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浙里”盛产“黄金叶”

时间:2025-07-29 17:07: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鲍蔓华 包玉院 翁一鸣 点击:416

清晨5点,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的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采摘带着晨露的鲜叶。这些茶叶经杀青、揉捻、发酵,在“江南乌龙茶博士创新站”加工车间完成标准化生产,中午就通过电商直播间发往全国各地,傍晚就能出现在上海、杭州等地消费者手中。炎炎夏日里,这里的“江南乌龙”方片茶日均线上销量已超2000份,带动周边200余户茶农年均增收1.2万元。

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地处吴兴区妙西镇,是陆羽撰写《茶经》之地,坐拥1.8万亩茶园。肇村村位于度假区内,也是白叶一号主产区。近年来,妙西镇将“两山”理念深植茶叶产业发展,推动村镇从单一卖茶向“茶叶+文旅+电商”三产融合转型,让1000多年的老茶园焕发新生,走出了一条茶叶产业引领乡村共富的新路子。

创新转型:老茶园长出“金叶子”

“过去我们这茶园,就靠春天一季鲜叶,忙活两月,剩下大半年,茶树闲着、机器停着、厂房空着,算下来根本不挣钱。”妙西镇龙山村茶农李建国曾对着自家茶园犯愁。

和他一样,这里的老百姓一直种植安吉白茶,以销售青叶为主要经济收入。每年3月采茶季,从外省引进2万多人来采摘,扣除工资开销,亩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近年来,随着消费趋于理性平价,传统春茶因人工成本高、全国产量大,经济效益日渐下滑,有些管理粗放的农户只能砍掉种了多年的茶树,改种其他作物。这一幕,让湖州市政协委员、科技特派员张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转机出现在2023年。随着电商直播经济日趋成熟,市场上乌龙、红茶、普洱等发酵茶线上销量节节攀升,年轻消费者对发酵茶的青睐度越来越高。张乐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风向,立刻与妙西镇政府对接:“福建、云南等茶叶大省,全年都在利用茶青,春、夏、秋茶全不落,加工厂和设备利用率高,产能上去了,成本自然降下来。咱们的安吉‘白叶一号’鲜叶品质这么好,氨基酸含量也高,缺的只是全年利用的法子。”

妙西镇党委班子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张乐随即从台湾引进乌龙茶制作团队,投入600余万元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尝试用当地夏秋鲜叶加工特色乌龙茶。镇政府主动协调农业设施生产用地,解决规模化生产用房的土地难题;项目所在的肇村村则连夜扩容原有电力线路,确保生产高峰期用电无虞。

转型起初并不顺利。传统乌龙茶揉捻、包揉全靠老师傅经验,每个师傅的手法还不一样,人工成本占比超50%,刚产出的茶叶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品质虽不差,市场接受度却不高。

“市场不认可的产品再好也是库存”,张乐索性带着研制团队泡在车间,联合浙江大学茶学院的博士们反复试验。直到2024年“江南乌龙茶博士创新站”落户乡村,通过设备和流程数据化,安吉“白叶一号”制定出标准化制作流程,申请了中国茶叶协会团体标准。

“他们把传统工艺和现代设备结合,研发出的紧压方片茶‘江南乌龙’,辨识度高、口感独特,还适合年轻人便捷冲泡,一上市就成了电商平台的‘网红款’。关键价格还很美丽。”肇村村阿根书记提起这事,自豪地竖起大拇指。

“现在好了,春茶做名优绿茶,夏秋茶大叶子做江南乌龙,一年到头鲜叶都能卖,亩均收入增加了6000多元。”李建国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当地茶园从“一季摘”变成“三季采”,夏秋季茶叶机械采收,施肥管理无人机担当,加工设备全年运转,产能提升3倍,鲜叶年加工量超500吨,成了浙北重要的茶叶加工枢纽。

全链共富:茶农尝到“甜滋味”

“以前采完春茶,夏秋鲜叶要么烂在地里,要么几毛钱一斤贱卖,现在合作社天天收,鲜叶一交就能拿到钱。”妙西镇潘村茶农王阿姨算起账来满脸笑意,她家5亩茶园,去年靠夏秋鲜叶多挣了4万多元。

这样的“甜头”,源于市政协创设“两山驿站”推行的“全链共富”模式。2022年,全市首家“农情连心桥”两山驿站在吴兴区妙西镇玲珑湾生态园启动,同步成立西塞山新青年共富基地,在茶产业上以推行“茶青收购+技术指导+市场拓展”闭环帮扶。基地搭建的茶青直购平台,覆盖了妙西镇及周边200余户茶农——不管是春茶鲜叶还是夏秋鲜叶,只要达标,当场收购、即时结算,彻底解决了茶农“卖茶难、收款慢”的心病。

“一开始老吴还犯嘀咕,说夏秋茶不值钱,折腾啥?”市政协委员、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畜牧处处长吴昊记得,65岁的茶农老吴起初不理解。于是,他们带着技术员三番五次上门,帮老吴算清“一亩茶园三季采”的收益账,张乐还免费提供有机肥。如今,老吴的茶园亩产鲜叶从1100斤提到3000斤,成了村里的“茶叶能手”。

为了让茶农种得好,湖州市政协定期在“两山驿站”举办活动,邀请台胞制茶师傅和返乡大学生开“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大家夏秋茶采摘标准、茶树养护技巧。不仅如此,在市、区两级政协的支持下,“两山驿站”还开起“共富市集”,线上在抖音等推广“江南乌龙”系列产品,线下进社区、赶展会,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大家都来当主播。”吴兴区政协主席丁芳芳为茶产业推广支招。专业电商团队、专属直播间,20余名本土“茶主播”带着对家乡茶的热乎劲儿,在镜头前讲“江南茶”的故事,说采茶的趣闻,“江南乌龙”走进更多人视野。2024年,“江南乌龙”方片茶线上销量一举突破400万元。

三产融合:老产业闯出新天地

“既能采茶叶、学炒茶,还能带走自己做的茶饼,这趟研学太值了。”周末的西塞山茶园里,来自杭州的小学生们围着炒茶锅很是兴奋。

2024年起,玲珑湾生态园就利用加工厂和茶园的优势,结合中小学生研学需求,开发了“神奇的东方树叶”特色研学课程,为孩子们打造了从采茶体验到传统炒茶的沉浸式实践课。在这里,孩子们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里,亲手摘下嫩绿的茶叶,走进炒茶车间,在师傅的指导下翻炒鲜叶,看青绿色慢慢变成深褐,鼻尖萦绕着越来越浓的茶香。

在茶园体验采摘,去车间看标准化生产,到研学课堂学茶文化,临走带一盒自己参与制作的茶叶衍生品。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家掌握了茶叶制作的基本流程,更加生动地传授了中华茶文化的知识。据统计,生态园每年接待中小学生6000余人次,不仅拓宽了茶园业务范畴,还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成了乡村振兴茶旅融合的新亮点。

除了中小学生,近两年,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都会在每年暑期的第一周来到玲珑湾的农业园区和茶叶工厂来参加实践活动,从田间到工厂,参加茶叶分拣、炒茶控温等实践工作。同时“农情连心桥”两山驿站的农业界别政协委员通过“共富课堂”的形式给大学生分享自己发展的经历,并解答农业专业学生的一些疑惑。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线,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第一时间送技术上门!”市政协委员、长兴远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成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识。当地推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肥料、统一标准、统一培训服务、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从源头保障茶叶品质。同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镇村开培训班,现场演示种植方式、教授技巧、解答疑惑;在加工、储运、销售环节,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经纪人+”“互联网+”等多元化模式,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如今,走进西塞山旅游度假区,茶香里飘着的不仅是千年传承的韵味,更有乡村振兴的活力。这里的茶叶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全链条,茶农从“单纯种茶”变成“多元增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加入。这样的改变让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李红欣喜不已,“农业不是‘孤勇者’,得让一产接二连三,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才能走得更远。”李红说。

“浙里”,陆羽撰写《茶经》的传奇故事还在延续,老茶园里也正长出新的希望和梦想。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