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绵阳北川:特色产业“串珠成链”激活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5-07-08 17:07:15 来源:绵阳日报 作者: 杨国华 唐舒琪 点击:441

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三年翻两番达38.5亿元,今年1月至5月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苔子茶品牌价值跃升至6.61亿元……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建圈强链”为引擎,在通航、文旅、茶叶、食品医药、安全应急、白山羊六大特色产业领域持续发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低空经济“展翅腾飞” 构建全产业链新生态

作为中国科技城布局低空经济的关键一环,北川通航产业园锚定低空经济新赛道,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目前,北川通航产业园已汇聚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62家,形成“整机+零部件”“有人+无人”等通航装备制造体系和“研发测试+装备制造+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产业制造端和产业应用端,北川联合在绵国家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了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研究院和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成立西南首家低空创新实验测试中心,每年累计为省内外50余家创新团队提供4万余架次的飞行测试认证服务。

北川发布了10个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清单,涉及无人机数字乡村平台、低空游览、航空主题研学、山区物流等多个领域。北川还开通北川—达州金垭、北川—重庆梁平两条短途运输线路,今年“五一”期间客座率高达86.1%,形成“低空看北川”特色文旅项目;北川至自贡无人机载货运输航线等3个场景在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布会发布;抢占风口发展“低空+教育培训”“低空+研学”等新业态,累计培训无人机飞手2600余人、飞行员100余人,低空教育培训研学规模每年超6万人;依托良好的空域条件,举办2024年轻型飞机积分赛(四川站)、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航空)模型项目预赛等低空赛事活动,北川低空经济逐渐实现“飞起来”“热起来”。

文旅融合“破圈出彩” 打造全域旅游新范式

近年来,北川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多元创新举措成功“出圈”,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新范式。

为促进暑期文旅消费市场,北川启动了北川大熊猫文旅消费季,大熊猫“网网”和“升谊”化身文旅推荐官亮相。为“花样”宠客,北川还发布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暑期特色民俗活动及多重惠民政策。便捷的交通让北川成为周边游客周末出游的热门选择,四条旅游精品线路有效串联起北川全域旅游资源,推动形成“四季皆景、全时可游”的发展新格局。

作为大禹故里,北川境内留存着禹穴、岣嵝碑等30余处大禹遗迹。近期,功夫动漫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动画片《少年禹传奇》(第二季)即将定档,第一季播出时,就将巴拿恰、禹王广场、九皇山等景点与特色美食产品、民俗文化、羌族文化巧妙融合。

此外,北川还发布了“少年禹”超级IP,通过与实体产业对接、IP授权运营等方式,将IP元素导入城市运营与建设体系,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和产业。目前,已与文具、衣服鞋帽、日用品等30余个行业展开授权合作,成功开发上百款联名产品,年产值超2000万元。

在产业融合方面,北川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重点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通过整合通航、农旅、大熊猫等特色资源,创新开发研学旅游新线路,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超15%。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效益,汇聚“银发力量”举办“全国老年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展示交流活动”等。文创产品持续热销,年产值突破5亿元。

苔子茶“香飘四海” 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

走进陈家坝镇金鼓村毛坪茶叶基地,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茶农们腰挎竹篓,娴熟地采摘新芽。毛坪茶叶基地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300余户茶农精心管护着1000余亩茶园。

擂鼓镇盖头山村千亩生态茶园创新打造多元化旅游消费场景,游客既可漫步翠绿茶垄,亲身体验采茶之乐,也可学习传统制茶工艺,还能参与中英双语研学项目,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年该园区茶叶产量已突破300吨,带动销售额超千万元。

 

北川盖头山茶园。(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杭州茶博会期间,北川举办了以“大禹门前树·千年苔子茶”为主题的北川苔子茶品牌推介会,全方位展现北川苔子茶的生态价值、文化底蕴与产业潜力,吸引参观者驻足品鉴、洽谈。

近年来,四川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川苔子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前已培育出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个、市级7个,品牌价值跃升至6.61亿元。

食药产业“羌味十足” 激活生态富民新密码

2024年,北川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4万亩。其中,厚朴、辛夷等木本药材35万亩,黄连、云木香等草本药材9万余亩。曾经的“羌乡山货”,如今正以强劲势头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在小坝镇,“草本经济”更是火热。该镇通过“项目+合作社+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的模式,种植50余种中羌药材12万余亩,年产量达4.9万吨,总产值2.5亿元。建成百草明珠中羌药材加工厂,带动白草河流域4个乡(镇)中羌药材产业发展。

依托深厚的中羌药材产业根基,擂鼓镇五星村引进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造物联网数字智能大棚种苗繁育中心,建成4座白芨种苗育苗数字化大棚和2个现代化加工厂房,实现中羌药材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跨越升级。目前,全村白芨种苗年产量突破1000万株,年产值700余万元。

产业链在乡镇的延伸,让村民真正实现了“挣钱不离乡”。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将半成品加工车间扎根擂鼓镇,还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目前,基地带动周边30余人稳定就业,预计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公司总经理杨文介绍道。

近年来,北川大力发展特色养殖、高山果蔬、中羌药材等产业,以中羌医药、老腊肉、花魔芋为主导的食品医药产业链初具规模,2024年综合产值超25亿元。蓝莓、白山羊肉等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羌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智慧应急” 筑牢安全产业新高地

近日,中国流动科技馆四川巡展北川站在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启动,51件互动展品吸引参观者沉浸式探险。

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将本土资源优势与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要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有效结合,打造出具有应急管理培训特色的基层培训基地。自2020年建成以来,参观考察学习达12万余人次,承办各类应急培训班846期,培训5万余人次。

在永昌镇川主村,配备高精度监测设备的PH-20多旋翼无人机按照规划路线,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实时传回清晰的图像和数据。四川纵横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飞行基地主任邓显勇介绍,“人工巡查过程中会存在死角多、覆盖面积小的问题,使用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作业的20倍以上,每天巡查范围可达30平方公里。”北川还依托永昌机场开通直升机救灾救援服务,缩短救援响应时间。

同时,北川以“产业+治理”为切入点,与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赋能安全应急产业纵深发展。围绕“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应急服务”三大板块,实施“延链补链、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三大路径,目前已累计完成产值5.78亿元,安全应急产业初具规模。

白山羊书写产业振兴新答卷

白山羊作为北川地方特色品种资源,早在2010年就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4年北川白山羊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走进白什乡星河村,标准化的养殖房成排建立。据介绍,该村白山羊养殖圈舍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现存栏白山羊3000余只。

“以前主要靠传统养殖,规模不大,缺乏科学养殖技术。”星河村党支部书记罗成元介绍,为了避免养殖户走入养殖误区,白什乡在县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绵阳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创建良种繁育体系、革新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等方式,不断提升养殖管理水平。改良后的白山羊出肉率及母羊繁殖率大幅提升,每只可增收200元到300元。

为了确保北川白山羊养殖生产质量全过程安全,北川陆续发布了《北川白山羊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北川白山羊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并通过参加“羌食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绵品出川”推介活动、举办白山羊美食文化节等方式,大力推介“北川白山羊”产业品牌,实现“走出去”的目标。(杨国华 唐舒琪)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