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深山奏响产业协奏曲 ——阿尼么村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样本(下)
时间:2025-07-07 17:07:01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刘宇丹 段苏航 点击:420次

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阿尼么村,一座仅有44户人家的深山村落,以党建引领筑牢组织根基,用艺术唤醒文化基因,凭经营激活造血产业生态,让自治赋能深植治理根基,书写了乡村振兴新范式。
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征途中,如何将“流量”变“留量”,如何让“网红村”真正扎根生长,阿尼么通过文化赋能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有实效、村民参与有钱赚、集体经济能增收、乡村发展可持续的路子。
夜幕下的阿尼么,录音棚里彝族歌者正为专辑录制最后的和声,小吃摊上坐满了刚刚结束演出的歌手……艺术与文化相融、生态与乡愁相契、民意与民生相织,这片曾被称作“有女不嫁”的贫瘠之地,已成为众人向往的“诗意栖息之所”。
以文兴产,激活发展动能
阿尼么的蝶变之路,是一条不断自我迭代的产业升级之路。起初,农特展销馆、农耕体验园与色彩斑斓的墙绘吸引了八方游客,但村子的雄心不止于此。
“对音乐IP的深耕规划,让专业人才能在这里扎根生长。”有着多年短视频策划运营与直播经验的杨建明从城市回归山野,每周二至周日雷打不动地架起直播设备,他看中的不仅是阿尼么的青山绿水,更是其以艺术重塑乡村的魄力。
阿尼么村差异化发展的进阶之路指向了艺术,用艺术改变乡村,以乡村音乐为锚点,构建音乐产业链与文化IP的深度运营。
专业音响灯光、随时待命的执行团队、旅居于此的歌手群体——硬件与人才的同步聚集,让每周组织6场“阿尼么乡村好歌汇”成为可能。返乡音乐人李永康把专业录音棚搬进了村中。“从海选、签约歌手、创作专属曲目到制作MV,我们正在打造一条完整的乡村音乐生产线。”李永康表示,目标是把阿尼么变成永不落幕的乡村音乐圣地。
艺术搭台,聚集了人气;经济唱戏,让村庄具备了造血功能。
“乡村好歌汇举办以来,客房天天爆满。油鸡枞、腊肉、香肠等土特产一年能卖20多万元。”经营“阿毕大叔家”民宿的李波涛大姐笑得爽朗,火爆的人气让她果断关停村外餐馆,专注家门口的生意。
为摆脱7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村中居住者不足百人的窘境,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应运而生,探索出以党总支牵头引领、合作社自治管理、相关公司运维经营、农户入社入股的“4+”模式,以大户带动多户,依托小吃街铺面、农家小院等,实现互帮互促,共同致富,为村集体经济找到了源头活水。2024年,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营收已有10万余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8万元。
通过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制度,最大化盘活阿尼么的资源、资产。通过小吃巧赚“大钱”、老屋蝶变民宿、山货走俏山村,产业链延展开来,实现了“整村经营”,集体经济、企业收益、群众收入均获得增长。村里的烟火气越来越盛,村民口袋也鼓了起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8000元增加到2024年的2.8万元。
共建共治,涵养文明乡风
一张石桌、几条长凳,村民层层围坐,大榕树下热闹起来。
“这两年我们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各位乡亲还有啥好意见,可以畅所欲言。”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女招呼大家坐下。
村民代康率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游客多了说明我们这里有吸引力,搞卫生的意识更不能落下。”
村民罗丽英嗓门洪亮:“之前我们表决通过的村规民约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我觉得还有细化空间。”
长期的红火不只依靠产业繁荣,更需乡风文明这一坚实底座。穿行村中,道路干净整洁,庭院花草错落有致,“零垃圾、零污水”的景象展示了阿尼么村村民观念深处的转变——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
以“千万工程”夯基垒台,阿尼么在强化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中重塑风貌,于常态化管护、共建共治下涵养气韵,“村美人和”成为阿尼么的精神地标。
村里组建起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村务监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议事会等“一部多组织”,谋划发展策略、创新模式、培育多元业态,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矛盾调解、产业扶持等联动机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大家聚在一起谋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凝聚法治乡村的治理合力,发展的步伐就会又快又稳。”李江女说。
为了拓宽进村道路、修建停车场、规划小吃街,老党员带头砍了自家的10棵核桃树,涉及的几户村民也自愿让地、砍树。“让出一点地没什么,村子发展好了,我们自家也能受益。”辞工回村在小吃街摆摊的张荣没想到,经营宵夜摊一晚竟能收入上千元。
以群众自治、德治教化、法治支撑“三治融合”为抓手,小事在村民小组内妥善化解,大事在村内民主协商解决,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实践实现了“矛盾不上交”的乡村社会生态。
旅居正盛,新与老双向奔赴
“阿尼么的3个‘老’是我们的法宝。”李永康说,“一是守护好老天爷赐给我们的古榕树、大石头、古核桃树资源;二是传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三是讲好阿尼么老百姓的故事。”
这样的理念渗透到村庄发展的每个细节中。阿尼么没有把原有的文化和原生的风貌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立足山石自然风景、原乡农耕文化、民族音乐风情,通过兼收并蓄实现文化振兴。
“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阿妈的烟火家”……特色餐饮、半山民宿遍地开花。艺术赋能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催化了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阿尼么村持续升腾的活力,也在旅居者的选择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村口墙面上描绘的“上海飞跃牌”老电视机,正“播放”着电视剧《霍元甲》,旧式收音机充满怀旧气息。旅居阿尼么2年,来自贵州凯里的画家李德富创作了上千平方米墙绘,每一家民宿的图案和文字介绍都出自他手。“阿尼么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让我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李德富说。
像李德富这样选择“慢下来、住下来”的客人日益增多,不仅与当地相融,更成为村庄的共建者。
摄影师张彪也是一位外乡人,他被当地干群同心谋发展的决心所感染,定居于此,开起了摄影课堂。如今,由李永康组建的农民摄影队,已能与张彪配合直播“阿尼么乡村好歌汇”。
在乡村旅游升级的浪潮中,阿尼么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建成“阿尼么007艺术农庄”,拉动全村创业的同时,也成为聚集人气和财富的主阵地。摄影摄像、绘画采风、歌曲创作……凭借融合音乐、建筑、农耕等多元文化和特色景观,不同形式的文化赋能让阿尼么村脱颖而出,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与艺术家驻留,形成“艺术家第二居所”“阿尼么”等独特文化IP。
厚植文化振兴“软实力”,筑牢乡村旅居“硬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水,阿尼么步履不停。当暮色浸染古树,民谣在核桃树下流淌。李永康拨动琴弦,将乡村蜕变的故事谱成旋律:“曾经有女不嫁的地方,石头长满了山岗,如今的寨子,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姑娘纷纷回村来……”
短评
当无数网红村在“流量狂欢”后陷入沉寂,阿尼么以音乐、乡愁为支点,撬动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密码:艺术不是乡村的点缀,而是激活产业、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核心引擎。流量不止于数据狂欢,更需转化为村民增收、壮大集体的真实动能。创新也并非推倒重来,而是在古树磐石间,让现代创意与千年彝韵和鸣共生。
从昔日寂静山村到如今充满活力的热土,当锄头与吉他共鸣,炊烟与灯光辉映,阿尼么村不只赢得今日的“点赞”,更以自身之变,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走出一条清晰的示范路径。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