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时光“陈”藏的岭南黄金——新会陈皮
时间:2025-08-01 17:08:50 来源:中国食品报 作者:谢 伟 萧 萧 新 轩 点击:467次

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谚语流传数百年。700多年前,新会人便开始种柑取皮,如今,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已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三水融通”的水土滋养与干湿和冷热交替的自然陈化密码,到传统技艺与智能仓储、数字溯源的创新融合,这片承载着岭南智慧的新会陈皮,正诠释着药食同源的深厚底蕴与历久弥新的品牌价值。
“陈久者良”的新会陈皮
中药陈化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写道:“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六味中药须陈用,“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也有“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的说法。《药鉴》中提到,陈皮以年久者为佳。《雷公炮制药性解》也明确指出,产自广中的陈皮,陈久者品质更优。此外,《本经逢原》和《本草害利》也均有记载,新会陈皮为上品,且陈久者良,因而得名陈皮。
新会陈皮以其丰富的挥发油种类著称,目前已知的挥发油成分多达24种。在陈化过程中,这些挥发油成分的含量会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前3年变化较为平稳,但3年后,其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变化逐渐加剧,小分子挥发油成分逐渐减少,而大分子挥发油成分则相对增加。这一变化使得新会陈皮的气味愈发清雅,品质愈发醇和,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其作用。随着新会陈皮贮存期的延长,其总黄酮含量和橙皮苷含量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总黄酮被视为新会陈皮的关键有效成分,而橙皮苷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科学发现,为“陈久者良”这一说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
《本草纲目》《本草备要》《雷公炮制药性解》《本经逢原》《药物出产辨》等众多药典,均对新会陈皮所具备的独特作用给予了高度认可。这些药典指出,随着陈化年份的增加,新会陈皮的价值也会相应提升,年份越久,其效用越显著。
新会陈皮陈化的自然密码
新会陈皮的“陈”绝非简单的时间流逝,而是一场与独特地理环境的深度对话。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南海之滨,西江洪水、潭江潮水和南海海水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三水融通”水土特色。三江交汇带来的沉积机质和海水盐类,孕育了新会土壤的独特性。这片土地兼具多种土壤成分类型,为茶枝柑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新会的气候呈现显著的干湿、冷热季节变化。这种独特气候催生了新会陈皮陈化过程中的双重交替效应:干湿交替陈化和冷热交替陈化。“正是这种‘干湿交替’与‘冷热交替’的自然节奏,构成了新会陈皮品质形成的核心密码。”一位研究陈皮数十年的专家表示。这种自然韵律赋予了新会陈皮不可多得的道地特性。
同时,在陈化过程中,陈皮内部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干湿交替中转化,在冷热循环中醇化,形成独特的香气成分和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陈化技艺
在新会民间,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收储陈皮的习惯,这项技艺已传承700余年。新会陈皮制作技艺非常讲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特的“三时”“三式”“三色”“三级”和“三瓣”分级标准;其陈化技艺更是蕴含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传统制作的7道工序包括:摘果、洗果、开皮、摊软、反皮、晒皮、陈化。
开皮环节要求极高。匠人使用“正三刀”或“正二刀”法,确保果皮完整,厚薄均匀,不损伤油室。开完皮后需吹晒约6小时,待皮变软后进行翻皮,从边缘开始轻轻翻,露出海绵蓬松状内囊,保持三瓣相连的完整外观。晒制过程讲究天时地利。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将翻好的皮放置筛基上自然晒干。根据天气情况大约需要3—4天,干爽度达到95%方可入箱。传统生晒与现代三蒸三晒工艺存在本质差异。新会人坚持传统自然生晒法,将已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萎蔫,待质地变软后再进行反皮晒制。而许多非新会地区则流行三蒸三晒法。这种方法将柑皮反复蒸透晒干,虽然降低了苦涩感,却也使柑香味下降。更关键的是,高温蒸制会显著减少黄酮类物质含量,并杀死活性物质,不利于后期陈化。陈化环节是新会陈皮品质升华的关键。传统上,用铁箱或纸箱装好陈皮,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离墙离地存放,让皮自然陈化。陈化过程需要匠人对环境的精准把握。天然生晒、自然陈化的方式保留了陈皮的原始风味,使其品质芳香浓烈、绵长持久。
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新会陈皮产业也在积极探索现代科技与陈化技艺的融合。智能仓储技术的应用为传统陈化技艺提供了新可能。现代的智能仓库,能够模拟新会的气候环境,让陈皮在干仓中缓慢陈化。这种技术既保持了传统陈化的自然过程,又通过精确控制温湿度避免了霉变风险。质量追溯系统的建立提升了产品可信度。消费者可通过新研发的陈皮年份追溯系统扫码查询每片陈皮的产地、年份等详细信息,了解每片陈皮专属的“数字身份证”。
陈化过程的精细规范
新会陈皮的陈化远非简单的“存放”,而是一门精准控制的时间艺术。新会人对不同年份陈皮的照料方式各不相同,体现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于5年内的新皮,每年至少需要两次精心翻晒:5月在湿度不高时晾晒,7—8月再晒几个小时,11月至冬至前完成当年最后一次翻晒。5年以下的陈皮每年需要两次翻晒,选取农历五六月份和十二月份进行。5—10年的陈皮性状逐渐稳定,只需适时检查、翻晒。而10年以上的陈皮,只需密封存放、定期检查,如环境干燥基本不用翻晒。
储存环境同样讲究。陈皮需用铁罐或纸箱装好,置于空气流通的地方,离墙离地存放。部分陈皮企业已建立完善的老陈皮仓储体系,采用恒温恒湿技术确保陈化品质。
翻晒后的处理同样关键。新会陈皮的匠人们会将晒干的柑皮放在阴凉处冷却20—30分钟,待“余温”散尽、“汗气”消退后,再用通风麻袋装好,放置在地势较高、通风干燥处陈化。
新会陈皮品牌价值进一步跃升
本报讯 (记者谢伟 通讯员萧萧 新轩)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近日在农业品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新会陈皮凭借857.44的品牌名誉分跃居榜首。此次评价不仅是新会陈皮产业和品牌建设成效的见证,更助推新会陈皮品牌价值进一步跃升。
此次评价基于自主开发的“中国农业品牌声誉评价”理论模型,覆盖全国357个中药材地理标志品牌,旨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在品牌学中,品牌声誉是一个对品牌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指标,指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对某一品牌的整体评价。自2019年起,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课题组借助国际上品牌声誉的文献基础,自主开发“中国农业品牌声誉评价”理论模型,并首次开展了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
去年年底,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单位继续组建联合课题组,开展“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的评价研究。新会陈皮是“广东三宝”之一,其核心产区位于潭江与西江交汇处,独特的水土环境,加之新会茶枝柑的优良种质和传承数百年的“三瓣开皮”“天然生晒”等传统制作技艺,共同造就了新会陈皮“陈久者良”、药食同源的独特品质。这份穿越时光的“陈香”,正是其品牌价值的核心根基。
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陈皮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富民强区的重要产业,构建起覆盖种植、加工、仓储的全产业链体系;深化产学研建设,深挖陈皮药用价值,开展多元化、精深加工开发;打造集种植、加工、文化、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现代产业格局,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弘扬陈皮文化,大力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保护,讲好新会陈皮故事,提升品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使得新会陈皮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联农带农效益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同时,新会区以科技赋能陈皮产业,推动新会陈皮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20多种的系列产品规模,新会区也先后获得“中国陈皮之都”“中国(新会)柑茶之乡”“中国(新会)陈皮茶之乡”“中国陈皮道地药材产业之乡”等多项荣誉,新会陈皮全产业链典型县入选全国产业链示范县,新会区成功创建全国唯一一个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