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专家观点丨提升三大核心要素 缔造家禽产业品牌竞争力
时间:2025-07-28 17:07:07 来源: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 胡晓云 点击:826次

导语
在当前全球畜产食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家禽业已进入品牌化发展关键期,品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破局内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突破同质化内卷、实现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跃迁?根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胡晓云科研团队的研究,“品牌价值、品牌声誉、品牌文化力”是驱动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要素,也是家禽业突破国际竞争壁垒、实现价值跃升的战略支点。当前,家禽产业需以这三大要素为引擎,通过系统化价值再造,重构品牌竞争力体系,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缔造中国畜牧品牌的全球竞争力。
全文发表于《中国禽业导刊》2025年第7期
提升三大核心要素 缔造家禽产业品牌竞争力
一、品牌价值:从产品交易到未来盈利的战略跃迁
品牌价值不仅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力的量化体现,更是衡量家禽品牌未来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与“风向标”,其本质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能力”。胡晓云科研团队研发的CARD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显示,品牌价值由品牌收益、忠诚度因子、强度乘数三大维度构成,为品牌价值的评估提供了科学工具——其中品牌强度乘数涵盖带动力、资源力、经营力、传播力、发展力“五力”,是品牌持续收益能力的关键表征。
1、国际对标下的价值差距
当前,中国畜牧品牌在国际权威榜单中的排名仍显滞后,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品牌资源力、经营力、传播力等“品牌强度”指标入手,实现体系化提升。在2024年GYBrand中国品牌500强榜单中,伊利(1314.43亿元)、蒙牛(1051.38亿元)作为畜牧类代表上榜,但与华为(7126.02亿元)、腾讯(5549.38亿元)等科技品牌相比,价值差距显著。反观国际市场,日本神户牛肉凭借“血统+工艺+文化”的价值体系,品牌溢价能力远超中国同类产品。这一差距在畜禽领域尤为突出:2023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数据显示,中国畜禽品牌在“文化溢价能力”维度得分仅为日本同类品牌的62%。
2、价值构建的实践路径
宁夏盐池滩羊肉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实现超30%溢价,其成功印证了“品种特色+区域生态+认证体系”的价值逻辑。在家禽业,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场+职业农民”的组织创新,结合产品品质和新鲜度等科技赋能产品,构建了从养殖到消费的全链条价值体系;文昌鸡品牌通过剥离原料成本、测算3年售价稳定性及区域经济带动效应,实现价值量化。家禽品牌需强化“价值量化”思维,参考CARD模型开展价值评估,建立“品牌价值-溢价能力”数据体系,推动企业对标国际标准,强化品牌资源力与传播力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路径,扩大品牌强度乘数,从而全面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价值”的转变。
二、品牌声誉:消费者心智中的信任资本
品牌声誉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综合印象,其本质是消费者感知、偏好与口碑的综合累积,是未来制胜的法宝。2023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声誉评价显示,畜牧类品牌数量643个,占比14.36%,但声誉前100位中仅占7%,显著低于茶叶(36%)和果品(26%)。畜禽品牌如海南文昌鸡(声誉得分847.57)、盐池滩羊(854.21)虽居前列,但整体好感评价率仍落后于加工食品类。
1、声誉管理的“四维模型”
胡晓云科研团队提出的声誉评估模型包含“能见率(曝光度)-认知行动率(消费转化)-好感评价率(口碑)-消费体验评价率(复购)”四维管理体系,为品牌声誉的提升提供了清晰路径。山东单县羊肉汤借助短视频平台提升能见率,带动认知行动率增长20%,形成“传播-转化-复购”闭环,这一模式可复用于家禽品牌。例如,某蛋品企业通过“透明工厂”直播提升能见率,结合电商平台差评分析优化产品,使好感评价率提升15个百分点。
2、地缘品牌的声誉痛点
我国绝大多数家禽区域公用品牌属于地缘性地理标志产品,如“文昌鸡”“清远麻鸡”等。这类品牌面临“重资源投入、轻心智占位”的误区:2023年数据显示,畜牧品牌在“消费体验评价率”维度得分仅为707.79,显著低于茶叶(790.37)。笔者建议,家禽地缘品牌需强化“消费立场”理念,从“生产者思维”转向“消费者心智占领”,例如通过“功能蛋”“可生食蛋”等工艺创新满足高端消费需求,提升声誉资本。
3、行业建议
在中国畜产食品品牌培育过程中,品牌声誉的建设需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提升品牌能见率;通过精准定位、差异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行动率;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好评,提升好感评价率;通过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复购意愿,从而形成品牌声誉的良性循环。
三、品牌文化力:从产品功能到情感溢价的灵魂赋能
品牌文化力是品牌冰山下的“85%”,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驱动力。胡晓云科研团队首次提出的“品牌文化力指数”模型显示,从文化生产力、消费感知力等维度,通过打造IP化、场景化的文化附加值,将地域文化、传统工艺等元素融入品牌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品牌文化力,进而增强品牌溢价能力。日本和牛通过“但马牛血统+传统饲养工艺+地域文化IP”构建高价体系,其“历史资源”“文脉传承”指标占比超40%,为中国家禽品牌提供了范式参考。
1、文化赋能的三大路径
(1)品类符号化
金华两头乌猪以“中华熊猫猪”IP构建亲子牧场,将养殖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家禽业可打造“竹林鸡”“虫草鸭”等文化符号,如安吉竹林鸡以“百万竹海的自然能量”为定位,通过竹文化场景营造提升溢价。
(2)非遗工艺活化
平遥牛肉通过“非遗工艺+古城文旅”融合,使文化
溢价率提升15%;家禽品牌可借鉴“北京烤鸭”“德州扒鸡”的工艺叙事,强化“传统养殖+现代工艺”的文化表达。
(3)地域文脉植入
阿旗牛以“草原守护者”IP融合地域文化,家禽业可挖掘“斗鸡文化”“凤鸟图腾”等文脉资源,如绍兴麻鸭结合“越文化”打造“水乡珍味”品牌形象。
2、文化力评估的创新实践
胡晓云科研团队建议中国畜牧业协会开展“畜牧品牌文化力指数”研究,从“历史渊源、符号创新、情感连接”等维度建立评估体系。例如,在文昌鸡品牌建设中,通过“华侨文化+热带生态”的文化嫁接,开发“侨乡味道”主题礼盒,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赋能。
四、破局路径:从产业要素提升到品牌生态重构的系统升级
品牌在提升产品价值、塑造市场声誉、满足多元消费需求等方面具有核心驱动作用。
1、加强品牌意识,释放赋能价值
品牌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培育主体科学的品牌认知——即对品牌建设的系统性理念。品牌作为产业新质生产力,其发展内核在于创新驱动。2014年5月10日国家“三个转变”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品牌建设确立了根本指引。
品牌的多维价值体现在:作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满足消费者从物质到精神的个性化需求,助力中国产品融入未来消费市场;其经济本质是创造高溢价的核心要素。
2、中国畜产品品牌生态结构现状
(1)企业品牌
规模化发展基础扎实,品牌化程度相对领先。
(2)产品品牌
特色属性鲜明,高品质细分市场需求持续扩容。
(3)区域公用品牌
培育力度显著增强,平台价值逐步显现。
当前核心矛盾在于三类品牌发展不均衡:企业品牌领跑在前,区域公用品牌仍需培育,产品品牌凭借特色属性在消费市场形成差异化认知,但协同匹配度有待提升。
3、畜产品品牌培育的八大科学理念
基于研究,品牌主体需构建“差异竞争、消费立场、投入产出、品牌生态、创新赋能、多元价值、品牌权益、持续发展”八大理念,系统构建高价值品牌体系:
(1)差异竞争
聚焦差异的发现、创造、供给与转化,突破品类同质化瓶颈。
(2)消费立场
以用户为中心,精准响应诉求并引导需求升级。
(3)投入产出
树立战略投资思维,坚持品效合一与长期主义,关注ROI(投入产出比)动态平衡。
(4)品牌生态
构建涵盖空间、产业、组织、人的品牌生态场域,协调国家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层级协同关系。
(5)创新赋能
通过文化、科技、组织、传播等多元创新实现品牌溢价。
(6)多元价值
超越经济属性,挖掘生态、文化、情感等社会价值内涵。
(7)品牌权益
强化商标注册与知识产权保护,破解区域公用品牌中GI(地理标志)与商标的交互管理难题。
(8)持续发展
秉持长期主义,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五权分置”管理体系(决策监管权、商标所有权、运营权、评估权、使用权),保障战略连续性。
4、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生态重构
当前中国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可观,但整体声誉有待提升。未来需以“品牌价值、品牌声誉、品牌文化力”为核心,通过“三大转型”推动品牌升级:
(1)价值量化与标准共建
建立“品牌价值-溢价能力”数据体系,参考CARD模型构建家禽品牌价值评估数据库,动态监测“品牌收益-忠诚度-强度乘数”指标。推动行业统一的价值发布机制(如“中国家禽品牌价值榜”),强化行业品牌话语权。
(2)声誉管理与数智赋能
构建“线上口碑监测+线下体验优化”体系:通过电商差评分析、社群口碑运营提升好感率。例如某禽蛋企业通过社群反馈改进包装,复购率提升22%。依托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痛点,实现产品与服务迭代。
(3)文化破圈与场景创新
融合地方特色构建差异化叙事,以“品牌化引领、数智化赋能、组织化创新”推动畜牧品牌从“初级产品输出”转向“品牌出海”。针对Z世代打造“萌宠家禽”“国潮禽品”等年轻化IP,通过短视频、剧本杀等形式实现文化破圈。如某肉鸡品牌开发“养鸡日记”互动游戏,以沉浸式体验带动品牌能见率提升30%。
当行业以国际化品牌语言讲述东方农耕智慧,中国畜牧品牌将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共鸣的质变,在全球市场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五、结语:从产业思维向品牌思维转型
中国畜牧地标品牌需面向消费市场,构建涵盖产品、渠道、传播与文化体验的全维度消费场景,并积极应对消费升级迭代,制定适配的品牌营销策略。从“肥西老母鸡”到“老乡鸡”的品牌焕新,从“文昌鸡”地理标志保护走向国际化叙事,中国家禽品牌正经历从产品输出到文化共鸣的质变。我国家禽业应加速对接国际评价体系,以品牌价值为基石、品牌声誉为纽带、品牌文化力为灵魂,构建“品种+工艺+地域”三位一体的品牌生态。
中国畜产品品牌培育应聚焦品牌价值与声誉提升,通过差异化竞争、消费导向、创新赋能与生态协同,逐步构建高价值、好声誉的品牌体系,推动产业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这一进程需秉持系统思维:既要在地理标志保护中夯实产业根基,又要在品牌叙事中注入文化灵魂,更要通过生态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品牌意识的持续增强和赋能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畜牧品牌终将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共鸣”的全球进阶,这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中国畜牧品牌发展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