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透过嘉兴50家农场,看“土特产”如何创出大品牌?

时间:2025-07-03 17:07:21 来源:南湖新闻网 作者:严涵 沈瑜轩 董丹丽 点击:440

桐乡槜李、凤桥水蜜桃、海盐葡萄、平湖西瓜……盛夏来临,嘉兴一大批叫得响、卖得好的“土特产”到了销售旺季。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希望,也是千家万户餐桌的幸福。

2024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这充分体现,“土特产”文章的分量之重。

嘉禾大地的青山绿水孕育出无数优质农产品,除了传统的肉蛋奶、果菜鱼,嘉兴还发展了不少特色产业,白玉蜗牛、杭白菊等特色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土特产”如何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连日来,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对全市50家“土特产”种植经营主体开展调研,探索乡村特色产业新路径,解码背后的品牌进阶密码。

现象:“土特产”带来好日子

夏日,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的千亩槜李园迎来丰收季,空气中弥漫着甜蜜气息。

清晨7点,果农马海青推着一大筐新鲜的槜李来到村里的文化礼堂,快递员提供带有凹槽的泡沫板,每个槜李都能被妥帖固定。“杭州、上海客户昨天下单,明天就能吃到。”马海青边说边仔细地打包。

每到槜李成熟时,文化礼堂就成了槜李的“客运中心”。桃园村还与顺丰、中国邮政合作,开通“槜李专线”,江浙沪地区可实现发货次日达。“自5月底上市以来,我们的槜李销量已突破350吨,其中140吨发往全国各地。”桐乡桃园槜李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天燏介绍。

线上销售火热,线下游客更是纷至沓来。“这两天,每天的访客量都要超5000人次,很多都是从杭州、上海那边专程赶来。”桃园村党总支书记凌峰介绍,村里共栽种槜李2000多亩,亩均产值在1.8万元,带动每家农户收入增加约4.5万元。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桃园村的槜李栽种历史已有2500余年,这里的气象、水文及土壤条件都特别适合槜李生长,依托优越的历史、自然条件,村内家家户户都在种植槜李。

调研显示,50家种植经营主体涉及的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产品以及水产品四大类,“土特产”种类丰富。在“土特产”种类选择上,有29家种植经营主体倾向于选择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占比最高。

从挖掘开发乡土特色资源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嘉兴“土特产”正从传统销售向多元发展突围。

调研显示,56.0%的经营主体尝试高附加值转化,如文创包装、深加工、文旅融合、直播带货等,85.7%的经营主体实现利润增长。例如,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专注于开发杭菊小宝、隐茶杯、蚕丝蛋白与杭白菊萃取物等相关专利产品,不断延伸杭白菊的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土特产”正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金扁担”越挑越稳。

在南湖区普光村,嘉兴潜福食品统一标准养殖白玉蜗牛,年产值超6000万元,带动 525户农户增收;海盐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依托“海盐葡萄”品牌,年产值超3000万元,带动108位社员增收;桐乡杭白菊基地通过吸收剩余劳动力,向村集体租赁土地、厂房、购买服务等,实现年村集体经济增收70余万元……

调研中,超七成经营主体认为,“土特产”拓宽了村民收入来源、带动了就业,对产业推动共同富裕充满信心,“土特产”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问题:“土特产”发展遇瓶颈

近年来,嘉兴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围绕“土特产”做文章,特色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土特产”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

走进海盐县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内,藤蔓交错的葡萄架下,工人们戴着遮阳帽、系着布围裙,穿梭其中。

“这些还在种植葡萄的社员基本都上了年纪,随着年龄渐长,陆续有人退出,目前仅有108位社员还在种植。”望着园子里忙碌的老社员,海盐县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沈锋无奈地说。

桐乡桃园村的槜李种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槜李种植户周秋菊站在自家果园中,望着满树成熟的槜李说:“村里年轻人参与槜李种植的少,能雇到的临时工大多也是老年人。”

基础劳动力不足,让“土特产”产业的从业者们感到力不从心。调研数据显示,50家种植经营主体中,5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52.0%4050岁的占比28.0%

为了缓解这一风险,机械化生产被寄予厚望。但是“土特产”农产品的特殊性却让机械化替代难以实现。拿桐乡杭白菊来说,采摘时需要大量熟练人员分批摘取,机械化采摘精准识别与分类摘取难度大,还容易破坏植株,影响产量和品质。

除此以外,“土特产”农产品还面临着“身份危机”。目前,桐乡及周边区域种植的槜李品种较杂、品质差异大,导致集中上市时,正品桐乡槜李的市场价格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上到处都是桐乡槜李,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哪个是正宗的。”桃园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正强表示。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桐乡杭白菊’是桐乡的重要特色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市场上大多数人只知道杭白菊,却对产地和品牌一无所知。”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缪悦啸坦言,虽然有品牌,但很多种植户还是习惯自产自销,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调研显示,部分“土特产”产品“特”产属性不明显,市场上同品类相似品种或者不同品质的农产品鱼龙混杂,部分农产品还能共用区域品牌,消费者难以分辨。这种特色产品普遍化、优质产品平庸化的现象,导致特色优质产品受到成本和价格的双重挤压,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探究:“点土成金”需多方发力

桐乡太秋甜柿、南湖白玉蜗牛等入选全省首批“土特产”新品榜,洪合蜜梨、新塍大米等9个产品入选全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一个个源自田间地头的嘉兴农品,化身独具特色的品牌IP,结成了嘉兴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累累果实,造就了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新图景。

助力“土特产”成功“出圈”,嘉兴一直不遗余力。

今年初,《嘉兴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耕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出台,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土特产”全产业链建设提供了指南。围绕构建“135N”现代农业集群,嘉兴未来将培育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6条,并形成“一链一方案,一链一导图”。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嘉兴“土特产”在一众竞争对手中成功“出圈”,走向广阔市场?从田间到舌尖,从乡村到城市,土特产“点土成金”的背后,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共同努力。

调研显示,52.0%的种植经营主体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培训;50.0%的种植经营主体希望在特色农产品销售方面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在当前销售“土特产”过程中,52.0%的主体认为,主要困难是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销售范围狭窄。

“土特产”是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土特产”只有三个字,内在却大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

“土特产”扎根于“土”——调研建议聚焦本地产业需求,培养农技人才,深挖资源禀赋,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实操与场景化教学,建立“田间地头+工坊教室+云端课程+动画教学”多形式结合教学模式,引入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智力支持,助力人才由“经验型”向“技术+经验型”升级。

“土特产”鲜明在“特”——调研建议深挖特色农产品核心卖点,突出差异化价值,打造品牌视觉与文化符号,通过讲解种植养殖经历、相关历史以及匠心细节,赋予品牌独特故事同时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与直播引流,精准定位客户。

“土特产”焕发在“产”——调研建议线上线下同步布局,拓宽销售通道,在充分挖掘本地与区域市场基础上,搭建多元化电商矩阵,精准触达全国客群,深化渠道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关系,强化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保障渠道稳定。

可以期待的是,通过全方位提升“土特产”产业链,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提效益,实现一样“土特产”富裕一方百姓,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嘉兴“土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