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3022株古茶树有了保护标识
时间:2025-07-10 17:07:48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周寿江 陈鹏 点击:408次

“检察蓝”倾力守护万里茶道源头。图为赤壁市检察干警走进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围绕文物保护、食品安全等内容开展普法宣传。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五峰检察院督促保护万里茶道五峰段文化遗产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
“全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文物保护法,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金鑫受访时介绍,2023年以来,全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办理的6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2810株古茶树实现一树一档管理
茶山绵延,绿波荡漾。
万里茶道五峰段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茶源地和关键转运节点,现留存有石桥、碑刻、摩崖石刻、古茶园等58处遗迹(9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30余公里古茶道(1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12月,我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履职中发现,万里茶道五峰段多处文物本体以及历史风貌受损,大量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缺乏基本安全保护,茶源地的古茶树遭人为破坏,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五峰检察院承办检察官说。
该院初步核实后于今年1月9日立案。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勘查、走访群众等方式开展调查核实。1月17日,该院邀请当地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专家等召开了听证会。
结合前期走访调查情况和听证意见,该院依法分别向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
行政机关立行立改,并于3月17日分别将整改情况书面回复检察机关。
“行政机关依法拆除了4处违规构筑物,恢复了相关文物的历史风貌,对5处受损古碑刻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对4段未定级古茶道统一悬挂了文物保护标志、建立档案,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巡查管护机制,并启动县级文保单位申报。”承办检察官介绍,当地同时对2810株古茶树完成测绘建档,实现一树一档数字化管理,为3022株古茶树设立了保护标识和监控设施。
3月20日,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文物专家、“益心为公”检察志愿者及行政机关代表开展整改效果评估,经现场核查确认,违建设施已拆除,古茶道完成清障修缮,古茶树全部建档挂牌保护,各方一致认可整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6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该案例入选。
用心用情用法倾力守护万里茶道,湖北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一直在行动。
“感谢检察院、消防和文旅部门等帮我们消除安全隐患。”在万里茶道源头——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赤壁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上,商户老板黄满贵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表示。
今年3月,赤壁市检察院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上收到一条线索,称该石板街上部分经营场所存在灭火器失效、气压异常等安全隐患。
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检察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对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开展全面排查,共排查116家经营场所,发现隐患228处,形成问题整改清单,推进系统整治。同时,有关方面组织当地商铺经营者40余人参加了消防救援实操演练。
284件被盗文物安全“回家”
近日,仙桃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监督完成一起特殊文物移交:284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被盗文物正式入藏仙桃市博物馆。
这批文物系犯罪嫌疑人向某等人在仙桃及周边盗掘,包括清代银镜、铜镜,清至民国时期的铜钱、机制币,民国时期的银圆、戒指、挂饰、发簪、牌饰、铜铃、铜勺等。
根据文物保护法,涉案文物结案后应移交国有馆藏。仙桃市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磋商,推动相关部门依法完成移交,并明确后续保护责任。
“我们将继续强化部门协作,用法治守护历史文脉。”承办检察官说。
“此次移交为打击文物犯罪、完善保护机制提供了范例。”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谭铁军表示,我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抬升工作标杆,注重由事后督促履职向预防性、前瞻性建议履职转变,通过持续提升办案质效,助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治理,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被称为“华夏第一渠”的长渠,又名白起渠,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襄阳市检察院针对长渠灌溉遗址保护,全程指导南漳、宜城两地检察院协同开展监督,组建工作专班定期研判案情,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助力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
近年来,我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坚持以专项监督促进精准监督,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先后开展了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长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工作。
省检察院还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因地制宜开展专项监督,其中,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建始县检察院分别开展的“守护汉阳文脉 讲好汉阳故事”、古树名木保护等特色小专项,受到多方好评。
780余年的南宋文物重见天日
全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
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针对“凤凰山摩崖”石刻长期缺乏保护、文物风貌被泥土掩盖等问题,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经过两审终审,促使行政机关对文物本体进行抢救性保护,使780余年的南宋文物重见天日。
我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通过检察磋商、检察建议以及提起诉讼等方式,有力促进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全面整改。
孝昌县小河镇骷髅山曾因无序采石而山体裸露,后因发现12.6万年前的动物化石引发关注。孝昌县检察院调查发现,该遗址保护缺失,遂启动公益诉讼程序,推动行政机关采取物理覆盖保护化石、申请资金修复矿山。如今,昔日的矿坑已成碧水潭,山体遍植白杨树。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持续跟进监督,确保整改落实落地,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恩施市检察院针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滚龙坝村的传统民居和古墓葬群被损坏、非法盗掘问题,持续跟进监督,促使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全面履职,争取了200万元的专项资金进行维修保护,编制滚龙坝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
从个案办理向类案延伸。紧随其后,当地对历史名村、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进行了全面排查,制定了保护措施和方案,系统推进传统村落总体保护。
我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以“我管”促“都管”,推动形成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合力。其中,省检察院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8个部门,制定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范管理的措施,助力更好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襄阳市检察院和市文旅局建立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
“我省检察机关结合公益诉讼办案实践,积极推动地方立法。”谭铁军透露,随州、襄阳两地检察机关结合实际,提出将公益诉讼写入《随州市曾随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均被采纳。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