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时间:2025-07-22 17:07:38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文晓巍 张思慧 点击:392次

要积极推动“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延伸+利益链联结”的“土特产”发展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开出“富民方”
广东知名“土特产”品牌众多,高州荔枝、英德红茶、新会陈皮、清远鸡、徐闻菠萝、西牛麻竹笋、阳江豆豉等享誉全国。这些“土特产”不仅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更通过“一县一业”产业布局,成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为广东做精做优荔枝等“土特产”文章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土特产”的科技含量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攀升,正实实在在拓宽村民就业渠道、鼓起群众钱袋子。以高州荔枝为例,当地通过全链条技术革新,建立完善“田头预冷、生物锁鲜、多式联运”体系,不断缩短从枝头到舌尖的“距离”;此外,清远鸡等特色产业已经突破百亿产值,英德红茶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增幅8.5%,位居广东省第一,首次荣登全国红茶类榜首。
与此同时,不少“土特产”也面临着产业链发展困局。“土特产”产业链较短。很多“土特产”企业停留在原料供应阶段,深加工率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土特产”供应链较弱。从品牌弱、集中度低,到缺少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品牌,“土特产”供应链上下游整合能力不强。“土特产”价值链较低。一方面,市场上存在大量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土特产”三无产品,甚至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另一方面,与美国新奇士柑橘、英国立顿红茶、新西兰佳沛奇异果等国际高端农产品品牌相比,我省“土特产”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土特产”利益链较堵。从11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测算数据来看,广东与福建、湖北、湖南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了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对于农业产业的经济潜能挖掘不足、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农户仍然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有效的衔接。
综上,笔者建议,要在“四链”融合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推进“土特产”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突破,提升“土特产”价值链。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力量积极面向我省“土特产”亟待解决的生物育种技术、山地实用机械等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突破,推进无人机、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助力构建“土特产”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夯实“双百行动”,做实“农村科技特派员”、做强“永根科技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荔枝为例,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全链的产业协同与创新,还要推动荔枝产品的深加工和文化赋能,提升产品溢价,降低丰产不丰收的风险。要加大“土特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布局扶持实施一批加工、冷链、存储、运输等全产业链项目,支持“土特产”品牌升级。合力推动我省“土特产”参与国际农产品供应链,提高技术创新和智库赋能溢出效应,提升“土特产”价值链层次。
二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协同“土特产”供应链。以最终客户需求为依据来建立或改造现行“土特产”供应链,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配置,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T2C(Technology to Countryside,科技服务乡村)大模型等实现“土特产”供应链信息共享,构建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产品标准化和业务流程重组有效降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复杂性。推动“土特产”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变化做出最迅速的反应,构筑基于时间竞争的优势。基于数据协同的“土特产”供应链,积极建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优化从农场到消费者的每个环节控制和管理,确保“土特产”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三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延伸“土特产”产业链。推动“土特产”的“价值再造”,大力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土特产”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要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全链条要素,并致力于打造“土特产”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技型企业,形成链群融合新格局。同时,通过生产规范化、产品价值化、渠道立体化、体验沉浸化,推动产业向服务输出、文化赋能、健康价值延伸等领域拓展,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土特产”利益链。要推动政企校合作联农带农。要完善政策支持,推动相关项目资金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联农带农提供更多保障,激发利益联结的动力。鼓励企业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吸纳就业、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多样化利益联结方式,增加农民薪金、租金、股金等多种收入。加强高校培训力度,提升农民与企业风险共担意识,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