决定了从杨梅汁上下功夫。也就是这个时候,神仙大农联系上了浙江梅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馥玮。

那是杨馥玮与母亲杨丽莉一起创业的第三年,那年她25岁,同样在研究杨梅深加工产品。

“我们试了五种混合方案,最终确定了紫苏+杨梅的组合,紫苏的味道不会与杨梅冲突,反而会更凸显杨梅的独特风味。”杨馥玮说。

当年10月,神仙大农的紫苏杨梅汁上市。

“市场表现很不错,当年就卖了好几万箱!”杨馥玮说,一开始,她们只做杨梅汁、杨梅酒两款,工厂也只有液态加工的产线。

现在,在神仙大农带动下,梅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年销售额在三五百万左右到如今的上千万,公司的固态加工产线也即将于今年10月投用。

“之前的杨梅果肉是浪费掉的,有了固态加工链条后,果肉也能利用起来,做果脯果酱糕点等,把每颗杨梅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杨丽莉表示。

神仙大农对杨馥玮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增加的销量与产线。

“神仙大农的营销团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外包装的情绪系列,包括整个产品的研发过程,他们都是紧扣着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所以产品出来之后,市场的认可度很高,各种渠道也愿意去进行推广。”杨馥玮说。

跟神仙大农合作后,浙江梅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产品包装更加适配电商销售渠道,为线上销售产品定制了珍珠棉做保护。同时,杨馥玮还想打造实验工厂,做小批量、多样化的产品,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不断尝试,一旦有了爆款,就增加产能。

“因为有了神仙大农托底,我们可以大胆创新,提高了供给质量,神仙大农的存在,可以说是提升整个仙居杨梅产业链的质量。”

以紫苏杨梅汁为缩影,如今的神仙大农已有饮料、酒、糕点、果脯等四大类,21款杨梅深加工产品。

今年五一期间,神仙大农还推出了杨梅啤酒、杨梅曲奇等新品。

“神仙大农的使命之一,就是丰富仙居杨梅深加工产品种类,推动传统杨梅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打开仙居杨梅产品的市场,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仙居杨梅。”吕晓煜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