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丽水“荒野茶”土特产开发思考
时间:2025-07-15 17:07:12 来源:丽水日报 作者:谢炳麟 何跃武 点击:445次

近年来,丽水通过探索土特产发展的标准体系构建、产业链创新、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从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维度大力开发“荒野茶”。丽水“荒野茶”的崛起,印证了“土特产”的深层发展逻辑——基于特定生态禀赋、承载地域文化基因、链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丽水通过在地性资源重构乡村产业价值链,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生转化,不仅重塑了传统农业的价值维度,探索创新出一条荒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也将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茶香样本”。
基础与优势
荒野茶就是野生或经过一定年限野放茶树而采制的茶叶。丽水荒野茶因其优越的生长环境、优异的品质及悠久的茶文化,以及广阔的市场而备受社会各界推崇。
生态环境资源优越。宋徽宗《大观茶论》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强调这一带的茶叶凝聚了闽瓯之地的灵秀之气,汇集着名山大川的仙灵禀性。丽水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地处“北纬27度茶叶黄金带”,温度、降水和光照适宜,利于茶树生长。境内百山祖国家公园,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荒野古茶树与乔木、灌木共生。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沉积岩风化土疏松透气,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形成 “好山好水出好茶”的独特微环境。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丽水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种植。明成化十八年(1483)《处州府志》内有“贡赋茶芽三斤”记载。1915年,惠明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松阳银猴、缙云黄茶等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茶农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
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茶经》载,“野者上,园者次”,说明荒野茶的独特价值。荒野茶安全健康,又因稀缺性、高品质,符合高端消费市场对绿色、原生态产品需求,成为特色的伴手礼和旅游地商品。在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倍增的情况下,饮茶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能驱除心灵的郁结,荡涤心中的愁闷,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丽水处于全国茶叶主产区核心区,有“中国绿茶第一市”的松阳浙南茶叶交易市场,周边有白茶原产地、“中国白茶之乡”政和,全国岩茶、红茶主产区及最大的交易市场武夷山,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探索与成效
庆元是荒野茶品牌打造的先行者和发展代表县,如今荒野茶在丽水全域得到全面开发。据统计,去年,丽水荒野茶产量63.13吨,产值1.75亿元,均价达到每千克约2300元,开辟了丽水高端茶产品打造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通道。仅庆元县荒野茶产量就有12.65吨,产值3685万元;有生产主体17家,产品116款。
资源调查与资源保护有成果。调查显示,上世纪60—80年代初,丽水市村集体所有茶园超过10万亩。据估算,现有荒野茶5万亩左右,其中已开发利用2万多亩。庆元共有荒野茶1.05万亩(31.5万丛),6000多亩相对集中连片,分布在以百山祖、巾子峰等山峰周边和荷地高山台地,海拔800—1400米,有树龄超过300年的古茶树。完善古茶树资源保护,建立荒野茶树数据库和保护管理办法,《庆元县首批荒野古茶树/丛保护名录》中有14处列入。
品质品牌建设与推广有实效。近年来丽水谋划荒野茶品牌提升工作,发布有关丽水“荒野茶”品牌建设工作方案。去年启动“荒野茶”品牌建设,庆元逐渐打响“庆香好茶·元于荒野”品牌形象。“瘦金芽”等10余个荒野茶成爆款品牌,“七叶集”荒野红茶荣获中茶杯红茶类特别金奖。丽水发布全国首个荒野红茶团体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庆元6款产品通过SGS(瑞士通用公证行)等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289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庆元江兴荒野茶基地荣获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园认证,获得“生态低碳茶”认证证书,系全国首批、全市首家。另有8款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今年,庆元荒野茶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名单,丽水正式发布和实施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DB3311/T 310-2025)。“瘦金芽”荒野白茶在香港拍卖价每千克28万元,去年最高拍卖价达每千克49万元。
管理创新与产业融合有突破。发挥数字技术作用,迭代升级数字茶园技术管理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能培训60余期,培养高级技能骨干85名。创新多种形式促共富,成功收储上架全市首宗荒野茶承包经营权出租资源,共465亩、年产2.75吨。2013年,龙泉市岩樟源开发100多亩野生茶树;缙云朱子阁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野生茶园实现产值350余万元。初步统计,丽水相关企业带动辐射1100多人,人均增收近2万元。
做好“土”“特”“产”文章
“土特产”之“土”就是一方水土中寻找乡土资源,“特”就是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就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打造产业全链条。做大做强丽水“荒野茶”品牌,应在“土”“特”“产”上做文章。
(一)立足生态优势,念正“土”字诀
突出本“土”特质。聚焦丽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荒野茶自然生长、无污染的特点,确立健康、绿色、高品质的产品理念,将“生态”作为核心“卖点”。如遂昌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野茶树,仅靠落叶与腐木的自然循环滋养,茶叶中被检测出34种未命名的有益芳香物质,形成独特的“野”基因。
取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及保护管理体系。对接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开展各项生物指标检测,突出“野韵指数”(包括茶氨酸+萜烯类等物质含量)检测体系。联合茶叶研究机构细化荒野茶风味分类,抢占荒野茶话语权。丽水“荒野茶”争取早日取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及保护管理体系(GI、PGI、AGI)。
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在荒野茶保护区明确经纬度边界及海拔、土壤等自然环境指标。严格执行荒野茶地方标准《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在荒野茶核心保护区,保护茶树与自然植被共生的环境。在标准化荒野茶园,采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等方法,严格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继续完善古茶树数据库,开展荒野茶树挂牌保护,对100年以上的设立特殊保护措施,动态监测生长状态。
(二)挖掘文化内涵,打响“特”字牌
彰显荒野茶的独特风味。荒野茶最大的特色是“野”,在于“生态味”。运用传统“放养”与采制技艺,使荒野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等物质保持更高含量、更协调。让荒野红茶既保留自然芳香,又有浓郁老枞韵味,形成“野、清、香”的特质,突显茶叶优异的品性。
聚力打造“丽水山野”区域公用品牌。整合资源,以“丽水山野”作为丽水“荒野茶”区域公用品牌,以此丰富和拓展“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统一品牌形象设计,融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江浙第一高峰龙泉山、云和梯田等富有丽水山水、茶树等山野特色的元素,采用本土的竹木藤草等自然环保材料包装,以绿色、棕色为主色调,展现荒野茶的原始与质朴,提升品牌辨识度与吸引力。
深入挖掘独特茶文化IP价值。“特”体现的是本地的独特风情。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结合《茶经》记载及庆元贡茶历史,联动“丽水山居”“丽水山路”“丽水山景”等丽水“山系”品牌,设计“茶旅融合”主题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研学路线”,建设茶文化体验馆、茶文化主题农家乐,争创“非遗茶空间”,推出传统制茶体验、荒野茶斗茶赛等活动,提升文化附加值。
(三)提升价值链,唱好“产”字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聚焦龙头企业强链,“外引内培”双轮驱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引领发展、联农带农、辐射带动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村集体以“生态强村公司”名义整合零散茶园,通过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招商。大力扶持打造“荒野茶产业联盟”,共享技术及渠道资源。在长三角高端商圈设体验店、官方旗舰店。参与国际茶博会,孵化茶农直播团队,拓宽销售渠道。
深度开发特色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开发“老枞茶”等独特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开发茶饮料、茶糕点等茶食品及抹茶原料。结合丽水大健康产业,开发茶多酚精华等茶护肤品及深加工品类茶保健品。开发荒野茶文创产品,联动龙泉青瓷地理标志产品开发茶器套装,与“丽水山泉”有机融合,形成“荒野茶+丽水山泉”等系列产品。打造“茶园认养+非遗体验+荒野徒步”等体验业态。
加强机制保障。聚焦科技创新强链,以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环节为重点,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绿色储藏、动态保鲜、节能干燥等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科技赋能。建立“监控+监测+实时图像”茶园互通机制。争取金融及其他政策支持,探索低息“生态贷”、“茶园未来收益权质押”模式,盘活沉睡资产。
(作者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党校)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