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一粒米”牵动26项改革
时间:2025-07-11 17:07:2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张艳玲 点击:412次

初识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记者深感其“非典型”。全村2600亩水田,497户,种粮10亩以上的屈指可数,种粮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屈指可数,这些情况叠加,勾勒出一个耕地资源少、生产规模散、产业主体弱的“后进生”模样。再看,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依山就势铺展,即使遭遇极端高温干旱也能满栽满插;顶级水稻专家坐镇的产业研究所与村委会相距不过百米远;标准化水稻科研育种试验示范基地装备先进;远道而来的考察团一拨接一拨。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深耕水稻产业的“优等生”。
矛盾背后,“藏”着昭化区开展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重要成果。时间回溯到2023年,昭化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县区之一,承担起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4项试点试验任务——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新荣村所在的“王家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正是核心“试验田”。
承担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课题,昭化为何紧抓“一粒米”?2年试点期即将收官,26个具体项目相继实施完成,昭化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改革答卷?记者走进昭化试点乡镇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破“丰产不丰收”难题
——历史底蕴与现代基因共谋产业升级
诗人李白曾咏叹蜀道之难、山川之险,作为金牛古蜀道曾经的重要节点,背靠剑门关的昭化却处于盆地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境内起伏绵延的山丘少有巍峨峥嵘之势。新荣村依偎的金帽山就有着柔和的脊线,一块块水田层层叠叠地挂在平缓的山腰上。
新荣村村民世代耕种水稻,邻里暗暗比着产量。不过,最近这些年,大家渐渐不比产量了。新荣村党支部书记王声文告诉记者,质量才是关键变量。
从紧盯产量到追求质量,转变背后是昭化区主动发起的一次产业“突围”。“王家贡米”这张曾经的“金字招牌”被众人合力从历史中打捞上来,成为昭化农业产业升级路上的一面“旗帜”。
磨滩镇种植大户冯连春与“王家贡米”的故事颇有戏剧性。2017年,小龙虾市场火爆,在外闯荡多年的冯连春返乡创业尝试稻虾共作,却因小龙虾养殖失败而损失惨重。正当他准备认赔离场时,原本作为陪衬的200亩水稻却直接将亏损拉平。冯连春喜出望外,这时,他才回忆起20多年前自己在广元城里做粮油批发生意时,王家大米就很受欢迎,最多时一天能卖5吨。
“昭化金帽山一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多为黏性强的黄泥土,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昭化乡间至今流传着‘大米出在金帽山,美女出在阳平关’的歌谣。”作为这场“突围战”的“急先锋”,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定全不仅将“王家贡米”的前世今生研究得很透,而且还是“王家贡米”育种团队首席专家。
在新荣村新落成的“王家贡米”产业研究所,满头银发的陈定全向记者讲起自己十余年来跑遍广东、湖南等十余个省,收集优质水稻种质资源,不断向水稻育种科研单位学习更新现代育种技术,一心想要培育出品质更优的“王家贡米”专用品种的心路历程。
“要让‘王家贡米’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彩,唯有为其植入现代基因。”昭化区财政局副局长唐明伟认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落地极大加速了这一进程,试点谋划的“王家贡米”粮油园区提升项目瞄准育种、加工、农文旅融合等关键环节发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智慧动保”“数字农场”“智慧水利”“村能办”等项目,探索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辅以促农增收、乡村治理机制探索,一套系统集成的改革方案从不同维度精准发力,让千年贡米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折射出更强的现代化弧光。
二促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服务小农急不得,对接市场慢不得
一开始,陈定全就把育种基地选在了新荣村。短短几年时间,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育种基地从几亩扩展到近百亩,周边农民从看稀奇到跟着种,新荣村率先走上产业升级路。
从稻种乘神舟飞船上太空到戴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桂冠,这些年“王家贡米”的新闻一个接一个,新荣村也一年一个样。
拥抱产业升级与坚持小农生产并行,这样的双面新荣并非个案,而是“王家贡米”主产区的一个缩影。谁来服务小农?谁来对接市场?要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这是两个绕不开的基本问题。
“借力改革东风,试点加速破局。”昭化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韩玉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试点项目支持下建设的2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已经陆续投入使用,不仅围绕耕、种、防、收全生产环节都购置了农机,而且还配备了现代化的育秧工厂,进一步完善了昭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双提升。
日前,记者到访王家镇红庙村新落成的农事服务中心时,崭新的各式农机已经入场,育秧中心建设正在紧张收尾。农事不等人,红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华云已经忙着向农户收集工厂化育秧订单。张华云告诉记者,村集体已经和种粮大户冯连春谈好保底分红方案,由他来负责运营。
8年前意外入行的冯连春,如今不仅在磨滩镇桂花村建起了粮食烘干中心、大米加工厂,在“王家贡米”区域公用品牌之下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品牌,而且还带动周边几百户农民一起搞稻渔生态种养,捧回了国家级稻渔种养合作社的荣誉。
一路历练的冯连春已经很会和农民打交道,他推出的“大包干”服务(包种子、包育秧、包插秧)性价比高,受到农民欢迎。
服务小农急不得,对接市场慢不得。借力试点,昭化进一步发力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搭平台、聚人才、创品牌,配套建设具有仓储、包装、物流功能的村级农特产品综合服务站点4个,同时扎实推进“公司+农户”订单农业,让种粮农民吃上“定心丸”。
“全村2600多亩水稻种下后,一年一度的米企签约又要开始了。”新荣村党支部书记王声文说,虽然农民不愁卖,但有订单在手,心中不慌。
三拓强村富民新路
——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释放乡村产业更大价值
2023年底,借助700万元试点资金撬动,新荣村联合周边4村,共同出资入股组建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广元市强村富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强村富民公司),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冯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沈光荣被推选为强村富民公司董事长后不久,就遭遇考验。“72小时极限筹备,接待游客6万人次,带动消费超千万元。”复盘今年春天的油菜花节,沈光荣既紧张又兴奋。这场漂亮的“闪电战”,既是对依托试点项目提升改造后的“王家贡米”现代农业园区的一次新诠释,更是对这支新队伍的首个“压力测试”。
“花田火锅太火爆了,最多时一天中午有40桌游客用餐,不少游客都是远道而来。”强村富民公司经理程培蓉翻开工作日志,回忆起自己连夜布置场地、联络厨师、敲定菜单、培训服务人员的场景,充满成就感。
程培蓉是卫子镇肖家寨村人,个子娇小却十分能干,养过牛、跑过车,还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入职1年多,程培蓉不仅带领公司社会化服务团队完成近3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订单,而且创新推出的花田火锅一炮打响,成为今年油菜花节的惊喜之一。
花田集市、花田音乐节、花田烧烤、花田火锅……这个真正由村里自己人打造的“花田+”系列场景不仅征服了游客,更让周边农民高兴得合不拢嘴——20天里纷至沓来的6万游客买空了不少农户家的粮仓。
三产融合是激发乡村产业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上下共识,对于新荣这样以小农户为主力的村庄,难的是“政府搭台,谁来唱戏”,卫子镇强村富民公司的创新设立给出了昭化方案。“卫子镇开了一个好头,目前其他3个试点乡镇的强村富民公司也跟着搞起来了。”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生安说。
“随着农村改革步入深水区,‘一招鲜’难以为继,农村改革必须由‘单兵突进’转向‘系统破局’。”昭化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叶林城表示,两年来,昭化紧抓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机遇,紧扣试点任务,以“一粒米”为支点,尊重农民意愿,以“渐进式创新”不断蓄积振兴力量,不仅要让千年贡米焕发现代生机,更要努力为新时代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