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小叶子”撬动大产业:武汉茶产业振兴之路
时间:2025-07-29 17:07:44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作者: 点击:416次

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武汉这座曾经的“东方茶港”,正通过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老茶厂的新生:柏泉茶园的转型样本
“扫石烹茶烟起处,不知身是在蓬瀛”。这里是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茶园的一座乡村面包窑,名叫“茶烟起”,是融合茶香、咖啡、手工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元空间。“我们针对年轻人推出微度假体验,包括DIY手工、咖啡烘焙、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茶园总经理、茶烟起主理人胡严飞介绍。
“茶烟起”背靠600多亩的柏泉茶园,与老茶厂厂房等共同串起了茶园文旅新体验。说起柏泉茶园,如今已有60多年历史,它前身是1964年建场的柏泉茶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生产的茶叶曾被誉为东西湖人的“口粮茶”。后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3000亩茶场缩减到600亩,茶场几乎荒废。
“山上只看到草和杂树,看不到茶山和茶园,我们的厂也是一样破落不堪。”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协常委、湖北柏泉茶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明回忆说。当时看到此番景象,作为土生土长的柏泉街人,2018年胡建明决定回乡创业,对茶园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与保护。
经过多年努力,柏泉茶园通过“农业+科技+文创”重获新生,从单一落魄的老茶厂,逐渐发展为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文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茶园,如今更是成为了武汉的网红打卡地。手工、文创、非遗、旅拍、研学等等,柏泉茶园正在不断与新兴业态碰撞出新的火花和灵感,挖掘和丰富着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道办事处天鹅湖社区副书记李娟说:“茶园不仅带动了周边经济效益,也有效促进了柏泉全域旅游。”
武汉茶产业现状:优势与短板并存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挖掘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武汉曾被誉为“东方茶港”,当时的汉口,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集散地,更是19世纪全球茶叶贸易的中心。《汉口租界志》记载,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汉口茶叶出口的全盛时期,出口量占全国的比例最高时达到80%。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陈氏詹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顺刚说:“历史上的武汉,茶经济与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
陈顺刚认为:“重塑武汉·东方茶港,正是借力全省茶产业链建设的东风,振兴乡村经济、培育消费新业态、助力我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顺势之举。”茶产业涉及种植、加工、检测、营销、文旅等多方面,服务面从第一产业延伸至第三产业。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凯指出,武汉发展茶产业具有三大优势,有超大城市消费市场、雄厚的科教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
截至2023年,武汉市茶叶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量3750吨,年产值超8亿元,茶叶生产企业35家,茶叶合作社达240家。但同时,我市也面临茶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整合不足,品牌打造及产业培育力度有待提升,科技支撑合力不够,产业带动力不强,人才发掘、培养与利用不充分,文旅融合有待深化等问题。
委员建言:三产融合促发展
文化赋能:讲好“东方茶港”故事
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陈氏詹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顺刚表示:整合挖掘茶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湖北武汉茶历史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现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以江汉关大楼、大智门火车站、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等为重点,与江汉路、黎黄陂路等知名打卡地相结合,重塑“万里茶道”历史文化盛景,引导发展多元关联产业,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打造茶文化历史街区。整合东西湖柏泉、木兰八景等近郊茶产业资源,收集整理当地茶史、茶俗、茶技,编纂地方茶志,修缮保护茶文化遗址,设计茶旅路线,开发茶旅产品,形成茶旅经济链。利用闲置商业广场等资源,培育并发展以茶为主体的新消费模式。
科教支撑:打造茶科技创新高地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凯表示:以科教资源为支撑,打造茶科技创新高地。加强成果转化。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专家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效中心等协作平台,促进茶产业关键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茶品研发。根据个性化、轻便化、大众化消费趋势开发速溶茶、特色茶、茶饮料等系列茶产品,实现由喝茶向吃茶和用茶方面跨越,提升茶产业附加值。打造武汉茶叶交易中心+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建立茶产业大数据平台、茶叶质量安全溯源中心,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市场咨询等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固本:筑牢产业发展生态链
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协常委、湖北柏泉茶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明表示:应做好全链条复合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发掘、培养、引进与服务,进一步做好技能培训、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职称评审等工作,尤其在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等培育和挖掘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给予相应人才更多获得感与归属感。同时加强供应链企业、老茶企及茶饮端的有机衔接,尤其要加强与新式茶饮行业的联动。要重视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做好年轻人的“茶”文章。
展望未来:从“东方茶港”到国际茶都
在武汉全力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的背景下,茶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富民产业以及培育消费新业态、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正瞄准将一片‘小叶子’打造成百亿‘大产业’的目标,推动我市成为全国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发展高地。
曾经,“茶”字唤起的是田间地头的农耕图景,而今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叶子”,正在书写产业变革的传奇。在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茶产业链条正在不断裂变延伸,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持续释放出产业潜能。曾被誉为“东方茶港”的武汉,若能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有望在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过程中,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实现新突破,通过重塑武汉·东方茶港,塑造具有烟火气息的城市名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