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毕节市田野上“长”出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5-07-03 16:07:58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吴传娟 点击:391

土豆还能挂在空中长?

近日,记者走进被誉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有限公司种薯培育基地智能温室,只见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马铃薯种苗,竟在空中蓬勃生长,白色根须犹如“瀑布”般垂落,每一株上都挂满了黄色的马铃薯原原种,这些无需土壤即可生长的小土豆被称为“原原种”,它们是马铃薯“种子的种子”。

  

“我们基地采用的是先进的雾培法技术,通过高架苗床、精准施肥供水、智能控制薯苗等,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公司技术负责人黄雍平介绍说,“现代智能温室中遍布的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并自动调节温度、光照、水分、空气和肥料等关键生长因素,让马铃薯种苗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据了解,中垦薯业有限公司这一空中培育技术的创新应用,颠覆了威宁传统马铃薯种植模式,让马铃薯实现了从土里长到空中“挂”的产业革命,走出了一条科技兴薯、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去年,该公司成功培育出8000多万粒马铃薯微型种,并通过科学手段将其转化为一级种薯,为威宁自治县马铃薯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引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创新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先进农机……近年来,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毕节市着力培植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传统农业模式下,食用菌的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在大方县经济开发区,坐落着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白参菌栽培工厂——中国白参菌科创园。该工厂集全智能化与工厂化于一体,为业内领先的栽培模式,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白参菌、鹿茸菇、金耳等珍稀食用菌。

现代化菇房、智能化温控、365天循环出菇……走进科创园的生产车间,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厂房内恒温恒湿,一朵朵饱满圆润的白参菌、金耳、鹿茸菇在生产线上“排队”等待采摘。

运营管理科创园的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副总经理马布平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被科技‘浇灌’长大的山珍产业。经过驯化,我们的自有品种朵型高度一致、菇峰整齐、颜色灰白、肉质肥厚,同时栽培周期短,只要18天就能出菇,是一家实现从制包、接菌、培育、出菇、包装到销售全链条工厂化种植的蘑菇厂。”

为延伸白参菌产业链,该公司建设了烘干线菌汤包生产线,开展珍稀食用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该公司年产鲜菇量达7200吨,年产值上亿元,产品销往广东、云南、四川、重庆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贵州重要的粮食产区,近年来,得益于全程机械化的推广,精量直播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大型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在毕节市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吸引力,为粮食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社区的千亩示范田里,农机手李懿操作着他的 “钢铁伙伴”——大疆T30植保无人机已忙碌了好一会儿,翼展1米多无人机拔地而起,拖着药雾向远方飞去,带给农民全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验。在旁边观看航化作业的农民王老伯笑着说,“以前我们五个人一天才能打完10亩地,现在这‘铁鸟’10分钟就搞定了,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变化呀!”

无人机低空盘旋,育秧流水线高速运转,大数据、物联网及时传回农情信息,水肥一体化、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大显身手……充满希望的田野里,各类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重塑农耕“基因”。

目前,毕节市各类农机保有量达88万台以上,农机服务组织达300家以上,全年机耕、机播、机收面积保持在1600万亩以上,培育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353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

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如今,科技悄然重塑着农业的模样,新质生产力的融入让传统农业跳出“靠天吃饭”的旧模式,赋能毕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高原沃土上书写着“科技富农”的新故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