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共商“金点子”助农产品“出圈”

时间:2025-07-30 17:07:4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杨朝露 点击:418

广州推出多场荔枝推广活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王燕

在关于广州的叙事中,“活力的千年商都”与“繁华的超一线城市”是绕不开的标签。随着《长安的荔枝》影视剧的热映,盛产荔枝的广州再次让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原来,掀开广州城市的“B面”,增城丝苗米、南沙青蟹、花都瑞岭盆景、从化荔枝蜜、广州菜心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标志着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早已探索出一条集约高效的“大农业”之路。

如何将农产品资源转化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种业创新与应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广州特色?近日,2025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第二期,聚焦“挖掘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邀请政协委员与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展开协商,共同探寻让广州特色农产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的“金点子”。

做强品牌提升广州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南沙青蟹以品质上乘肥美、品牌高端著称。然而,在采访中有市民反映,这两种特色农产品在外地市场认知度偏低,亟待加大推广力度。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物产丰富未必人人皆知,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广州仍需持续发力。”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曾多次赴增城、南沙进行深度调研。他发现,广州优质农产品尚未形成优品、优牌、优价的良性循环,这成为品牌建设的瓶颈。“这意味着对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挖掘不够深,不少优质产品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付伟表示。

“品种是品牌的根,品质是品牌的魂。”市政协委员张丽华认为,做强品牌的关键在于好品种,因此需在现代种业上重点突破,特别是聚焦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作物及畜禽水产,集中力量攻克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要善用种业基金,大力支持建设特色种业创新平台。

“全国劳动模范”、市政协委员冯冠杰带领村民种植沙田柠檬,通过推动种植标准化、规范化,不仅打响了品牌,更大幅提升了收益和销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对于品牌建设,他颇有心得:“市场推广与销售的核心在于全链条发力,‘既要扩产能,也要做推广’。”他强调,必须严控质量关,把牢生产和销售两端,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地理标志产品是广州最核心的农产品资源,也是广州的“城市名片”。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蒲暾表示,广州正通过加强质量管控、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执法等多种方式,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目前,广州创建了全省唯一的“荔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重斌介绍,今年广州计划举办4场大型推介活动:荔枝推介已经办完;8月底,将在广州博览会期间进行农产品综合推介;9月下旬,将举办农民丰收节;年底,将举办“广州年花,花开万家”等活动,持续提升广州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科技赋农未来手机变农具知识变财富

在广州市花都区蓝莓种植园,农技专家正指导农户操作传感器,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调控灌溉与施肥,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与品质,近7000亩蓝莓基地借科技焕发生机。“花都区蓝莓产业已建成智能种植示范基地,产量大幅提升。”花都区蓝莓专家介绍。

科技带来的改变也发生在消费者身边——蓝莓个头更大了。市政协委员黄诗然在调研中感到,广州农产品要真正“出圈”,科技必须“打头阵”。她建议,广州应聚焦都市农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育种,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农企与研发机构的直接对话机制,确保实验室成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速产业化。

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水产养殖系统精准监测……科技力量早已突破传统农业的天花板。不过,市政协委员冯冠杰在调研中发现,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操作门槛高、价格昂贵,落地田间面临挑战。他建议,政府可考虑提供租赁补贴、支持科研机构研发小型实用装备,以“花小钱办大事”,提高科技应用的性价比。

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在流通环节同样火热。市政协委员张丽华提出科技赋能流通,要建好“智能大仓库”、打造“数据大脑”、推广“数字订单农业”,整合流通的全链条,把种、收、存、运、卖各环节的数据打通,建好打通线上线下的智慧销售平台,让好产品更好卖。

“广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前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重斌以广州高楼养猪工程为例说明:一栋17层大楼养殖十万头猪,通过现代技术节约土地90%、人力80%、水电50%,实现绿色养殖。未来,广州将瞄准都市现代农业方向,推动“技术变产业、手机变农具、知识变财富”。

在广州,科技已深度融入农产品流通的“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彦川介绍,广州正不断完善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加速打造高标准、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通过“批发市场+电商平台+智能物流”模式,构建线下线上协同的农产品流通新生态;打造智慧零售终端,构建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模式。

融合发展农产品带动文旅产业“破圈”

今年6月,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发布了广州荔枝赏味图,发布20条“乡村旅游+荔枝”精品线路,还设置“长安的荔枝”打卡点。近200家优质荔枝果场信息实现一键导航采摘和线上下单,不仅促进了产销两旺,更推动农文旅商多元高度融合。

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要让农产品卖得好,还要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广州农业与文旅资源丰富,如何有机融合?

市政协委员付伟认为,农文旅融合要打破行业、产业的界限,比如借助十五运会等重大活动和广交会等重要平台,让特色农产品成为承载心意的“广州手信”。

深度融合还意味着让优质农产品带动文旅产业“破圈”。以荔枝为例,可食用、可打卡、可开发文创,甚至融入护肤品,其价值远超农产品本身。市政协委员黄诗然提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丰富资源、便利交通、密集人流和旺盛需求,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应通过场景创新,深挖地域特产文化价值,将农产品打造成“可食用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培育了大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场景。2024年,广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04亿人次,同比增长6.5%,一批网红村成为市民周末、节假日打卡胜地。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吴青松表示,目前广州已有4条国家级、15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接下来,广州将持续把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民宿、农事民俗、水果采摘等串联成线,策划推出更多富有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此外通过文旅宣传矩阵,发布更多农文旅资讯,推动宣传“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释放农文旅消费潜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