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从“一片皮”到“百亿链”:浦北陈皮产业的崛起之路

时间:2025-07-01 17:07:54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 点击:410

编者按:一片小小的陈皮,如何织就百亿富民链?地处桂南山区,浦北陈皮并无百年盛名傍身,却以25万株逾廿载老树为根基,闯出一条产业崛起新路。短短三年间,产值从30亿跃升至60亿,正向百亿目标大步迈进。这背后,是工业化理念对传统农业的重塑与深耕。浦北陈皮的实践昭示,资源禀赋需与现代要素深度耦合,标准化与科技化是农业增值的核心引擎。这条依托特色资源、融合三产、驱动共富的发展路径,为广西从“农业大区”迈向“产业强区”点亮了一束耀眼的星火。


静静矗立的大红柑树仿佛构成了一条时光隧道(张良基摄)

在广西浦北县绵延的六万大山余脉间,25万株树龄逾二十载的大红柑树静静矗立,树皮斑驳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它们不仅是时光的见证者,更成为浦北人手中一张沉甸甸的产业王牌。

在浦北县陈皮智能公共仓内,智能机器人托举着装满橙黄色陈皮的箩筐按照指令精准穿梭。163个高清摄像头与10个空气传感器全过程实时监控,为每一片陈皮打造控温控湿的“成长空间”,确保货真价实。这个广西首个陈皮智能仓,正是浦北从传统晾晒作坊向数字化产业集群跃升的缩影。

浦北陈皮,业界口中广陈皮的“黑马”,正从人未识的“深闺”走向百亿级产业舞台的中心。浦北的产业标准化探索,也为广西农业从“种植大区”转向“产业强区”提供鲜活样本。

百年传承,厚积薄发

浦北陈皮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以“扁柑之乡”闻名遐迩,悠久的栽培传统在民间留下了“十块陈皮有六块来自浦北”的美誉。六万大山天然屏障与北部湾温润气候的滋养,孕育了浦北大红柑“皮厚油丰”的卓越品质,经检测,其关键药用成分橙皮苷含量达3.7%,高于国家药典标准,奠定了其作为优质陈皮的坚实根基。

“老树果皮是制作高端陈皮的黄金原料,这是时间赋予浦北不可复制的财富。”浦北县县长刘超荣介绍。浦北陈皮产业的崛起,源于其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全县20年以上老树存量达25万棵,其中30年以上的“活化石”多达6.89万棵,而近百年高龄的老树也仍然挂果累累。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树,其果实所制陈皮品质卓越,成为高端市场的稀缺品。同时,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51%87%的土壤富含珍贵硒元素,叠加“世界长寿之乡”的天然品牌效应,赋予浦北陈皮独特的“药食同源”健康附加值。

如今,浦北陈皮产业已呈燎原之势。2022年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0亿元,2023年达42亿元,2024年全县产出鲜果16万吨,加工陈皮原料干果皮9000吨,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成功培育出6个“亿元村”。截至今年5月,全县大红柑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全年产值有望突破80亿元。

富民效应显著的同时,产业生态日益完善。目前浦北县聚集了139家加工企业,创新研发出陈皮饼、柑普茶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智能公共仓、文化体验馆等配套设施的建成,进一步推动了种植、加工、仓储与文旅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多业态联动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条融合产业链条已然清晰。

浦北陈皮核心产区龙门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浦北陈皮产业示范区获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浦北陈皮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浦北陈皮入选首批《广西道地药材目录》,更为浦北陈皮赋予了深厚文化内涵,提供品质背书。

后发突围,剑指百亿

相较于传统陈皮产区,浦北展现出鲜明的“后发优势”。面对广东新会陈皮的百年品牌积淀,浦北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赛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从“一三二”或“一二三”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三二一”或“二三一”发展模式,切实以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维重塑全产业链,开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2年,正是浦北陈皮崛起之初,当地党委政府高屋建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由此拉开了大红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大幕。政府主导制定颁布《浦北陈皮》《浦北青柑茶》等全链条标准16个,正在研究制定标准6个,覆盖育苗、种植、加工各环节,强力推动“统一风味、统一品质”,有效规避因企业标准混乱导致的市场痛点。“柑树种植时施用的肥料都会影响陈皮的最终口感,过去我们用农家肥,现在进一步升级使用生态肥。”龙门镇镇长苏建源介绍,“企业从种植开始介入,过去农户分散种植,品质参差,如今连片基地按统一技术规程管理,从源头上保证风味一致。”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皮年份越长价值越高,这是陈皮的独特魅力,所以陈皮的储存十分重要。”龙门镇党委宣传委员、党政办主任吴鹏说。在今年2月正式启用的浦北陈皮智能公共仓,前来参观、考察的客户和研学团队络绎不绝。这是广西首家陈皮智能公共仓,开启了浦北陈皮智能存储时代。


↑陈皮智能公共仓工作人员在分拣入库陈皮

智能公共仓破解传统陈皮仓储损耗大、品质不稳定的行业痛点,通过AI机器人、环境控制系统和溯源平台,实现“统仓统标”。配套高清摄像头、空气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对仓库进行全方位监控、数据监测、人员进出管理和货物搬运,实现仓储信息全程透明,实现陈皮存储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仓内陈皮从果园到车间全程可溯,客户扫码即可知产地、树龄、农残检测数据。

“以前老话说‘三分种七分存’,现在我们则是‘七分种三分存’,因为智能仓储变得可控。通过从种植到存储、陈化各环节的‘传统+科技’,坚持以质为本,推动陈皮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浦北最大的优势,起步就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浦北陈皮协会会长陈能浩说,“采购商拿千万斤货也能保证风味统一,这正是吸引相关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的关键。”

走进浦北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陈皮酒、陈皮花生、陈皮饼、柑普茶……展示大厅里一系列陈皮衍生产品琳琅满目。浦北县以推进首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规划建设投融资超58亿元、总面积4720多亩的浦北陈皮产业园,打造陈皮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集聚了柑浦堂、供销三冠、江门丽宫、金浦龙、柑多福、柑宝龙等20多家企业,推动产业从原料输出转向深加工。政府的强力驱动成为浦北陈皮产业迅速腾飞的“加速器”。

今年528日,“浦北陈皮”冠名高铁列车在广西南宁东站首发,为浦北陈皮品牌走向全国市场按下“加速键”。疾驰奔向大江南北的列车,正如浦北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勃勃雄心。依据《浦北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至2026年,全县种植面积将突破20万亩,鲜果产量达40万吨,陈皮加工能力跃升至2万吨,陈皮智能仓储承载能力超5000吨,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总产值超100亿元,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通过多年的努力,浦北陈皮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已经打下。未来,我们将多路并进,推动浦北陈皮与茶叶、食品等产业捆绑实现‘借船出海’,与文旅、康养等领域融合开辟更广阔赛道。同时,围绕突破精深加工瓶颈精准招商,着力引进食品、药膳、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龙头企业,深度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矩阵等,实现品牌、渠道的跃升,以及产业场景的拓展。”浦北县委书记杨永冲说。

浦北启示,广西农业“强区”密码

浦北陈皮的强势崛起,正是广西农业奋力由“大”转“强”的生动缩影,也为破解区内普遍存在的“种植强、产值弱”困境提供了鲜活样本。

广西坐拥温润气候、广袤土地,是当之无愧的农业资源大区。然而,深加工不足、品牌溢价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标准化滞后等问题,长期禁锢着广西农业由“高产量”向“高收益”的华丽转身。

浦北的破局,始于系统性重构。以“一园一链”为蓝图,“一轴两带三集群”为骨架,浦北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色网络:从优质种苗、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智能仓储陈化,再到品牌营销、文旅体验,彻底告别“重生产轻链条”。浦北还注重科研创新为浦北陈皮产业发展赋能,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钦州市浦北陈皮研究所,浦北陈皮列入“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项目”,广西陈皮种质资源库、浦北陈皮研究院、浦北陈皮检测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标准化与科技成为价值跃升的核心支点,颠覆传统“三分种七分存”的经验依赖,代之以可量化复制的“七分种三分存”,是浦北陈皮吸引巨头合作的硬实力,也为广西特色农产品升级提供了破局思路:告别粗放,拥抱标准与数据,方能掌握市场话语权。

而重构的成效也立竿见影:陈皮月饼、陈皮酒等衍生品带动加工产值加速飙升;智能化“官仓”推动年份陈皮持续增值。“让一片陈皮裂变出百亿产值,关键在于品牌赋能与延链强链。”杨永冲强调。通过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浦北不断拓展产业边界,“陈皮+”和“+陈皮”日益释放出乘数效应。目前,浦北正推进申报“浦北陈皮”国家地理标志,并深入开展老树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立“一树一牌一档”电子溯源体系等,赋能产品溢价能力持续提升。

“生产在乡村,增值在园区。”陈能浩说,“培育引进精深加工企业与先进技术是当务之急。如引进借鉴食品、饮料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模式,强化溯源管理,正是本地企业合作共赢的有益实践。”

标准化种植是另一关键挑战。苏建源坦言,面对超18万亩种植规模,部分农户分散经营导致水平参差,“亟需建立‘行业协会+核心示范基地+广大农户’的技术传导机制,培养建设本地乡土人才队伍,让现代农业技术真正落地生根,推动标准化成为普遍实践。”

当标准贯穿链条、科技深耕田间、+”号无限延展,浦北陈皮,正化作驱动一方振兴的强大引擎。古老土地上的“老树新枝”,将绽放出照亮未来的金色光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