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浙江磐安:走出“非遗+”共富新路

时间:2025-07-16 17:07: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浪浪 点击:396

夜幕降临,炼火场上火光冲天,在先锋号和锣鼓、唢呐声中,一个接一个赤膊赤脚的炼火者手执平头刀奋力拨弄,顿时火光飞舞、火星四溅……围观的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声与喝彩声。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炼火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花溪风景区演出时的火热场景。炼火者熟练地舞动手中的平头刀,夜空中腾起流光万点,为游客带来别样的视觉盛宴。目前,炼火已成为花溪风景区的常态化演艺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磐安县,拥有710个非遗项目,是名副其实的非遗资源大县。近年来,磐安县结合“特、富、美、安”的发展新要求,以“非遗+”为创新引擎,将丰厚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产业振兴、百姓增收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活力。

磐安县的旅游景区多为山水类景区,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特色。近年来,磐安县加快推进非遗进景区,以“非遗+旅游”模式为景区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

“虽然是磐安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景区,但花溪景区多年来一直没有火起来。2021年,磐安非遗项目炼火、迎大旗双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此为契机,磐安县将炼火引进景区,并编排增加了乌龟端茶、大力士摔跤等非遗类节目演出,一下子赢得游客的口碑和市场的青睐。可以说,炼火让花溪景区重焕生机。”磐安县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感慨。

同样,当地的舞龙故乡景区通过打造“非遗传承地深度游”主题景区,也赢得了市场认可。“我们依托赶茶场非遗项目开展研学体验活动,并融入大祭马、磐安吹打、大凉伞等非遗项目作为展陈内容,每年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0余万元。”该景区总经理张洪贤说。

目前,磐安已成功创建省级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3家,市级非遗旅游景区16家,“非遗+旅游”让磐安旅游品牌愈加闪亮。

近年来,磐安县创新开展非遗薪火赋美工程,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商业街区、公园、景区等地开展常态化展演活动,展演内容涉及戏曲、曲艺、传统舞蹈等多个类别。截至目前,已开展非遗薪火赋美活动200场次以上,惠及群众10余万人次。

“我们每月定期组织开展磐安非遗创意市集并创新场景,融入非遗体验、展览等内容,累计开展非遗市集32场,打响了磐安文旅市集品牌,磐安非遗创意市集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磐安县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磐安县依托儒家文化、茶文化、中药文化等,策划推出“入泮礼”、炒茶制茶、磐五味生产加工等非遗体验活动,引入蓝莲坊、小巷三寻等非遗研学项目,擦亮“非遗+研学”品牌。

“我们打造了榉溪村儒学文化、玉山茶博馆茶文化、江南药镇传统中医药文化3家研学体验基地,推出儒学传承研学游、茶香文化体验游、中药养生保健游等非遗研学线路5条,研学游客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0%,让非遗融入了当代生活。”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破竹、劈篾、分篾……在磐安县华隆工艺品厂,一根粗壮的毛竹在篾匠师傅手里,没多久就变成了一条条细薄的竹丝。这些竹丝经过竹编匠人的巧手,又变成了一个个时尚的花篮和提包。

2021年,在磐安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帮助下,陈爱平成立了竹编非遗工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竹编从注重使用功能的日用品,变成兼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使一根毛竹的价值放大了百倍。“现在,工坊每年的产值超过1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30多人。”陈爱平说。

产业转化背后的推动力来自系统的顶层设计。磐安县里出台了《磐安县非遗工坊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鼓励各乡镇村落利用当地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等进行改造或新建非遗工坊,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实现“农民变工匠”“厅堂变车间”的转变,由非遗工坊出产的竹编、乌石茶具、铜壶、宫灯等手作产品纷纷进驻磐安景区、商超等,成为磐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受到游客喜爱。

“目前,全县共建成非遗工坊32家,各级非遗工坊依托非遗项目开展生产销售,吸纳近3400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2200多户群众年增收3万元以上。”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磐安将继续发力,让非遗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