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做好“增”字文章 推动乡村共富
时间:2025-07-29 16:07:4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郭红东 点击:416次

强国必先强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乡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农业增效益
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推动农业增效益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相对薄弱。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影响了农业的整体效益。此外,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山东应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实现农业增效益。
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环节升级,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扶优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区域头部企业,做优中小企业,形成生产协同、技术互补、要素共享的企业发展阵型。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引导各类涉农主体向社会化服务领域拓展。创新推广单环节、多环节托管等服务模式,推动服务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提升规范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大宗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可以避免同质竞争。山东是特色农业大省,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做好地方特色品种筛选,发展产地清洁、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特色种养,打造“一县一业”县域富民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品质评价和认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培育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例如,菏泽的牡丹产业、枣庄的石榴产业等,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实施“特色产业强村”行动,培育一批农家乐村、电子商务村、美食村、氧吧村、露营村、艺术村等特色村。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农业新质生产力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包括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提质增效。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需提高。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山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良种工程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支持研发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与大规模更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灌排系统优化与土壤改良,将盐碱地变为高产良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新业态,如智能温室、无人机植保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农民增收入
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年来,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2024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57元,同比增长6.2%。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超过84%,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山东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受国际环境、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民就业增收面临不少挑战。实现农民增收入,必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大力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创新共富联营机制,加强“共富工坊”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推进乡村富民食品作坊建设,支持探索共富市集、共富大棚、共富庭院等模式,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发展,拓展家门口就业渠道。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培育推介特色劳务品牌。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同时,要鼓励农民创业,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收入。目前山东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以小规模农户为主,而且老龄化严重,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小农户往往处于产业链条的弱势地位。他们主要参与农产品的种植环节,无法获得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收益分成。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系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农民家庭性经营收入。规范和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同时,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鼓励农民将闲置宅基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农村增活力
营造共同富裕的良好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是激发农村活力的关键。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充分释放农村资源要素的潜力。
第一,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股权量化等方式,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关系。鼓励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点,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运营。推动城郊村更好地承接城市消费、旅游、休闲等功能,综合运用建设开发、改造提升等方式,整合盘活“空心村”。
第二,加强乡村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通过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三,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