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北纬28°的绿色奇迹 ——解码湘西黄金茶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5-07-24 17:07:51 来源:团结报 作者:肖庆宾 龙雪娇 点击:433次

盛夏时节,气温持续攀升,茶树进入疯长旺季,茶市却渐渐步入“淡季”。 然而,吉首的景象却有些不同寻常。7月初的一天,记者走进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山上,手机支架、补光灯随处可见,伴随着“源头茶园,品质保障。”“一二三,上链接!”等吆喝声,茶农穿梭在茶垄之间,手持采茶机在茶树梢上轻轻一掠,嫩叶便瞬间被切断,鼓风机将其吹入收集袋中。 紧邻隘口村的湘西黄金茶博园里,新开辟的夏秋茶全自动生产线正全力运转,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 与知名啤酒企业跨界研发的“茶啤”稳步推进;以湘西黄金茶为原料的本土茶饮品牌“翠茶”,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味蕾…… 在与湘西相隔900余公里的河南许昌,以选品严苛著称的胖东来茶叶超市里,湘西黄金茶崭露头角,凭借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赢得了一众老茶客的青睐。 在传统观念中的淡季,湘西黄金茶的“热度”丝毫未减。
“三带”优势铸就品质根基
作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吉首地处北纬28度黄金地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位于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三带”交汇的核心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产茶先天条件。
过去,由于培育技术缺乏、人力干预过多、加工工艺传统、工艺参数模糊等因素,导致湘西黄金茶品质不稳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茶叶消费市场站稳脚跟,当务之急是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质量”。
为此,近年来,吉首市不断深化与陈宗懋、刘仲华等院士团队的合作,加强“二品一标”及绿色生态高标准茶园建设。同时,携手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重点开展黄金茶新品种登记、新产品开发、加工提质增效等技术研究。积极深入茶园、走进工厂开展上门指导服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
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达7.8%,超同期绿茶两倍多;茶多酚含量达30%,水浸出物比值为46.6%,这是湘西黄金茶交出的品质“答卷”。
有了品质标杆,更要确定标准。吉首市先后制定出台覆盖培育管理、采摘、加工的“全流程质量标准”,持续推动茶产业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精深化发展。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3条高标准绿茶、红茶智能生产线,建成47家规模化茶叶加工厂,25家茶叶加工厂获SC认证。
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该市组建茶叶产业发展联合体,实行成员企业分片区保底收购,在强化利益联结、稳定茶叶价格、维护茶农利益的基础上,让各企业对齐质量标准“颗粒度”,杜绝牺牲品质换低价的“内卷式”竞争。
目前,隘口村1万亩茶园已完成出口茶种植基地备案,并启动了色瑞斯有机认证、公平贸易认证和雨林联盟认证,从内陆深山“扬帆”走向全球舞台,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吉首将目光投向夏秋茶市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茶贵春时,叶重鲜嫩。”吉首市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涂洪强告诉记者,夏秋季气温偏高,茶叶生长快、老化也快,口感不如春茶,加之采摘成本高,综合效益低,往往被弃用。
今年,新建的初制茶生产线专攻夏秋茶加工,主打高性价比与日常饮用需求,以此契合当下名优茶与口粮茶并存的茶叶消费逻辑。据了解,该生产线包含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干燥等多个加工环节,数字化控制温度、时间、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参与,实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的目标。加工完成的茶叶,将销往全国各地的茶市场。
涂洪强说,补齐夏秋茶加工短板后,吉首茶叶产业有望告别“春忙、夏松、秋闲、冬散”的状态,实现从“一季旺”到“四季香”的转变。
多维发力构建品牌体系
如果说品质保证了下限,那么品牌则决定了上限。“你的滋味藏着故乡的清芬,宛如露珠滴进少年的梦里……”2018年,湘西黄金茶主题歌——《喝杯黄金茶心已经回家》上线。歌中,茶成为在外湘西游子连接家乡、抚慰思念的纽带。而数年前,该歌曲的词作者、湘籍画家苏高宇的题字作品,就已出现在湘西黄金茶的包装上。这些,都是吉首市在以茶文化赋能茶品牌建设方面的主动尝试。
不仅如此,吉首还系统收集整理湘西茶史、茶俗、茶艺等资料,先后撰写了《茶食记》《湘西黄金茶·只此青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编排了《土苗敬茶歌》《湘西黄金茶·青绿绘山河》《爸爸的茶园》等一批文艺作品。今年,该市启动文史书籍《湘西黄金茶茶韵》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以“湘西黄金茶”为主题的原创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史考文献、诗词歌赋、报告文学及摄影作品,进一步深挖茶文化内涵,弘扬湘西茶文化,用心讲好湘西茶故事。
品牌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销售渠道。线下,吉首市打造集茶会、茶艺培训、茶品品鉴于一体的品牌高端形象展示窗口;湘西黄金茶“入住”多家酒店宾馆,让前来吉首的旅客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其魅力;深化与集团公司的茶叶销售合作,形成以长沙为集散地,将市场触角延伸至省内及全国市场的销售模式。
线上,利用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通过举办直播活动、开展直播培训、培养直播网红等方式,从新兴市场中培育湘西黄金茶消费群体。同时借助中华茶祖节、广州茶博会等业界各类大型博览会、展销会、茶交会,以及湘西黄金茶品茶节、吉首国际鼓文化节等节会载体,积极展示湘西黄金茶文化,推动品牌形象“入耳入眼入心”。
茶旅融合串起致富链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莫洪莉和丈夫回到隘口村,跟家人一起吃起了“茶叶饭”。“先是种茶叶,然后学习加工茶叶。”去年,莫洪莉又跟着“网红”学直播,把镜头对准家门口的山川风物,如今,在茶叶合作社理事长、“洪莉茶舍”老板娘等身份之外,她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旅推荐官。
在莫洪莉看来,全家能过上富足生活,是茶树的馈赠。历经多年发展,隘口村里的茶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百亩发展至2万亩。上茶山、游茶园、住茶宿、品茶道、吃茶宴、购茶礼……当地村民在“茶叶饭”的基础上,又吃上了“旅游饭”,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
产业旺了,乡村自然就有了人气和活力。以隘口村为核心,多个乡镇为主体的“百里茶廊”初见雏形。
大雨过后,己略乡夯坨村云雾缭绕,云海、苗寨、青山、茶园相映成趣。夯坨村,曾因山高路陡、交通闭塞而不为外人所知,却也因此保留了原生态的风貌。2022年,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升级的“感召”下,离乡奋斗多年、事业已小有成就的龙先宏回到村里,带领玩伴组建湘西深山乐队,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村晚”,用网络向世人展现湘西大山深处的变化。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隘口村和夯坨村。矮寨镇中黄村“蝴蝶寨”,一个集文化体验、民宿休闲、手工艺品制作、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岩科村的百合花与黄金茶树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曾为国家级贫困村的坪年村,依托茶叶种植加工和茶旅融合,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茶谷”;太平镇青干村,往昔贫瘠的荒山坡,如今变成了一座绿油油的“金山”……为更好地满足茶旅融合发展的需求,吉首市不断加强运力保障,让司马河、洽比河、己略河沿线的重点涉茶村寨“串珠成链”,把茶园变成乐园、茶山变成金山、茶区变成景区,并催生出茶小镇、茶博园、茶民宿、茶小馆等多种业态,共同书写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答卷。
新茶路、新茶旅、新茶经、新茶饮、新茶膳、新茶疗……在吉首,一批批茶人正努力探索茶叶的无限可能。十万山谷一叶茶,在这里,“一片黄金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根“金链条”,这头连着绿水青山,那头串起生活的甘甜。 记者手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吉首市深耕13载,从1200亩茶园到15.5万亩“茶海”,从2个村子起步,到覆盖全市10个乡镇(街道)、102个行政村,从少量家庭式加工小作坊,到拥有茶企、专业合作社170余家,再到年产干茶1869余吨,综合产值超14亿元,带动全市6.5万余茶人增收,实现了从茶资源大市到茶产业强市的跨越。
数字背后,是无数吉首茶人的辛勤付出和执着坚守。“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中国黄金茶之乡”等殊荣之下,是吉首全市上下一心、接续奋斗的实践探索,以及坚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前行路上纵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但我们相信,有这么一群人,“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