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广西兴业茶:地标品牌再出发

时间:2025-08-05 17:08:41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点击:425

从荒废茶园到全链振兴,从隐没多年到国字号认证,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上演了一场“因茶兴业”突围战。这里,返乡“玉商”注入现代动能,政府“组合拳”打通发展经脉。在自然禀赋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兴业茶破茧重生、借力腾飞,并在融合与创新中直面挑战,奋力书写绿叶变金叶、香飘全国的富民新篇。

清晨薄雾氤氲,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葵峰山的茶垄间已人影攒动。茶农们躬身施肥、翻土、修剪,夏季管护的忙碌取代了春茶采摘的喧嚣。他们脚下的土地,孕育着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兴业茶。这片北回归线上的黄金茶区,绿叶向“金叶”的产业蜕变正悄然上演,奏响“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振兴乐章。

破茧重生:从荒废茶园到全链振兴

“这两条生产线花了3000多万元,是目前兴业最先进的,我们就是要做出能和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比肩的好茶。”在位于山心镇的广西兴业县茗韵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董事长宁昆站在全自动化生产线前,向参观人群介绍每一道工序的参数。这背后,是兴业茶产业一次深刻的“破茧”。

兴业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会要·食货志》,距今已超过860年。上世纪80年代,当地生产的红碎茶远销海外,风光一时。然而曾经的辉煌湮没于岁月长河,不少茶园走向荒芜。转机始于玉林市“玉商回归”战略的强力驱动,沉睡的茶资源被重新唤醒。“2022年我从深圳回来时,看到几十年的老茶园成片荒废,心疼啊!”宁昆回忆道。这位返乡“玉商”,带着对家乡的情怀投资上亿元,重建3000多亩茶园。如今,公司生产的红茶获得行业专家高度评价:“口感柔滑、甜度高,底子比很多知名品牌还好。”

兴业茶的重生,始于一场自上而下的共识与行动。兴业县将茶产业列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提出“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发展目标。为此,县里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打出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品牌培育的“组合拳”。2022年,成功引进广西茗韵“兴业茶”全产业链现代园区项目;2023年,落地白茶产业发展建设项目;2024年,再签约茶产业项目3个,总投资额达5.1亿元……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让曾经荒芜的茶山重现绿意,产业骨架日益丰满。

目前,兴业正着力构建从种植到加工、销售、文旅的完整链条。全县茶园面积达3万亩,其中6000多亩获得有机或绿色认证。种植的茶叶品种丰富多样,包括“桂香22号”“碧香早”“尧山秀绿”“玉笋”“黄金茶”“白叶一号”等。县内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6家,手工作坊14家,年产干茶2400多吨,年产值近4亿元。

兴业县2025年“相约东龙·潮玩盛夏”暨茶饮嘉年华活动现场,游客在品尝“兴业奶茶”。

产业链的延伸,赋予茶叶更多“变身”的可能。不久前举行的兴业县2025年“相约东龙·潮玩盛夏”暨茶饮嘉年华系列活动现场,茗韵茶业展出的“兴业奶茶”小摊前排起了长龙。“我们用本土富硒茶做基底,开发了10多种新式茶饮,试饮就卖出5万多杯。”技术顾问宁红一边忙碌一边介绍。

而茶旅的深度融合,则让产业价值实现倍增。走进葵峰富硒茶产业示范区,茶文化科普馆里的老茶机、旧茶样无声诉说着兴业茶的历史;炒茶体验馆内,游客在茶农指导下亲手炒制茶叶,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特色民宿依山而建,推开窗就能看见连片的茶山。“示范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万元。”广西葵峰富硒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宣部经理李泓桦介绍。兴业县更将茗韵茶产业园、葵阳镇榜山村等串点成线,打造“看茶厂、观茶山、品茶茗”的文旅线路,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超465.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39.58亿元。

赋能驱动:自然禀赋与制度创新双轮并进

仲夏时节,站在葵峰山海拔800多米的观景台远眺,阳光穿透茶树,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好山好水出好茶。这里的土壤硒含量0.76mg/kg,是天然的富硒宝地。”葵峰富硒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茶大师邓玉珍抓起一把茶青说,“清香里带着独特的蜜韵,这是别处学不来的。”

在中国茶叶学会2024年全国茶叶品质评价中,葵峰公司出品的红茶以93.5的高分在全国47种同类红茶、广西17种各类茶叶中均获得最高分,获五星级好评。今年72日,葵峰公司受邀亮相“2025广西红茶·茉莉花茶大会”,并在品质评价环节斩获“广西十大红茶优秀品牌”称号,选送的“葵峰红”荣膺广西红茶品质(五星)评价。

殊荣的背后,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偏爱。地处北回归线茶叶种植黄金带,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条件,让兴业茶积累了丰富的茶多酚和氨基酸。2022年,“兴业茶”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兴业红茶、兴业绿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4年,兴业县与贵州省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成立广西兴业县铭鑫茶业有限公司,共同实施茶产业发展提升工程——白茶产业建设项目。“兴业基地试种的结果显示,我们的‘白叶一号’白化度好、出芽率高。”铭鑫茶业公司总经理吴夏明说,“加之兴业独特的气候,使春茶采摘期较其他产区延长了约1个月。这些优势,在未来种植规模扩大后,都将转化为巨大的产业竞争力。”

制度的创新则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兴业县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安排专员协调解决茶园用地难题;创新推出“玉茶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投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道路、就业帮扶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在铭鑫茶业白茶基地,吴夏明指着连绵茶山回忆:20243月签约,当地政府一个月帮流转土地2000多亩,并且是20年稳定租期。”茗韵茶业从项目签约到投产仅用两个月,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令宁昆印象深刻:“政府成立了服务专班,‘一站式’帮我们搞定所有手续,办证、用地、基建全程对接。”

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兴业县依托葵峰公司、茗韵茶业、一千茶农茶业等龙头企业,建设茶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创新探索“课堂+基地”的实训模式,构建起“龙头茶企+人才实训基地+合作社+茶农”的人才成长链条,系统化开展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茶叶审评、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闭环式人才培育。“兴业县聚焦本土现有人才的提质赋能,培育了一批扎根乡土的实用型人才,有力带动了茶产业兴旺。”兴业县县长王永坚介绍。截至目前,兴业县已培养茶业专业人才600多人,700多人获得茶叶加工师、评茶员、茶艺师等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9名生产技能型、46名审评型、38名茶文化艺术型人才入选县级茶产业人才信息库,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在政策的有力引导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并发挥实效。目前,兴业茶产业已直接带动3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户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

直面挑战:在破解“成长烦恼”中奋力突围

在茗韵茶业的品鉴室里,宁昆轻轻摊开一把茶叶,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茶内在滋味不输名品,但外形不够完整、碎末偏多,卖相上吃了亏,价格自然就差了一大截。” 这位企业家坦言,工艺标准化是当前兴业茶面临的最大短板。尽管引进了先进生产线,但在采摘标准、加工细节等方面,与黄山毛峰等成熟品牌相比,仍存在提升空间。

品牌辨识度与溢价能力不足,是兴业茶面临的另一重挑战。“在深圳茶博会上,很多客商知道安吉白茶,却会问‘兴业茶是什么茶’。”吴夏明坦率地说,虽然“兴业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但品牌影响力仍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全国性的知名度和品牌溢价尚未真正形成。“白茶市场分三级,我们目前还在努力拼抢一级批发市场的基础份额。”他补充道。

同时,在种植源头也面临考验。“茶树种植通常需要三年才能见效,不少老百姓持观望态度。”吴夏明算起了投入产出的时间账。如何增强茶农信心、扩大优质茶园规模,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兴业县正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寻求破局之道。

在政策层面,当地规划建设面积1.8万亩葵峰富硒茶产业示范区,设置茶文化展示博览园、茶树良种研发试验园、富硒茶标准化种植区、老茶种源保护区、林茶经济融合发展区、富硒茶产品加工区等功能区,打造兴业茶特色小镇,提升兴业茶知名度和影响力。

企业层面,茗韵茶业正全力推进全产业链现代园区建设,涵盖标准化茶叶及茶饮料生产厂房、茶产品研发中心、现代化仓储车间等,目标年产高品质茶叶1000吨以上;铭鑫茶业则聚焦万亩白茶基地建设,致力于将兴业白茶打造成为全国“白叶一号”核心产区和重要组成部分;葵峰公司持续深化“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计划加强与周边乡村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茶旅融合旅游目的地。

“我们的愿景,是让兴业茶文化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最终让兴业茶成为全国富硒茶领域的标杆品牌。”兴业县委书记华海德表示。面向未来,兴业县将持续深化“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通过35年努力,实现茶园规模突破10万亩、年产值跨越10亿元大关,让这片金叶子,化作富足一方、生生不息的绿色引擎。

夕阳西下,葵峰山上的茶园晕染出一片温暖的金色。从80年代的出口辉煌到一度沉寂,再到如今的苏醒与振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匠心守护,努力让兴业茶的馥郁茶韵,飘香万里,香醉世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