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四川肉羊能否跨界新赛道?
时间:2025-07-30 16:07:07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作者:罗敏 点击:392次

“绒毛用羊不是只产毛绒不产肉,肉用羊也不是只供食用不产绒。”近日,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25年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上,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郑文新教授的一番话,为四川羊产业发展抛出了新命题——以肉食消费为主的四川肉羊,能否开辟绒毛新赛道?
在四川羊产业版图中,养殖长期以满足肉食消费为核心,食用占据主导地位。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四川绒毛用羊以凉山半细毛羊为绝对主力,搭配成都麻羊和美姑山羊等本土绒肉兼用品种,共同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小众阵容”。相较于全省21个羊地方品种,绒毛用羊赛道的“存在感”虽弱,却藏着产业升级的潜力。四川肉羊创新团队供图
高端羊绒毛需求激增
缺口之下有机遇
“‘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纺织行业仍是我国重点发展产业。”郑文新介绍,羊绒羊毛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凭借柔软亲肤、吸湿保暖的特性,叠加低碳环保的天然优势,长期稳居消费“宠儿”地位。如今,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针织衫、大衣、羊毛被到羊毛毡制品,覆盖生活方方面面。
更关键的是,市场对原料品质的要求愈发严苛,绿色加工技术加速普及,天然彩色羊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自清洁羊绒针织衫、清水洗羊绒、可追溯羊绒、再生羊绒……一系列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尤其是,国内国际市场对高品质、奢华毛纺产品的需求上扬。“超细毛需求激增,目前缺口大,羊绒毛早已不是冬季专属。”郑文新举例,夏季高端服装中,100支到120支纱的羊绒超细纤维产品,既轻薄又吸湿,成为品质消费的新选择。
气候适配有基础
川羊绒肉兼用有潜力
四川地理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众多且呈立体气候特征,不少区域冬寒夏暑、昼夜温差大。“毛绒本就是羊适应环境的重要‘装备’,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发展绒毛用羊提供了天然基础。”郑文新认为,四川不乏“闯赛道”的资本。
他举例,绒肉兼用在养羊产业中早有成功先例。“新疆细毛羊就是典型,产毛量达4-6公斤,公羊体重 85-100 公斤,母羊 47-55 公斤,产肉力远超不少地方品种。”郑文新介绍,四川本土的凉山半细毛羊同样具备“一身双优”特质——其绒毛可制成高支纱羊毛,光泽匀度契合纺织需求;同时脂肪分布均匀、风味独特,是优质食用肉源,实现了“一根羊毛两头甜”。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绒毛用羊的传统散养模式正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舍饲技术等推广应用让养殖效益提升有了更多可能。
即便是藏绵羊、凉山黑绵羊的异质毛,虽纤维粗细、长度不一,无法直接精纺,但经筛选分离后,仍是纺织用品的上好原料。“每只羊年产3至4公斤羊绒毛,就能带来80至100元的额外产值。”郑文新算了一笔账,这笔增值无疑能为养殖户增收添力。
创新育种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提产值
记者注意到,在四川培育的5个新品种中,凉山半细毛羊是唯一可绒毛用型品种,其余4个——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雅安奶山羊及还在审定中的天府肉羊——均为肉用羊。
“闯赛道关键在精准对接需求,靠创新实现产业链整体跃升。”郑文新为四川支招,首先要在育种攻关上下功夫,因地制宜选育绒毛用羊品种,重点培育毛(绒)肉兼用型、超细毛(绒)型等优良品系,以提升养殖效益,稳定养殖户积极性。
前沿育种技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记者了解到,当下基因编辑技术与数智化技术结合,可实现多性状同步改良。如澳大利亚培育的“三抗美利奴”绵羊,兼具抗寄生虫、耐热、细度稳定在18.5微米的优势;新西兰通过DNA甲基化控制羊毛弯曲度,使纱线强度提升40%。
此外,全产业链数智化升级同样不可或缺。郑文新提到,养殖机械化、数智化程度待全面提升,动物营养与饲养管理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型,毛绒采集也需提质增效,如英国羊毛局的剪毛机器人系统,8小时可处理500只羊,效率提升3倍。“若能实现突破,不仅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升我国纺织竞争力,更能为全球应对气候环境压力贡献力量。”郑文新的展望,为四川羊产业的新赛道探索注入信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