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茶香引路,“禅茶第一村”径山村绘就文明新韵

时间:2025-07-31 17:07:40 来源:杭州网 作者:任芳芳 马宽 点击:416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径山之巅,是千年古刹径山寺;径山脚下,是禅茶第一村——径山村。

径山村是浙江省“十大名茶”的径山茶核心原产地,联合国人类非遗“径山茶宴”的源起之地,村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62人。

昔日远近闻名的“三多”贫困村,如何蝶变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依托千年禅茶文脉,破除GDP导向思维,近年来,径山村探索出了一条文化铸魂、民生共富、生态优先的特色振兴之路。

千年茶韵,茶文化薪火厚植于村

正值暑期,在径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二十多个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弟子规》晨读声不绝于耳。

“昨天带着孩子们体验了径山点茶,他们喜欢得不得了。”余杭宋韵茶事文化会馆首席茶艺师方小萍是今年公益暑期班的“特邀嘉宾”。为期20天的“径”彩暑假,她将带领孩子们体验趣味点茶、晨读经典、手作茶叶贴画等经典国学与径山茶文化融合活动。

“我们这没有人不知道径山茶。”方小萍说,千年禅茶文化是径山的灵魂。“茶韵文化就像孩子们手中接过的‘火种’,希望未来径山茶在他们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厚植茶文化底蕴,打造‘禅茶第一村’”,二十多年来,这一直是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牵挂心头的大事。俞荣华带领村民们对村庄建筑立面进行改造美化,结合传说典故,设计出“禅村十景”;树立推广“到径山,喫茶去”的品牌,充分利用村里的闲置农房,布局成炒茶工坊、茶筅工坊、茶器工坊、茶食工坊等“十二工坊”,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我们不仅仅做茶,还做茶的衍生产品。深挖茶文化,使其成为一杯有品质、有文化的茶。”在俞荣华的积极推动下,当地的茶企茶农不断提升茶叶品质,曾经论斤讲价的径山茶,如今精品茶按克出售,从传统销售模式转变成线下+线上电商平台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径山村摇身一变成了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指尖生金,幸福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当旅游旺季来临,村内径山茶香萦绕,农家乐和民宿持续点燃人间烟火气。村民春春经营了一家农家乐,为杭州市区和周边城市的市民游客提供食宿。“每天都有几桌客人在这里吃饭,多的时候还要送出去100多份快餐。”

春春的家中还管理着20余亩茶园,每年采茶季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请了8个工人,加上旁边茶园借来人手才勉强采完。”春春说,除去给工人发出的三万多元工资,销售茶叶加上农家乐收入,“整体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一人富不是真的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去年,余杭区残联积极对接径山文创需求,“越来越好”残疾人共富工坊在村里落成。

“目前,已有十余位残障人士通过系统培训,掌握串珠、编织等手工艺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月均增收超1000元。”共富工坊负责人张瑞霞介绍,工坊构建起“培训-生产-销售-传播”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通过与文创品牌稳定合作,形成了阶梯式增收体系。“最近我们刚接下一笔和头部彩妆品牌、头部主播带货的合作,订单价值上百万元。”

通过非遗工坊孵化、茶产业链延伸、农文旅融合等举措,目前径山村已孵化和引进108家民食民宿和文创企业,二十年间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百倍,2024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88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1737元。

探索发展,青山变金山的进阶之路

今年,径山村先后获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村和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俞荣华介绍,通过持续延伸径山茶的产品链和价值链,把茶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径灵子”IP形象、“禅村喫茶去”文旅品牌,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从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如今,径山村绿茶年产量达7万余斤,直接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每年吸引客流量超300万。

结合文明实践要求与打造“低碳”村庄的实际情况,已高标准完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余阅书舍·禅村书舍”、省五星级文化礼堂等文明创建工作,创新“无保洁员村”模式,将环境治理写入《禅村公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塑造出和谐宜居、文明有礼的村庄。

“人才振兴亦是径山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俞荣华说,通过构建“认知激活—群体协同—实践孵化—品牌赋能”四维驱动模型,径山村正有效应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挑战,致力于形成青年返乡的可持续生态机制。

从茶香氤氲的文化传承,到“共富工坊”的民生温度,再到“点绿成金”的低碳实践,径山村以特色发展回应时代课题,努力让“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