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重磅发布 | 2025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品牌声誉评价结果

时间:2025-08-07 15:08:35 来源: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作者:胡晓云 李闯 点击:675

导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作为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重要节点,在城乡融合、产业联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多元价值与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强是强镇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原有基础,在品牌竞争时代,声誉强、口碑强、影响力强成为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

20255-7月,浙江大学 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与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以胡晓云团队自主研发的 “中国乡镇品牌声誉评价模型” 为基础,结合数理建模与 “自然言语解析法” 进行互联网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对浙江省 109 个特色农业强镇开展品牌声誉评价,为理解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品牌建设现状、提升其品牌竞争力及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品牌声誉评价结果

 

2018年至2021年,浙江省连续公布了四批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共计109个。与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界定“中国农业产业强镇”的称谓不同,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农业强镇”。虽然“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评审认定是为了配套“中国农业产业强镇”,但“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这一称谓一方面反映了浙江对农业强镇要围绕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做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风貌特征所决定的山地农业现状,即难以形成大规模连片的、大农场式的、大宗农业产业,更多地是基于山地丘陵特征的小而散、小而美、优而特的特色农业。

进入2025年,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浙江省频频在包括特色农业强镇在内的乡镇层级发力,先是在4月和5月连续公布了两批省级中心镇名单(共105个),又在6月公布了《首批(山区海岛县)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名单》,紧随其后的7月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一系列的动作表明,浙江省正在深入挖掘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强镇、重点镇在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联农带富、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开展农文旅项目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正如我们在“浙江省中心镇品牌声誉评价”中所说的,“一个旨在缩小“三大差距”的“以县城为关键支撑,以中心镇为桥梁纽带,以重点村为重要节点,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推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的共富卷轴,正在浙江大地上徐徐展开”。同样地,特色农业强镇在上联城市、下接乡村、内聚要素、外拓市场等方面也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是一个拥有多元价值的立体空间,同时拥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业生产、自然审美、情感体验、生活方式养成等诸多功能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将累计建成茶叶特色小镇35个,省级茶旅融合精品线路35条;到2027年底,两者累计分别将达到50个和50条。这固然说明作为江南茶区的重要产区,浙江省对茶产业的重视;同时这种“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也对其他特色农业强镇具有启发意义。实际上,在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中,就有14个以茶叶或“果+茶”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强镇。

上述功能与价值的实现,仅仅依靠产业强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产业强是强镇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原有基础,在品牌竞争的时代,它还应该口碑强、声誉强、影响力强。唯其如此,强镇才能获得政府决策者的支持、投资者的青睐、旅游者的好评、原住民的安居、外来者的向往,并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与繁荣。

有鉴于此,20255-7月期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共同成立课题组,以胡晓云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乡镇品牌声誉评价模型”为基础,对浙江省109个特色农业强镇进行了品牌声誉评价。这也是课题组今年开展的第四个有关区域空间品牌——乡镇品牌的品牌声誉评价(中国农业产业强镇、浙江省中心镇、中国“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以及本次的“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本研究在“中国乡镇品牌声誉评价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数理建模,并采用“自然言语解析法”实施了互联网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得出如表结果。

2025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品牌声誉评价结果”表中可见,109个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中有2个的品牌声誉达到了优级水平(900分以上),均来自嘉兴市,分别是海宁市长安镇、桐乡市石门镇;有48个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品牌声誉良好(801.885-888.954);有50个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品牌声誉位于中等水平(700.102-798.39);有9个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的品牌声誉位于较低水平(655.205-697.999)。总体上,超过一半的浙江省特色农业强镇在品牌声誉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本次品牌声誉评价的数据采信截止时间为2025716日。

*  课题组成员:胡晓云、李闯、许敏露、冬梓蒙、孙喆、张慧婷、郑文丹、陈寒、吴夏楠、顾周荃。