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地理标志里的“土地情书”

时间:2025-07-11 17:07:27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李妍锋 点击:383

东港草莓

 

讲述人:

沈阳万瑞高新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级知识产权师李妍锋

在知识产权的世界里,专利的技术光芒、商标的商业价值常常占据舞台中心。而我,作为一名深耕知识产权领域的文科生,却始终对地理标志这枚“软标签”怀有别样的执念——它像一封封来自土地的情书,写满了农耕文明的密码,藏着乡村振兴的密钥。

我的地理标志情结,或许早在童年赤脚踩过的田埂上就已埋下。我的家乡在辽宁,在东北的林海与江海之间,丹东的风物最是牵动乡愁——故乡的草莓要沾着鸭绿江畔的晨露才够清甜,雨后的滑子蘑带着山林的湿气才够鲜香。后来走进知识产权领域,才明白这些“只此一家”的特质,正是地理标志最珍贵的内核——它不是人为创造的“新事物”,而是土地、气候、人文共同孕育的“活遗产”。

有人说,地理标志是“小切口”,却能撬动“大民生”。我深以为然。在丹东市,“东港草莓”让全市上千农户建起标准化大棚,从田间直供全国餐桌,年收入翻了几番;在盘锦市,“盘锦大米”的“金字招牌”带动数万农户抱团发展,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北国江南”的大粮仓;在朝阳市,“朝阳小米”靠着地理标志走进高端市场,黄土坡上的谷子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颗粒”……

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愈发坚信,地理标志这小小标签,已经不再仅仅是法律条文里的抽象概念,它更是一把能让乡村焕发新生的“金钥匙”。它牵引着资本与技术的目光,投向曾被遗忘的田埂与滩涂;它是标准化生产下品质的承诺,是冷链物流贯通城乡的桥梁,是合作社里乡亲们分红时舒展的笑纹。当“大连海参”游向更远的餐桌,“朝阳小米”熬煮他乡的晨粥,“盘锦河蟹”爬上都市的盛宴,沉睡的资源在苏醒,世代农人弯腰侍弄作物的弧度在逐渐挺直成自信的脊梁——地理标志这枚标签,正在新时代奏出乡村富足的强音。

对我而言,推动地理标志工作的过程,也是一场“反哺”之旅。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总想着为那片土地做点什么。当看到乡亲们因为地理标志带来的品牌溢价,脸上露出踏实的笑容;当听到城市消费者因为一款地理标志产品,重新认识了东北乡村的风物,便让我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有了意义。

心中那一丝文人的情怀,在此刻也有了新的注解。当我写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文案时,会想着如何让“丹东黄蚬子”“岫岩滑子蘑”这些土味物产讲出动人的故事;当我们组织培训时,会琢磨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让农民明白“保护”与“收益”的关系。这份情怀,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让工作更有灵魂的养分。它让我们在谈判桌上为地理标志争取权益时,多了一份责任担当;在田间地头调研产品特性时,多了一双发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美的眼睛。就像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我们做的,不过是帮乡村把“土宝贝”的价值说清楚、护起来、传下去,让乡村借助这些“土宝贝”的力量焕发新光芒。

在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的世界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一定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严谨,也需要人文的温度;需要商业的逻辑,也需要情怀的浇灌。而我愿做那个既懂规则、又怀诗意的耕耘者,在土地与文字之间,在法律与情怀之间,为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写下更动人的注脚——让每一枚地理标志,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农耕文明的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东北乡村的烟火气里,永远飘着“把酒话桑麻”的温暖与希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