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绿叶子”成“金链条” 百年茶乡焕新颜

时间:2025-07-01 17:07:44 来源:佛山在线 作者:谈飞洋 点击:397

盘活茶产业“高明红”品牌迎来生态逆袭,从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蝶变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

位于佛山第二高峰老香山麓的高明区更合镇白洞村,通过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创新发展模式、激活生态价值,在山雾氤氲间书写了一个“以茶兴村、文旅富民”的乡村发展故事。

茶香沉寂  从百年茶乡到生态困境

据史料记载,高明种茶制茶业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白洞村因其独特的微气候——雨水充沛、阳光充足、酸性红壤,向来被誉为白洞茶乡。当地生产的红茶,茶型条形肥实、金毫毕现,且独有焦糖香气,蜜香汤艳,口感回甘醇厚。2023年,红茶制作技艺(高明红茶)入选高明区第五批非遗项目,其背后正是白洞村民对手工制茶技艺的百年坚守与传承。

据悉,白洞茶产业首次规范化、聚集化发展是在1968年白洞国营茶厂成立后,其时生产大队负责管理、销售,村民种茶、制茶,高峰期茶园规模达5000亩。

“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以茶为生。”白洞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贤斌介绍,彼时“白洞茶”声名远播,经华侨远销南洋,茶香飘遍珠三角。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营茶场重组为16个制茶小作坊,由村民自主经营。

高明红茶业有限公司董事徐家强自幼跟随祖辈父辈采茶、制茶,见证了白洞茶的发展历程。他介绍,品牌缺失、销路单一导致当时的茶农丧失鲜叶议价权,繁重劳作与微薄收益的反差打击了村民种茶的积极性,“种茶不赚钱成了村民的共识,作坊便陆续关闭了。”

渐渐地,村里青壮年纷纷外流务工,许多耕地也随之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当李贤斌等人决定重新振兴茶产业时,茶树种植面积已缩减至200亩。

涅槃重生  “白洞茶”走向“高明红”

“村里都是山,种什么能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进白洞村后,李贤斌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源,提出“因地制宜、以茶兴村”的思路,重振白洞茶乡。“乡村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是要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茶产业能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造福子孙后代。”

2021年,一场三级联动的破局之举让白洞村茶产业“二次创业”迎来转机。高明区国资部门、更合镇、白洞村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佛山市高明红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党组织+国有控股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模式,构建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茶产业体系,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全力打造“高明红”茶叶品牌。

整合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白洞村全面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开荒复垦、拆旧复垦和土地流转,集约、盘活土地1000多亩,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化种植,提高茶叶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重现茶垄密布、茶香遍野的盛景。

工业改革,实现标准化生产。闲置的白洞小学被改造成高明红茶业有限公司办公场所以及自动化生产车间,“制作红茶全流程需要30小时,制作绿茶需要8小时。”徐家强介绍,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既节约人力成本,又能确保茶叶品质和产量,“手工制茶尤其是晒茶阶段,受天气、温度、湿度等影响较大。”

科技赋能,实现自主化育苗。除了引进福建“金牡丹”茶苗,白洞村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邀请专家团队培育扦插茶树新品种并定期提供育苗技术指导,成功培育出具有商标产权的“华农 181”茶种,破解高价采购外地种苗的依赖,实现育苗、种茶、加工、销售全过程自主掌控。

品牌破圈,拓展消费市场。红茶、绿茶、葛根茶……目前“高明红”已形成多元化产品矩阵,“高明红”茶礼成为高明游子的“乡愁载体”。除了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还与高明区中医院合作研制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茶、与奶茶品牌合作开发茶底原料,后续计划推出花茶等产品,全面进军新式茶饮市场。

强村富民  从单一产业走向融合发展

在业态创新+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白洞茶产业完成从“零散种植”到“标准生产”、从“地域特产”到“区域品牌”的质变,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则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

土地集约有租金,由村委会集约的土地种茶后,“高明红”公司向交付土地的村民支付租金。

茶园管护有薪金,“高明红”将千亩茶园按20亩为1个单元进行划分,返聘一批村民担任“茶园管家”。公司不仅提供茶苗、肥料、技术支持、专业培训等,还向“茶园管家”支付管养费。

茶青收购有收入,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茶树的收益全部归“茶园管家”所有。村民按照统一标准采摘茶青(鲜叶)交给茶厂,“高明红”按市场行情动态调整收购价格,每月向村民支付收购费用。每年考核排名第一的茶农还将额外获得1万元奖励。

如此一来,深度融入茶产业的村民将得到三重收入。“单是采摘茶青的年收入,多则10多万元,最少六七万元,村民收入明显增多。”李贤斌说,品牌运营带来收购价格优势,还向村民免费提供茶苗,越来越多村民自发干起了老本行,成为白洞茶产业复兴的重要力量。

茶农文旅融合更是让“绿叶子”化身为“金链条”。白洞村在“高明红”茶厂旁建立了“高明红”茶文化研学基地,游客可深度体验采茶、手工制茶、茶艺课堂等全过程,实地感受茶文化、农耕文化、乡村自然风光的魅力。村民种植的粉葛、番薯、生姜等农产品也随着一批批研学团走出大山,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高明红”茶文化研学基地,研学团的小朋友正观摩传统制茶技艺。

据统计,2023年,白洞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86万元,较2022年增长接近六成;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跃升至224万元。

“村里的农家乐从无到有,现在红红火火开了10多家。”李贤斌说,绿叶子变“金叶子”,村里的山地租金和物业铺租连带上涨,给集体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茶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业态,让乡村人气越来越旺。今年66岁的村民徐华庆在“高明红”自动化生产车间负责监督磨茶、烘茶和包装等工序,研学团到访时向学生们展示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妻子则在家管护茶园,“家庭收入明显多了,周末还能休息,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

区域联盟  “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式发展

一片茶叶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乡村激活一方经济。

作为“高明红”的核心产地,白洞村的经验和模式正在区内辐射,杨和、更合等地均在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对川茶场、石水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等5家茶企也由“高明红”牵头,统一品牌运营、统一生产标准,形成“一核带多村”的茶产业格局。

“一村一产业、五村组团发展”的大香山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也将进一步打破乡村“单打独斗”的局限。

今年,更合镇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创建为契机,成立佛山首个以“国资+镇街+村集体”参与的强村公司,通过整合资源、产业导入和市场化运营,串联香山、吉田、水井、白洞、巨泉五个典型村产业和生态发展,打造大香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经济带,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及农民增收。

具体而言,香山村聚焦康养产业打造大湾区首个香养度假区和香山圩旅客集散中心,吉田村聚焦柿子产业发展“柿橙了”艺术度假区,水井村聚焦酒文化产业建设“佰里沧江”酒文化产业园,巨泉村聚焦粉葛产业打造粉葛三产融合示范基地;白洞村聚焦茶叶产业依托旧礼堂引入文旅项目,在现有高明红公司育苗基地和研学基地的基础上,以“茶文化+乡村景观+桃花源式体验”为特色,打造集采摘、研学、观景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千亩茶园。

老香山的雾气漫过层层茶垄,自动化车间的茶香与研学基地的欢声笑语交织,“高明红”浓郁的茶香正以“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实践,从白洞村飘向更远的地方。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