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解码绍兴共富片区的全域跃迁密码

时间:2025-07-24 09:07:07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金汉青 点击:457

今年以来,绍兴市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合力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依托“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以党建引领轴链融合打造兴村共富链,全域推进“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推动乡村从“一村美”迈向“一片富”,致力于打造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根据计划,2025年绍兴市力争将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以内,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全面突破60万元,建成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15条。

在此背景下,绍兴各地因地制宜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要素,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较好的经验做法:通过片区党建联建牵引带动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服务共享、社会共治,“化散为聚”的乡村正日益呈现出深度融合的崭新面貌。

越城

三轮驱动激发“和美越乡”建设新活力

清晨,阳光洒在越城区富盛镇上旺村的茶园,层层叠叠的绿意间,散发出淡淡清香。不远处,乡村面包民宿的烘焙师正将新鲜出炉的面包摆上餐桌,浓郁的麦香与山间的晨雾交织,吸引着游客驻足品尝。这里是“稽山桃源”共富片区的核心地带,一个由昔日“江南大寨”蜕变而来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据了解,“稽山桃源”共富片区由富盛镇上旺村、倪家溇村、红山村、乌石村、义峰村5个行政村组成,片区以上旺村为重点村,辐射带动倪家溇村、乌石村等周边村庄,并依托片区内丰富的知青文化和茶叶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稽山鉴水“美丽窗口”。

几公里之外的鉴湖街道,“云谷风秦”共富片区正日臻成熟。该片区以坡塘村为重点村,近期联动王家葑村、秦望村,远期联动玉屏村、丰乐村,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业,打造一个农文旅融合共富示范区。

据悉,越城区正以这两大片区“打头阵”作示范,通过重点村这一节点,联结周边若干个地理区域相邻、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特色相似的村,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

近年来,该区立足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及产业基础,坚持未来乡村与美丽城镇、县域风貌样板区联创联建,推动乡村组团式发展,打造五大共富片区。

串联运河脉络,助推区域一体协同发展,越城区以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项目为契机,串联运河沿线东浦街道酒香有戏片区、皋埠街道放翁牧歌片区、陶堰街道鉴湖水韵片区以及南村村、坝头山村、白塔头村、泾口村等节点村,开展节点村河道疏浚、水质监测、生态修复等,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打造“浙东古运河”“水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越城区深挖越城名仕文化、运河文化,围绕越乡文化之韵、生态山水之美、红色研学之魂等核心主题,连点成片构建精品共富片区,创建“放翁牧歌”“稽山桃源”“鉴湖水韵”等5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共富片区。

为了让产业更加兴旺,越城区全面盘点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以社会融资、招商等方式,引进新业态,延长黄酒、抹茶等土特产产业链,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水平。如东浦街道“酒香有戏”共富片区以酒为媒,做深黄酒文章;富盛镇“稽山桃源”共富片区发展壮大抹茶优势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培育与产业集群发展。2024年该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237.25万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实现55万元以上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5年第二批(非山区海岛县)省级重点村和片区名单,越城区“稽山桃源”“云谷风秦”两个村(共富片区)上榜。这份荣誉,不仅是越城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的生动注脚,更是其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

柯桥

全域描绘共富图景区域联动谱写新篇

“这就是记忆里童年的大灶味!”近日,在柯桥区稽东镇大桥村“一桌土菜”共富片区的沉浸式体验点,吸引了一批批客人前来品尝。

稽东镇生态禀赋优越,但因地处水源地保护区,二、三产业受限,好山好水好产品难以变成“好钱景”,为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近年来,柯桥区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平台,开创性地推行乡村共富联合体改革,以核心村引领和抱团发展为导向,多个行政村或经营主体联合构建,打造区域联动、抱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一桌土菜”应运而生,以大桥村为核心村,与农业公司建立农产品销售合作关系,联结冢斜村、车头村、顺利村、竹田头村、金丰村、占岙村等6个组团村,构建“一桌土菜”品牌引领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土菜提升、产业创新、生态宜居”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样板,16月份共富片区实现销售额超3500万元,参与项目的村民人均增收2.5万元。

在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环村公路两侧花海连绵,智能温室大棚内兰香馥郁,电商直播间里订单声此起彼伏……这片以“花香漓渚”命名的共富片区,正以兰花为媒,串联起产业盛景,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据了解,该共富片区依托“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平台,不断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加快与兰花产业兴村共富链的融合,引领推动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裕,招引入驻中国农机院浙江分院,与5所在绍高校联合成立产业共富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今年,柯桥区全面深化乡村共富联合体体制机制探索,完善政策体系迭代升级,重磅发布《推进乡村共富联合体迭代升级打造共富片区实施意见》。未来,该区将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思路,探索“特色定位+产业融合+片区组团”路径,构建“四联四共”机制,把全区213个村全域化布局到共富片区。

与此同时,柯桥区针对“花香漓渚”“一桌土菜”等5个重点共富片区,创新推行区领导包联机制,全面掌握推进动态,针对遇到的问题给予细致指导、着力重点协调,切实强化统筹协调力度。此外,柯桥还以目标为引领,系统梳理片区重点任务清单与项目清单,构建起“任务清晰界定、责任落实到人、时间倒逼推进”的闭环管理机制,有力推动片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柯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相关镇街将立足差异化,以重点村引领,创新机制、设计载体,推动其迭代升级,合力打造多种类型共富片区。此外,还将以“四联四共”机制推动乡村从“单村”到“组团”、“建设”到“经营”、“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转变,优化组织、产业和治理,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打造示范样板。

上虞

以片区融合发展解锁乡村“共富密码”

盛夏的上虞区丁宅村,金黄的蜜桃压弯枝头,桑葚、蓝莓的余香仍在空气中萦绕。果园里,游客提着竹篮穿梭其间,欢声笑语与溪水潺潺交织成曲;午后,卡丁车赛道引擎轰鸣,水上乐园的皮划艇划破碧波;傍晚,“村咖”内年轻创客聚集在一起……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山村,如今正以“仙果+IP为核心,在“山水隐逸”共富片区的蓝图中,书写着产业融合、人才集聚、生态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上虞区以片区融合发展解锁乡村“共富密码”,该区以省级未来乡村为核心,按照地缘相邻、产业相似、资源互惠原则,打破行政村界限,推进单村实施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联动建设转型,打造“仙果丁宅”“白马春晖”等10大共富片区。

借农文旅深度融合之笔,描绘共同富裕新画卷。上虞以梯田石浪、越窑青瓷、东山湖景区等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东澄山庄、沐格山居等精品民宿建设,举办攀登节等各类节会活动,利用共富工坊电商直播助农销售增收,推动“流量”变“留量”、“颜值”变“产值”。2024年共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18.6亿元。

依托品牌力量,上虞推动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整合春晖文化、谢晋文化等内涵,创建“白马春晖”“谢晋故里”等IP品牌,开发本土文创产品,设立“白马湖散文奖”“丰子恺漫画奖”等奖项,并通过短视频、图文集等多途径宣传乡村文旅优势,做好文化“活化”“物化”“转化”文章。例如,谢塘镇晋生村深挖谢晋电影文化内涵,在谢晋故居、谢晋老宅等基础上,引进上海电影集团专业设计团队改造老粮站成为晋生星片场。目前,晋生星片场已累计接待游客45万余人。

在驿亭镇,崭新打造的“白马春晖”共富片区正蓄势待发,即将璀璨亮相。片区以“白马春晖朝圣地,诗路共富新驿站”为定位,坚持党建统领,整合春晖文化、二都杨梅等资源,以春晖文化赋能打造IP,谋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加速文旅业态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与村民就业。

此外,上虞聚焦“一老一小”,完善镇村教育、医疗、养老等便民服务体系,加大人力、科技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成立民生服务,帮助解决群众困难,满足群众需求。如崧厦街道潘韩村全省首家智慧医疗服务站以“线上+线下”服务模式,贯通省、区、村三级医疗资源,打开村民与省城专家“面对面”交流新通道,运营一年以来,开展相关诊疗服务2000余人次,体检服务1600余人次。

实践证明,山区不是发展的洼地,而是新质生产力的沃土。通过片区融合、产业联动、人才集聚和生态治理,上虞正书写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上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通过打破单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片区内多村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共享、场景项目一体建设、市场化一体运营,积极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联动共赢、机制创新的“和美越乡”共富单元。

诸暨

以兴村共富链为笔勾勒共富片区新蓝图

在诸暨,全长25公里的“溯源走心之旅”共富片区,正以千年文化为底色,串联起山下湖镇与枫桥镇的6个行政村,描绘一幅“单村红”向“片区富”跃升的共富画卷。在位于山下湖镇新桔城村的珍珠数字化养殖基地内,一串串珍珠蚌在清澈的湖水中若隐若现,技术人员通过智能监测屏实时查看水质数据。“过去靠经验养蚌,现在靠数字说话。”养殖户王大姐笑着说,“我们的珍珠圆润度提升了,亩均收益也跟着翻倍!”

这一幕,恰是“溯源走心之旅”共富片区引领百姓迈向致富路的生动写照。

“溯源走心之旅”共富片区涉及山下湖镇、枫桥镇,环境优美,村庄治理、数字应用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其中,枫桥镇枫源村“三上三下三公开”民主治村机制,杜黄新村做好土地流转文章促进产业腾飞;山下湖镇枫江村“退墙让路”的现代版“六尺巷”故事,新桔城村珍珠数字化养殖,解放村集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和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米果果小镇,新长乐村珍珠直播打响“珍珠第一村”产业品牌等典型经验,这些既是对“千万工程”成果展示的“走心”之旅,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溯源”之旅。

近年来,诸暨市以打造兴村共富链为主抓手,有序推进在中心镇布局共富片区、重点村建设共富工坊,致力于将“单村红”变成“片区富”,让“点点星光”化作“璀璨群星”。目前,已累计建成“五个有”标准共富工坊221家,吸纳就业人员1.1万人,去年带动诸暨全市村集体经济增收3170余万元。

眼下,诸暨正在着力推进五泄镇“漫游五泄”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共富片区和马剑镇“十亩悦享”共富片区建设。据诸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漫游五泄”共富片区将构建“1+3”运行体系,通过串联起农业种植、研学教育、精品民宿、非遗文创、一乡一品西施团圆饼的全链开发、体育赛事等产业链,形成“漫游五泄”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共富片区,以“党建链”解锁乡村“共富密码”。

“十亩悦享”共富片区的总体定位是长三角微度假首选地·浙西黄金旅游带中转站,将通过塑造“古韵新生”宜居场景、构建“低空经济+文创工坊+智慧农业+共富水美”融合矩阵等方式,联动周边形成“半小时共富圈”,带动当地增收致富。

嵊州

片区引领书写全域共富共美高分答卷

近年来,嵊州市深耕“千万工程”,全力打造“西白忘忧”“鹿门访友”“卮山仙踪”“金庭问道”“越剧源”“小吃经”等10个片区共富组团,以片区化“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域和美,形成“四带示范、十团引领、多点齐开、全域和美”发展新格局。

在嵊州市的西北部,海拔千米的西白山如同一座天然屏障,串联起长乐、石璜、谷来等乡镇的10个村落。这里曾因交通闭塞、产业分散而发展滞后,如今却以“西白忘忧”共富片区的名义,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通过“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嵊州将西白山的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资源联动、产业重塑、业态升级”的共富新路。

在精心雕琢出令人流连忘返的“西白忘忧”之后,嵊州并未停下奋进的脚步,而是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吃共富片区。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承让嵊州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制了以小笼包为代表的百余种小吃美食,先后创建成为“浙江小吃文化之乡”和“中国小吃文化名城”,并形成了“嵊州小吃”这一颇具特色的产业品牌。

为此,嵊州以小吃为纽带,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品牌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文旅融合,将零散的小吃摊点转化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奋力打造“小吃经”共富片区的嵊州样本。

据了解,眼下正在打造的“小吃经”共富片区涵盖甘霖镇6个村,以黄箭坂村为重点村。该片区以小吃经济为核心,整合技艺、供应链和劳动力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同时,延伸产业链,打造“稻梦谷·富乐田园”项目,构建“稻作+”生态,形成特色农旅品牌。各个村庄在产业链中承担着不同的分工角色:蛟镇村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物流中心和冷链基地;黄箭坂村引进新型小吃共富产业园;小黄山村依托遗址公园打造文旅空间;黄胜堂村修缮古建筑,保留清代风格。整个片区将形成“吃、住、行、游、购”一体化产业生态,探索“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模式,带动就业创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嵊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片区化打造和美乡村样板过程中,嵊州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从发展格局、乡村产业、乡村宜居、乡村文化、乡村交通等方面着手,制定《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232027年)》,加强资源整合,发挥集聚效应。

同时,该市通过支部联建、事务联议、工作联比,组建片区共富联合体,实行“一月一议、急事急议”,思路共谋、项目共推、活动共商,化“单兵作战”为“组团攻坚”,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联动发展格局。

此外,嵊州还以产业联兴、项目联营、村庄联治,构建“片区致富链”撬动“全域共富链”新体系。例如,浦口街道8个村共同打造“土心·月亮湾”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西白山”组团携手10个村打造乡村产业园、星空茶馆、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百万元。

新昌

“一统四联”打造共富片区 书写乡村振兴鲜活注脚

近年来,新昌县结合“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依据自身优势短板,谋划重点村和片区组团发展建设项目,按照党建统领、空间联通、产业联动、服务联享、利益联结“一统四联”路径,重点打造6大片区组团。同时,以重点村为核心,聚力优产业、优生态、忧民生,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升级,发挥库区、山区生态优势,构建全域绿色基底,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33个辐射村及周边村发展,努力实现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美好愿景。

在打造共富片区建设的过程中,新昌县将个体增收作为重要着力点。去年开始,新昌县聚焦“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万元家庭”,启动实施“挂单奔中”改革,力争通过3年时间,推动3万元门槛应跨尽跨,实现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澄潭街道,构建了“强村公司+龙头企业+低收入家庭”增收机制,投资40万元整合闲置农房建成炬祥桑叶共富工坊。工坊承接桑叶来料加工,就业门槛低、时间自由,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就业难题。自运营以来,为泄下村带来5万元年租金收益,带动周边3个村就业,创造70余个岗位,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富片区建设推进过程中,新昌县始终聚焦山区群众“民生服务、政务服务、市场化服务”三大需求,立足“小空间提供小服务、小服务满足小需求、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小投入带来大效应”,精心打造为民服务的共富场景。

近几年,一个诞生于新昌乡村的集市火了。在这里,村民们不仅能买到各种物资,还能“淘”到各种服务。这个名为“乡理乡亲共富集市”的共富场景,是新昌县“以小空间提供小服务,小服务满足小需求,小需求服务大民生”,切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探索。眼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新昌县已建成各类“乡理乡亲”服务站点250余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功能从最初单一的理发服务扩展至政务服务、家电维修、矛盾调解等集成式服务,真正补齐了乡村公共服务短板。在全面提供各类民生服务的同时,还不定期举办土特产展示展销共富市集,有效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新昌县的生动实践有力印证,公共服务的优化升级、乡村产业的蓬勃振兴以及基层治理的开拓创新,三者能够形成紧密的同频共振效应。当“挂单奔中”精准帮扶的温情暖流、“乡理乡亲”贴心服务的和煦春风,一同吹拂每一寸乡土大地;当片区化协同发展的共富画卷,在唐诗之路的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展,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浙东小县城,正以铿锵有力的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