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浙江温岭:依托“海味经济”闯出“靠海吃海”新路子

时间:2025-07-21 17:07:08 来源:中国消费网 作者:施本允 点击:392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聚焦“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立足辖区丰富海洋资源,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海味经济”潜力,闯出了一条“靠海吃海”的新路子,成为渔区振兴转型的生动实践。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渔业总产值突破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海产品全产业链以年产值170亿元上榜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


在白鲞晒场,松门白鲞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陈新伟正在查看白鲞品质。资料图片

品质提档,助力高质量发展

425日傍晚,温岭市石塘镇钓浜码头人头攒动,一辆辆货车早已等候多时。“禁渔期前的最后一船货,早就被水产品加工厂、酒店提前预订了。”渔民江卫民说,“如今大多数渔船都应用速冻技术,海鲜品质得到保障,像当下热门的海鳌虾,虽然售价不断上涨,但仍供不应求。”

江卫民所说的渔船冷冻冷藏技术得益于温岭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的海捕虾整治提升行动。经过整治,海捕虾保鲜技术和加工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抽检合格率达91.2%,较整治前提升30%,改造后的拖虾船年产值预计增加15%以上。

渔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产业转型。温岭市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引导渔民、水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大预制菜、鱼糜、休闲零食等海产品开发力度,使低值水产品种成为高附加值加工产品。“黄鱼传说”系列预制菜已销往全国15个城市,代理门店从8家增加至23家,带动200余户黄鱼养殖户每户年均增收3.5万元。

2025年,温岭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借力“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地标IP,大力建设“温岭海鲜”区域公共品牌,积极培育温岭青蛤、温岭青蟹、松门白鲞等地理标志。目前,累计注册水产品商标60余件。

抱团发展,助力产业群集聚

温岭市拥有1702艘渔船、8万多名从业人员,水产品加工行业规上企业44家,但“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温岭市市场监管局通过走访调研,鼓励企业重组整合,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生产转型,实现降本增效。松门镇整合北沙、南咸田等周边村的鱼鲞加工业资源,形成集中加工区,设立鱼鲞加工专业合作社9个,建成10万级净化车间3个,鱼鲞加工时间缩短超50%,累计年创产值20亿元。

为帮助企业用好“直播带货”等营销新模式,温岭市以龙头企业天和水产为基地,打造集产销、仓配、培训、孵化、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松创客”水产电商产业园,专注提供各类电商销售服务,快速孵化企业成长,并增设直播间,配备专职打包、发货人员,为渔民解决后顾之忧。目前,“海松创客”水产电商产业园已入驻浙岭渔、海速鲜、石塘半岛等31个团队,休闲海洋食品年销售总额达2000万元。

电商赋能,助力共富发展

近年来,传统渔业借助“互联网+”开拓线上市场成为发展趋势。温岭市市场监管局推广“互联网+渔业”,培育直播带货、抖音、微商等营销推广新模式,相继建立天和、金太、骏马、碧洋等冷冻加工企业冷链平台和云仓网络销售平台,打造产销、仓配、孵化、检测全一体的海松创客电商平台,已入驻石塘半岛、东海鱼集、海速鲜等16家企业(团队)。仅石塘镇就拥有300余名电商从业者,20余个本土海鲜电商品牌,年销售额达2亿元。其中“网小仙”“海霸王”等海鲜直播品牌,年网上销售额达到3200多万元。

围绕“渔业振兴、渔村造梦、渔民共富”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建设“渔二代”海上共富工坊,形成以“渔村夜校”为主题的专业培训品牌,定期开展渔民直播培训,孵化本地渔民主播,全面打造“渔二代”“渔民哥”等海鲜品牌。目前,已培训“渔哥”“渔嫂”350多位,为东海沿岸海上直播经济提供后续人才保障。

围绕石塘、松门半岛旅游建设,温岭深入挖掘曙光文化、石屋文化、渔村文化,借力明星及综艺节目人气,积极开发观光游、研学游、体验游等特色文旅项目,组织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农博会、水产品文化节、食品义卖推介等活动,提升海味经济流量,建成全国“最美渔村”1家,省级渔业休闲精品基地3家。海利村目前拥有精品民宿26家、家庭式民宿58家,高端民宿集聚区带动500余人转产转业,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6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